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白 杨 礼 赞
新知预习·巧积累
1.注字音。
恹恹( ) 婆娑( ) 楠木( )
倦怠( ) 刹那间( ) 倔强( )
yān
suō
nán
dài
chà
jué
﹒
﹒
﹒
﹒
﹒
﹒
2.写字形。
3.明词义。
(1)_____________: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2)_________: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3)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5)纵横决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妙手偶得
恹恹
暗暗地生长
旁逸斜出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4.选出填入文中词语恰当的一项 ( )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________,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________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________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________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A.普遍 磨折 赞美 尤其
B.普通 磨折 赞扬 而且
C.平凡 折服 赞同 还
D.平常 折磨 赞颂 也
A
5.记常识。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_________》,短篇小说《春蚕》《_____________》,剧本《_____________》等。?
茅盾
沈德鸿
子夜
林家铺子
清明前后
【思维——明晰主旨】
1.《白杨礼赞》这篇散文写于1941年。当时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
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使
命。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
观讲学期间,亲身经历了解放军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
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采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对白杨
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革命精
神和斗争意识。?
审美鉴赏·培素养
紧密团结
力求上进
质朴坚强
不屈不挠
【思维——体会情感】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文题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和作者的情感基调。题目中的_________是作者描写和讴歌的对象;题目中的
_________指怀着敬意赞扬。因此,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白杨
礼赞
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
树
【审美——鉴赏】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答:__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高原比作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辽阔平坦的高原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高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第四段有什么作用?
答:__内容上,直接点出白杨树,交代了上文“惊奇地叫了一声”的原因,突出了白杨树的“极普通”却“不平凡”;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对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描写,引出下文对白杨树的描写和赞颂。
【审美——创造】
5.情境练笔。
【技法与讲解】
在《白杨礼赞》一文中,作者对白杨树的描写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比如:“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句话,在一抑一扬中,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
【任务与提示】
本文描写白杨树时,先抑后扬,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使用欲扬先抑手法,能使文章富于变化,也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请你也运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
答:__略。
【重现经典】
阅读下面文字,请简要概括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了白杨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考点在线·提能力
【直击考点】
概括文章(段)内容。
【破解有法】
1.对文段进行梳理,把相同内容的语句归纳在一起。
2.在归纳后的语句中找出关键词。
3.采用主谓宾的句式进行表述。
答:__写了白杨树的树干;写了白杨树的树枝;写了白杨树的树叶;写了白杨树的树皮。
【学以致用】
见本课“巩固拓展·重落实”第7题第(1)小题。
内在气质
干——笔直
叶——向上
白杨礼赞
生长环境
外形特征
枝——靠拢
皮——光滑
力争上游
紧靠团结
倔强挺立
雄壮”“伟大”
(景美)
(形美)
(神美)
坚强不屈
朴质严肃
力求上进
基础整合·试身手
(共15分,5分钟)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婆娑(suō) 主宰(zǎi) 潜滋暗长(qiǎn)
B.虬枝(qiú) 倦怠(dài) 无边无垠(yínɡ)
C.锤炼(chuí) 秀颀(qí) 恹恹欲睡(yàn)
D.错综(zōnɡ) 倔强(jué) 坦荡如砥(dǐ)
D
﹒
﹒
﹒
﹒
﹒
﹒
﹒
﹒
﹒
﹒
﹒
﹒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3分) ( )
A.奔驰 视野 锤炼 坚强不曲
B.朴质 精华 倦怠 纵横绝荡
C.开恳 晕圈 虬枝 旁逸斜出
D.贱视 婆娑 秀颀 妙手偶得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
息、团结奋进、不折不挠的不竭动力。
B.面对业已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伟大胜利,一些同志的盲目乐观情绪在潜滋暗长。
C.王刚一直想买一套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这次出差终于买到了,真是
妙手偶得啊!
