25《诗词五首》教学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5《诗词五首》教学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0 13:2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学常识,了解代表作家、代表作品;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诗词的内容以及情感的能力,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目录
01导新课,激思维
02认作者,解背景
03读诗词,赏诗景
04悟诗情,明诗理
05读诗词,明体会
06课堂小结
07布置作业
导新课,激思维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国古代的诗词中,景与情是不可分离的。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抒情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饮酒》、杜甫的《春望》、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体会这种情景相生、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认作者,解背景
陶渊明与《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安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杜甫与《春望》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李贺与《雁门太守行》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据说,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以父名晋肃,晋与进士之进同音,贺以有讳父名而被人抨击,不得举进士。诗尚奇诡险怪,绝去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仕为奉礼郎。不久托疾辞归,卒于乡里,年二十七。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诗中所述之事,已难以确考。这不是某一次具体战争,写意而非写实。
读诗词,赏诗景
1.
读诗韵: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和节奏。
2.
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3.
赏诗景:用“我喜欢……(诗人)的……(写景之句),因为它写出了……,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感情)”句式说话。
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美好的景致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了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真”。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描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前句一“破”一“在”,似乎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从中透出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后句“草木深”应反映春景,然而却没有显示出一点春意,反而呈现出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深藏诗人无限慨叹。写鸟语花香更増诗人凄楚之感。
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落泪、心惊来抒发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雁门太守行》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甲光
霜重鼓寒
角色满天
秋色、燕脂、夜紫
黑云
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悟诗情,明诗理
“一切景语皆情语”,三首诗的景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情感与蕴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赏析“心远地自偏”。
所谓心静,境自静。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春望》后四句描绘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形象?
从“烽火连三月”可见祸乱之久。家人生死未卜,尤为悬念。一句“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诗人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雁门太守行》最后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
读诗词,明体会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配乐齐读。
课堂小结
人生活在尘世,也可以说生活在“景”中,四季变化,雨雪风云,草木荣枯,鱼虫出没——一幅大自然的旷景,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秋风瑟瑟,万物凋零,树叶纷落,常常使人产生悲伤的情绪;春风和煦,百花盛开,杨柳依依,又常使人心旷神怡;日落叹光阴易逝,望月思故乡友人,无处不散发着情感。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诗词。
诗词五首
目录
01温故知新
02细读深思
03合作探究
04背诵默写
05拓展应用
06归纳小结
温故知新
背诵前三首古诗,齐读后两首古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读诗亦读人。
细读深思
细读《赤壁》《渔家傲》,想一想:这两首诗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志趣、命运的哪些认识?
《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
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夫妻二人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人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
《赤壁》中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渔家傲》中上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等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充分地表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合作探究
1.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烛,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词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
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像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词人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了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充分表达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这是很少见的。
背诵默写
1.
自由背。
2.
指名背。
3.
默写。
拓展应用
充分发挥想象,把《渔家傲》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改成现代文。
归纳小结
语言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诗歌语言这扇窗户,我们当然可以读到作者的内心状况、生活处境、生命感悟等等,读一首诗亦如读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