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9-10 17:4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一)开始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
1)条件:
①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出现,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1875年在成都创办尊经书院, 四川大学前身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旧址
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合影
一、开始传入:
1)条件:
①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出现,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②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③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2)代表人物:梁启超、朱执信、
一些无政府主义者
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
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
“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今之德国,有最占优势之二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二曰居志埃(尼采)之个人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大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
《新民丛报》1902年
梁启超
朱执信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1905年创办同盟会后,鼓励激进革命青年朱执信写《德意志革命家小传》,并发表在1906年初的《民报》第2号上。文中在记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时,第一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并逐句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十项要求,还作了解释。
思考: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时的特点?
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
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
毛泽东(1945.4)
(二)正式传播:
1)时间:
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
1918 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本应收回被帝国主义夺取的一切主权,但会议无理决定:中国必须将德国在山东侵占的权益移交日本。消息传来,群情激愤,于是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二)正式传播:
2、条件:
⑴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
⑵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思想基础)
⑶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为中国革命指明新的出路
⑷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相结合
最根本的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俄国的十月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欧洲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洲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俄国开始广泛地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 齐鹏飞:《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一章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应该有几个觉悟:第一,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第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 ……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第四,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不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强盗的机会。凡是不做工吃干饭的人,都是强盗。 ……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诸位呀!快去工作呵!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民主主义劳工主义”、“占了胜利”:
是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种潮流”:
是指社会主义运动。
“民主主义劳工主义”、“占了胜利”是指什么?“这种潮流”又是指什么?
(三)新思潮的竞起;
“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然而究竟如俄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青年思想似的,模糊影响,隔着窗纱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
瞿秋白
(三)新思潮的竞起;
1、背景:
1)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爱国青年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
2)各种刊物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
3)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
(二)新思潮的竞起;
2、表现:
无政府主义
泛劳动主义
新村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
改良主义
无政府主义
1)代表:刘师复;
2)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强权和政府,建立没有政府的社会;
3)评述:反映部分知识分子对现实不满及希望摆脱压迫的强烈。五四时期一度流行。
(流行较早,影响较大)
泛劳动主义
1)代表:托尔斯泰;
2)主张:“劳工神圣”;
3)评述:
改变知识分子轻视体力劳动态度;
新村主义
1)来源:日本;
2)主张:
共同劳动、相互协作、共同消费;
3)评述:
五四运动前就传入中国,在当时影响较小。
空想社会主义
1)代表:工读互助团;
2)主张:
幻想打破“劳力”和“劳心”的差别,改造社会;
改良主义
1)实用主义:
①代表:胡适;②来源:美国;
③主张: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主张社会改良和阶级调和;
2)基尔特社会主义:
①代表:梁启超;②来源:英国;
③主张:搞阶级调和,劳资合作;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
“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隔着窗纱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
瞿秋白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背景
新思潮竞相争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2、经过:
①工读互助团等各种空想实践的失败
②与其它各种思潮的辩难和论战
③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宣传
1)“工读互助团”的实践
1919年底,进步青年王光祈在北京发起组织“工读互助团”,试图通过“半工半读”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进而实现一个“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工读互助团试行了“共产”的“新生活”。团员本着各尽所能的精神,每天作工四小时以上,作工所得归团体所有,团员生活必需的衣食及教育费、书籍费、医药费由团体供给。
感受体验
①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参加工读互助团吗?
②这一空想实践结果如何?为什么?产生影响?
一是因为经济上入不敷者出;
二是因为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
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客观上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进一步传播。
各抒己见:如果你生活在五四时期,会不会参加工读互助团?
提示:作为开放式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凡是言之成理,都是都属于不错的答案。
(1)会参加。因为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与工人阶级打成一片;工读互助团自食其力;用亲身实践检验和推进认识。
(2)不会参加。因为工读互助团不会成功;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基础和科学的思想基础;它只是一种欧文式的空想社会主义。
《再论问题与主义》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2)问题和主义之争:
“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
实质: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实质: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社会革命,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应该并行不悖
实质:
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
影响:
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
3)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
继续宣传马克思主义。
(1)组织学会。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2)通过论战。为了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划清界线,马克思主义者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三、李大钊等传播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
1)使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与性质发生了改变
2)使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3)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
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记的我在上海交大读书时,为避开敌人耳目,曾打着手电筒在晚上读《共产党宣言》。
共同点:
①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领导人都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
③都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
④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不同点:
①前期是旧民主主义的思想文化运动,后期是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的性质;
②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领导,后期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
③前期指导思想是民主与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④前期阵营内观点比较一致,但后期发生分裂(如问题与主义之争);
⑤前期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后期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⑥前期主要功绩是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后期的作用更大。
课堂巩固
1.在《民报》上发表文章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及其理论的革命党人是
A.孙中山 B.黄兴
C.宋教仁 D. 朱执信
D
2.撰文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将是赤旗的世界!”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周恩来
B
课堂巩固
3.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不确切的是
A、朱执信是第一个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
B、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思想基础。
C、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A
探究活动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
吸引中国的知识分子?
1)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
2)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潮的竞起——机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阶级基础;
4)一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鲜明对比——良方;
5)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和大同理想的追求——文化心理基础。
2、诞生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马克思主义
德意志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三大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3、内容:
【本节线索】
马在克中思国主的义传播
开始传入
正式传播
争鸣竞逐
广泛传播
十月革命前
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