D.黄河的径流在坦荡如砥的高原上勾勒出粗犷的线条。
C
﹒
﹒
﹒
﹒
﹒
﹒
﹒
﹒
﹒
﹒
﹒
﹒
﹒
﹒
﹒
﹒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官网发布通告,为了保护珠峰生态,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
进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绒布寺以上核心区域旅游。
B.鄂州市积极实施“校园足球计划”,大力培养了该市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
C.历史伟人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在于其思想和人格的不朽,而不是无证可
考的坊间情事。
D.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A
5.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气宇轩昂、容貌高雅的喜鹊,常伫立在最高的枝头喳喳地鸣叫,略带金属质感,又不失婉转,
闻之让人心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喜鹊的气度不凡,表现了作者对喜鹊的喜爱、
欣赏之情。)
B.我们用什么来丈量时间呢?是读完一本书还是刷完朋友圈?我们用什么来记录青春呢?是厚
积薄发还是匆匆碌碌?(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用读书积累来让青春
过得有意义。)
C.在浪漫中呼吸的巴黎、在历史中行走的罗马、在花园里游憩的新加坡,为我们提供了城市建
设管理中的“他山之石”。(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们进行城市建设可供借鉴的多个
角度。)
D.南充山水如画。如果说西山、凌云山、嘉陵江的风景如同一气呵成的写意山水画,那么北
湖就是工笔细作的江南画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南充的山水之美,同时又区分了
“西山、凌云山、嘉陵江”与“北湖”风景的不同风格。)
B
巩固拓展·重落实
(共25分,25分钟)
6.综合性学习。(10分)
探究“大树进城”问题。
在不少城市的边缘地区或者远离城市的乡野间、森林里,许多大树消失了。它们最终的去向,不是死在城市的绿化带里,就是活在城里的楼房中间。所谓大树,主要是指那些树高4米以上、胸径15厘米以上或是树龄20年以上且具有一定园林观赏价值的树种。近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再次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树木移植管理的通知》,明确了禁止采挖的区域和树木的类型。
(1)什么是“大树进城”?你怎样看时下刮起的“大树进城”之风?(4分)
答:__大树由乡下移植进城;一些地方为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和政绩,盲目攀比绿化速度和树木档次,强求一日成林、一夜成景,大量非法移植大树古树搞绿化形象工程。
(2)观察下边这幅漫画,用一句话表述漫画的内容。(2分)
答:__大树在进城的路上哭泣。
(3)“大树进城风”有什么危害?说说你的看法。(4分)
答:__①“大树进城风”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②“大树进城”后,树体被破坏,起不到预期的绿化效果;③大树移植进城成活率低,劳民伤财;④“大树进城”带来了病虫害。
7.(2019·重庆中考(A卷))类文阅读。(15分)
一把老钥匙
王举芳
①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②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到我的钥匙没?”
③“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④“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⑤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⑥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⑦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⑧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⑨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会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⑩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们从未离开过。
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
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
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
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
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
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
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
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
的家。
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
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齿
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
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
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7期,有删改)
★(1)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3分)
母亲寻找钥匙——( )——( )
——陪母亲回老宅——( )
(2)阅读第⑨段画线语句,联系上下文,分析“我”和弟弟“忐忑”的原因。
(4分)
答:__“我”和弟弟卖掉了老宅;害怕老宅不再是母亲记忆中的老宅。
① 弟弟卖掉老宅
② 三婶买下老宅
③ 母亲保管钥匙
(3)理解文中第 段画线语句的含意。(3分)
那一个个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答:__这里的齿痕指的是老宅钥匙的齿痕,打开岁月的珍藏指的是对老屋的回
忆。老屋钥匙上的齿痕,就像一把记忆的开关钥匙,拿到手里,就会唤起对老屋
的记忆和家的归属感。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婶这个人物形象。(5分)扫码赏类文
答: 善良、淳朴、真诚。三婶买了老宅并把钥匙交给了我们,体现了她的善良;三婶一直保存着自己老宅家的钥匙,写出了她的淳朴。三婶对母亲一直真诚相?
待,体现了她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