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学习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一.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恢复力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一方面要控制对__________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理由要适度,不应超过__________;
(2)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__________的协调。
预习自测
1.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
A.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以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其他营养级生物代替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2.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是
A.开垦草原,改牧场为农田 B.禁止狩猎,引入食草动物
C.保护植被,实行适度放牧 D.提倡狩错,扩大放牧数量
3.人们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把一片草地用网罩起来,结果却使食草昆虫大量繁殖,草叶几乎被吃光,这是破坏了
A.生态系统 B.生存环境 C.生态平衡 D.食物链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有许多方面的应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B.提高出畜产品的产量
C.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D.可以提高农业害虫的繁殖能力
5.利用电子仪器产生的与蜜蜂跳舞相同频率的声音。当蜜蜂感受到这一信息后,就会飞到花园采蜜,这是利用什么信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营养信息 D.行为信息
(三)合作探究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的理解
(1)包括两个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构稳定决定功能稳定。
特别提醒: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靠生物群落内生物间的关系,主要是捕食及种群内的种内竞争实现的。
b.结构相对稳定是指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功能相对稳定是指物质输入与输出及能量输入与输出的相对平衡。
2.生态系统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恢复力稳定性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稳定性表现之间的关系:反相关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非 生 物 环 境 无机环境
结构稳定 分解者
生态系统 决定 生产者 消费者 生物群落
稳定性 功能稳定 能量流动
渠道 食物链(网)生物 物理 化学
物质循环 降解 降解 降解
净化作用
构成 抵抗力 决定 自我调节能力
恢复力 决定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含义: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现象。其中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负反馈调节
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和稳定。
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实例: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
鸟数量增加
鸟数量下降
鸟食物增加 鸟因饥饿死亡 鸟吃少量害虫 鸟吃大量害虫
害虫减少
害虫增加
正反馈调节
作用: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结果: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实例: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的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食虫鸟和害虫的捕食关系曲线可表示为:
种 a
群
数 b
量
时间
A代表害虫 两者相 数量相
B代表食虫鸟 互制约 对稳定
(2)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网1 自我调节能力
越多
越少
特别提醒: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大有小,抵抗力有高有低,恢复时间和速度各异。
b.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其自我调节能力会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5.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概念
影响因素
联系
图示如下:
稳
定 抵抗力稳定性
性
恢复力稳定性
营养结构复杂程度
二.课堂巩固
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来分析下列短文说明了什么?
澳大利亚为发展畜牧业,从欧亚大陆引进大批黄牛,但清除牛粪的蜣螂却没有引入。因此千万头牛每天排出的几亿堆粪污染了草场,使绿色草原出现一块块秃斑,苍蝇滋生,危及家畜,草原生态系统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后来生物学家立足于改善食物链,从其他国家引入了若干种蜣螂,在草原上放养。这些蜣螂将牛粪滚成球团,推运到地下,清除了污染,肥沃了土壤,促进了牧草的生长。几年后,草场生态系统得以恢复。
三.学后记: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2.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发展要求
基础训练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下述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 ( )
A.食草动物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抑制
B.化石燃料大量燃烧造成温室效应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
2.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虫不成灾”,其根本原因是 ( )
A.昆虫的繁殖能力较小 B.食物的限制
C.天敌的捕食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污染物的排放遭到破坏,停止排放污染物后,逐步恢复原状,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 ( )
A.抵抗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
C.抗污染能力 D.抗干扰能力
4.下列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低的是 ( )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温带阔叶林 D.北极苔原
5.人造马尾松林比天然混交林更易遭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
A.人造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 B.人造马尾松林适应环境的能力弱
C.松毛虫的繁殖能力强 D.人造马尾松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不同的
B.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较低
C.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
D.生态系统的成分较少、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7.下列措施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 )
A.减少寄生生物和捕食者的数量 B.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C.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D.对群落演替进行限制
8.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长期动态平衡,说明这个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如果长期输出大于输入,生态系统就会退化,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你认为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因素是 ( )
A.长期低温 B.连续阴雨 C.植被破坏 D.品种退化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④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能力提升
10.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 ( )
①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 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 ③营养结构越复杂
④营养结构越简单 ⑤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⑥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11.在一片动物种类繁多的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目基本稳定,下列各项中与之不符的是 (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相对稳定
B.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相对稳定
