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唐 诗 五 首
新知预习·巧积累
1.注字音。
东皋( ) 驱犊( ) 崔颢( )
都护( ) 荆门 ( ) 白沙堤( )
ɡāo
dú
hào
dū
jīnɡ
dī
2.写字形。
3.明词义。
(1)皋:___________。?
(2)徙倚:_________。?
(3)征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辽远无际的原野。?
水边地
徘徊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荒
大
4.写名句。
(1)_______________,徙倚欲何依。?
(2)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
(4)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7)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
(9)___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
(10)___________________,绿杨阴里白沙堤。??
东皋薄暮望
山山唯落晖
晴川历历汉阳树
烟波江上使人愁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几处早莺争暖树
最爱湖东行不足
5.记常识。
(1)《野望》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唐代诗人。?
(2)《黄鹤楼》作者__崔颢__,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
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3)《使至塞上》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与孟浩然合称_____________,
有_____________之称。?
(4)《渡荆门送别》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_____________之称。?
(5)《钱塘湖春行》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在文学上
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王绩
无功
东皋子
王维
唐
“王孟”
“诗佛”
李白
太白
青莲居士
唐
“诗仙”
白居易
乐天
香山居士
【思维——明晰主旨】
1.“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使用了典故,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_____________
只好追怀古代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
审美鉴赏·培素养
孤独无依
【思维——体会情感】
2.《黄鹤楼》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情感。?
3.《使至塞上》颔联采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借蓬草自况,写_________之
感。?
4.《渡荆门送别》颈联将水中的月影比喻成_________,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
霞之美,想象奇特,内涵丰富,充分表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之情。?
思乡
比喻
飘零
明镜
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与
喜悦
【审美——鉴赏】
5.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景妙在哪里?
答:__从游动的视觉角度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__?
6.《黄鹤楼》哪两句是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这两句诗描写的繁荣景致有什么作用?
答:__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更加烘托出诗人孤寂的思乡之情。__?
7.《野望》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请赏析。
答:__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间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__?
8.“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答:__“处处”“家家”说明鸟很多,与初春季节景象不太符合。“几处”和“谁家”则很好地说明了初春时节万物刚开始复苏,鸟儿也只是三三两两活动的景象。__?
【重现经典】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画面。
【直击考点】
描绘诗句展现的画面。
考点在线·提能力
【破解有法】
1.正确理解诗句大意。
2.找全诗句中的景物,把握景物的特征。
3.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补充画面内容,添加修饰语,增加修辞,力求语言生动形象。
答:__晴日里的原野,从黄鹤楼望去,汉阳一带的树木分明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茂盛的芳草覆盖。__?
【学以致用】
见本课“巩固拓展·重落实”第8题第(1)小题。
交代时间、地点
远景静景秋色图
近景动景人物图
借典故寄托情感
首联
野望
孤独抑郁
颔联
颈联
尾联
鹤去楼空,怅然若失
黄鹤不返,白云浮荡
登楼所见,空明悠远
大江缥缈,感叹乡愁
首联
黄鹤楼
怀家思乡
颔联
颈联
尾联
出使边塞
抑郁情感
塞外风光
战斗生活
首联
使至塞上
雄浑壮美
慷慨悲壮
颔联
颈联
尾联
叙事
景中含情
诗中有画
叙事
叙事:远渡地点 出蜀目的
抒情:怜水送行舟
首联
渡荆门
送别
雄浑壮阔
依依不舍
颔联
颈联
尾联
写景
远景 平野江流
近景 江月云生
景
感
水、云、莺、燕
钱塘湖
春行
赞美
喜爱
最爱湖东行不足
花、草、杨、堤
基础整合·试身手
(共15分,5分钟)
1.下列对《黄鹤楼》一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B
2.下列对《钱塘湖春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C
3.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D
4.下列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颔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颈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尾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打探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B
5. 理解默写。(7分)
(1)(2019·云南中考)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幅鸟儿在早春的阳光中嬉戏忙碌的画面。 ?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4)(2019·昆明中考)_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晴川历历汉阳树
巩固拓展·重落实
(共25分,25分钟)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黄 鹤 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感。 (3分)?
(2)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
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3分)
答:__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
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
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
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__?
失落惆怅、岁月易逝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4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为“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
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为“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
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C.“水面初平云脚低”意为“春天湖水没有风浪,显得很平静,浮云看上去很
低”。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意为“野花竞相开放,让人眼花缭乱,
春草还没长高,刚刚没过马蹄”。
C
(2)下列各项中,对两首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钱塘湖春行》尾联“最爱”一词直抒胸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B.《次北固山下》颈联“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新事物孕于旧事物中,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C.《钱塘湖春行》描写了早春的明媚风光,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D.《次北固山下》全诗和谐优美,意境开阔,既写出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放眼山川的博大情怀。
C
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4分)
答:__示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浩荡在辽远无际的原野上流淌。__?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4分)
答:__采用拟人手法。故乡水万里迢迢送我,依依不舍,体现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__?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7分)
使 至 塞 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传递了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__“征蓬”“归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心中无限孤寂的飘零之感。__?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说说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观,再从中任选一个词进行赏析。(4分)
答:__这两句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壮阔,意境雄浑。“直”字是挺拔、笔直之意,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