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 8.列夫·托尔斯泰(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 8.列夫·托尔斯泰(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2 21:5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粗制làn造(   ) 滞留( )
禁ɡù( ) 蒙mèi(   )
ɡān gà( )( ) 侏儒( )
胡髭( ) 甲胄( )
càn然(   ) 广袤无垠( )
黯然失色( ) 颔首低眉( )
2.下面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车站的人流量大,难免藏污纳垢,时常发生抢劫的事件。
B.只有优秀的画家或画师才能创作出如此入木三分、精妙绝伦的作品。
C.经过一夜奔波,他们现在已经筋疲力尽、困累不堪了。
D.医疗队的队员们正在和颜悦色地接待前来就诊的病人。
3.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刘慈欣的作品,我们感受到恢宏的科幻世界,看到诗意的英雄主义情怀。(删去“通过”)
B.成都市申办2025年世运会,无疑不是成都积极创建世界赛事名城的重要举措之一。(删去“不”)
C.抓拍系统可以自动抓拍横穿马路、闯红灯等违法行为,并通过人脸识别,自动对比,以获取违法行为人身份。(在“违法行为人身份”后面加上“信息”)
D.大约地震持续20至30秒,不仅南加州感受震感强烈,拉斯维加斯与紧邻圣地亚哥的墨西哥北部都有震感。(将“大约”调至“20”前面)
4.阅读下面的语段,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在天山高处,可以看到一个面积很大的天然湖。湖面明净如镜,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把湖山天影融为晶莹的一体。在这幽静的湖中,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人家说山色多变,而事实上湖色也是多变的。你站在高处瞭望湖面,眼前是一片赏心悦目的茫茫碧水,如果你再留意一看,接近你的视线的是那闪闪的粼光,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平展如镜,没有一点纤尘或者一根游丝的侵扰。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界线非常分明。

课内精读
阅读《列夫·托尔斯泰》,回答问题。
5.阅读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分析表达效果。
(1)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2)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6.“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对客人反应的描写对塑造托尔斯泰有什么作用?

7.文章结尾说,看透事物本质,却会失去幸福。这有何深意?

拓展阅读
鲁迅的十七岁
刘卫东
1898年的绍兴,青石巷里的荷花香满十里,17岁的鲁迅还在三味书屋里读线装书。
晚清的绍兴茶楼人声鼎沸,茶馆里的说书人熟悉明刻本的曲艺杂谈,清末的游仙小说,说着古代会稽的惊险故事,端着木制的黑碗,喝着琥珀色的老酒。私塾先生们捻着胡须写小楷,临摹碑刻,三月的落花在书案上招蜂引蝶。读完《三字经》《千字文》,磨墨的书童们爬上树梢看闹市和石巷里的行人、茶客、穿着皂鞋的官差们,看阁楼里眉目清秀的女子十里红妆。清水色的屋脊,墨迹淋漓的原木、梁椽、屏风雕刻挡不住窗扇的玲珑秀气和石雕画廊古旧的情怀。远处的青山脚下,说书先生数着铜钱,吃着茴香豆,长长的衣衫沾满草木的青涩。
古代会稽的私塾,红地青花的瓷器摆在案几上,雕花的窗棂,纯蓝色的细瓷花瓶,镶嵌玉石或描红着绿的笔筒里插着孔雀翎、白羽和青竹笔。阳光透过洁白的素纸慢慢渗透到残余的文字里,墨汁和油彩浸渍着衣襟。清香的朱墨,柔软的竹帛,有豆荚和稻花的色泽。老先生手把手地教书童们念诵古书,一笔一画地描红,横折弯勾,点提撇捺,一寸见方的纸张上写满古旧的文字。书童们恭听先生圈点,毕恭毕敬,散学之后却逼着老童生讲故事,叽叽喳喳不能罢休。
17岁的鲁迅还没有去江南水师学堂,他应该读过许多线装书,包括那些手抄本,明清的小说书。白墙乌瓦,黑白分明的绍兴,浓浓的酒,酸酸的菜,戴着小毡帽晒稻谷的农夫,穿长衫的读书人,撑着油纸伞拜访深石巷里的老中医的短工,在茶肆里侃着京城奇闻的食客,他们都曾经是鲁迅读过的那些线装书里的一个影子。薄似篾片的绿竹签,夹在线装书里,或者用莲子的梗叶做书简,清香诱人,书卷里莲子的清香溢满前厅后院。水泊之洲,土木院落,尺轨方寸,迷雾中乌黑的砖瓦沉在浮尘与渺茫的炊烟之中,世事如棋,南国的底蕴就杂陈在这粉墙黛瓦和水墨色的石巷之间。
晚清南国的地图上,分布着许多私塾,古朴的书院、祠堂、阁楼。青色的山体,河泽起起落落,错落的马头墙,粉白的风火墙,浸润着草木的腐朽味道与丹青意境。船儿悠悠地晃着,水声潺潺地响着。先生们孩子们在私塾里案几上描红、写生。私塾里读书的书童们,在春天的时候从油菜花丛中捉蝴蝶,在师傅的检视下读书写字,背诵古文。他们喜欢纸风筝,钓鱼虾,拥有细腻的情感和敏锐而又容易受伤的心。
江南的水车和水磨在叽叽喳喳地转动,时间在慢慢磨。大红的宅门,青色的屋瓦,黑色的墨线,书童们笔下的汉字骨节突出,秀气而不失锋芒。秋叶散落在庭院的水池里,古代的文字和稚嫩的笔法竟然拥有如此新鲜的生命力。但是17岁的书童,还是水中的莲子,有着清秀可人的笔迹,他们不像乌篷船里的茶客和盐商那样世故,很难在茶水的寡淡中领会在如此众多的谵妄之语中有几分人情世故,几分奸猾刁钻。
嘉庆年间,绍兴的水路和稻花,飞过临街两扇石库台门,读书人喝着陈年的米酒,书房里行囊齐备,准备乘着乌篷船出门远行。绍兴地处丘陵山地和河网平原的衔接地带,水墨色的山脊横在船头,往来的渔船载着虾米和青豆,慢慢地摇着桨。群山裙连,书的清香与饮酒的寂寞在水路上肆意蔓延。船舱里搁置着油纸伞、青布衫、炊具、小人书。温润的气候,山晦暗的光和清淡的水色,花鸟的嬉戏与水性的刺绣是这些私塾里的书童们的旅伴。
私塾里的红草笺,稻花丛中的乌篷船,17岁的鲁迅寒衣单薄。鲁迅也许是在私塾外面的茶楼下听评书吧,叫天子、何首乌,煮熟了的豆荚,热腾腾的气息,吸引着放鹅、牧牛、摘罗汉豆的孩子们。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私塾的窗口里飘来状元红的酒香。酒当然是绍兴名酒状元红,善酿,香雪。老酒坛上面压着沙袋,坛旁搁着酒吊、漏斗和窜筒等舀酒、温酒工具,孩子们嗅着香气,嚼着青豆,偷偷地读些笔记小说,学先生的样子抹抹嘴,扑哧一笑。
少年的鲁迅,懂得绍兴黄酒里那种绵绵不绝的趣味,豆荚的香味,说书先生的嬉笑怒骂,私塾师傅的刁钻,民间艺人的憨厚与刻板。听一折戏,看着台上油彩浓妆的生旦净丑,人情的冷暖与麻木。喝一坛绍兴酒,钓一只鱼虾,书童们眼中的水路,乌篷船总是有着呜呜噜噜的声音。私塾里的孩子散学后呼朋引伴,折纸鸢,吃酸杏,躲猫猫,喝芝麻糊,这是童稚之心。17岁的鲁迅正当少年,风华正茂,激笔挥毫,有着赤子之心,恰是少年意气,单薄的衣衫,一叶轻舟,走遍东南几百里水路。
给我一坛绍兴18年陈酿,敬给同学少年,一醉方休。
8.本文主要写了少年鲁迅生活的哪两个场景?有什么特点?
(温馨提示:梳理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词“茶楼”“私塾”,找到相应内容进行概括。)

9.品味下列句子。
(温馨提示:品析句子可以从句子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思考。)
(1)白墙乌瓦,黑白分明的绍兴,浓浓的酒,酸酸的菜,戴着小毡帽晒稻谷的农夫,穿长衫的读书人,撑着油纸伞拜访深石巷里的老中医的短工,在茶肆里侃着京城奇闻的食客,他们都曾经是鲁迅读过的那些线装书里的一个影子。

(2)17岁的鲁迅正当少年,风华正茂,激笔挥毫,有着赤子之心,恰是少年意气,单薄的衣衫,一叶轻舟,走遍东南几百里水路。

10.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温馨提示: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和鲁迅的角度进行思考。)

11.说说本文标题的作用。
(温馨提示:从结构、内容、主题等角度分析。)

《列夫·托尔斯泰》自主学习
1.滥 zhì 锢 昧 犀 尴尬 rú zī zhòu 粲 mào àn hàn
2.B(“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用来形容画作不合适。)
3.A(将“感受到”和“看到”对调。)
4.天山高处的天然湖湖水明净,环境幽静,湖色多变。
5.(1)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把“鬈发”比作“泡沫”,“须发”比作“热带森林”,生动地写出了托尔斯泰面部毛发的茂盛,特征十分鲜明。(2)将托尔斯泰的精神状态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比,突出托尔斯泰面容的“丑陋可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6.为了侧面烘托托尔斯泰外貌与眼神的反差,前文写客人尴尬地打量主人是为了突出托尔斯泰的矮小与平凡,后文中“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是突出托尔斯泰眼神的犀利,让人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7.托尔斯泰能看透事物本质: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悲剧的原因,并尽最大努力去改变却劳而无功,因此他会“失去幸福”的。
8.茶楼和私塾。茶楼人来人往,说书侃奇听戏人声鼎沸;私塾听课描红写生其乐无穷。
9.(1)建筑、饮食、人物、日常生活都具有浓浓的江南特色,它们既是鲁迅少年时期的生活,也是他所读过的书,滋养着他的精神。(2)用了较多的四字短语,将少年鲁迅求学之心的火热,求学之路的艰难都融于江南风情,具有了诗意。
10.从作者的角度来说,表达了作者对少年鲁迅的敬仰;从鲁迅的角度来说,表达了对少年时光和故乡的怀念。
11.“鲁迅的十七岁”是本文的线索,文章用鲁迅十七岁的读书生活将江南的风土人情串连起来,给读者展示既繁华热闹又清新雅致的生活场景,这熏陶了少年鲁迅的精神,赋予了他意气与风华,也成为了他一生的思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