C.各类生物所含的能量值基本不变
D.各种群年龄组成维持增长型
12.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政府部门针对水土保持提出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生态学依据是 ( )
A.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 B.森林能维持碳氧平衡,涵养水源
C.草原能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被风沙侵蚀 D.湖泊能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
13.在一个具有稳定性的生态系统中,有两种生物之间具有竞争关系,下列关于这两种生物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得到保存,另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失败而遭到淘汰
B.两种生物和平相处,都得到保存
C.两种生物有各自相对稳定的种群数量
D.两种生物各自的种群数量相等并且相对稳定
14.为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 ,原因是
。
(2)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 。
(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 ,原因是
。
(4)根据观测结果,得出结论:① ;
② 。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A 2.D 3.B 4.D 5.A 6.C 7.C 8.C 9.C 10.A 11.D 12.A 13.C 14.(1)减少 缺乏光照,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生长 (2)缺少泥沙,分解者数量较少 (3)减少 消费者较多,消耗较多氧气(小鱼呼吸要消耗部分氧气) (4)①生态系统应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照是维持该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必要条件) 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应保持适宜的比例,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共41张PPT)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对几个常用生态系统的简单区别:
热带雨林: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
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营养结构较森林简单;
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
简单,生产者主要是地衣。
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不会破坏。
草原上适量放养牲畜,草原不至于破坏。
适度捕捉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也不会导致种群严重减小,更不会灭绝。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既有出生也有死亡,既有迁入也有迁出;阳光、温度、水分等无机环境因素也在不断地改变。
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但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生态系统来说,系统中的各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就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右图是美国科学家于1984年开始兴建的“生物圈Ⅱ号”实验室,1993年1月建成后8位科学家入住里面欲通过自己生产各种生存所需在里面生活两年,结果才过了一年多一点就因里面
氧气减少、粮食减产不得不撒出。 该实验说明,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要在生物圈之外建一个适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系统的稳定性很难做到。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就能在一定的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而不发生大的变化。
生态系统发展的发展趋势:生物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来自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与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2)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维 持原状的能力。
来源: 1、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 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 中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 3、生物代谢旺盛,能通过代谢消除各种干扰 造成的不利影响。
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2、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结构复杂。
1、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占有的能量多。
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1、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占有的能量多。
抵抗力很强
抵抗力较弱
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1、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占有的能量多。
抵抗力很强
抵抗力较弱
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2、生物种类多,食物网复杂,物质循环与能 量流动的渠道多。
抵抗力很强
抵抗力较弱
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2、生物种类多,食物网复杂,物质循环与能 量流动的渠道多。
抵抗力很强
抵抗力较弱
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2、生物种类多,食物网复杂,物质循环与能 量流动的渠道多。
抵抗力很强
抵抗力较弱
概念: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 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来源: 1、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速 恢复原有的数量。 2、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境 的新类型。 3、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恢复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2、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小。
1、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
3、各营养级生物能以休眠方式渡过不利时期或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1、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 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较小。
恢复力强
恢复力弱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2、生物能以休眠方式渡过不利时期或产生适 应新环境的新类型。
恢复力强
恢复力较弱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稳定性
生物量、生态系统复杂程度等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1、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较小。
抵抗力弱 恢复力强
抵抗力强 恢复力弱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2、生物个体小,繁殖快。能以休眠方式渡过 不利时期或产生适应新环境的变异。
抵抗力弱 恢复力强
抵抗力强 恢复力弱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意义: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要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保持与提高生物的数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保护草本、苔藓、地衣等耐性强,繁殖快的小植物和各种小型动物,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保护和建设多种不同类型的局部生态系统,形成互补生态。提高生态系统的综合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怎样形成的?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为什么要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怎样来维持?
1.在图中,小方格代表不同的环境因子(空间、温度等),4个不规则的图形代表了Ⅰ、Ⅱ、Ⅲ、Ⅳ4个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因子的情况。如果资源是有限的,最有可能被排除的生物是( )
A. Ⅰ B. Ⅱ
C. Ⅲ D. Ⅳ
A
2.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它们可以形成下面几种营养结构,如图所示,其中最稳定的是( )
甲
乙
丙
丁
甲
乙
丙
丁
甲
乙
丙
丁
甲
丁
乙
丙
A
B
C
D
B
3.下列哪种措施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
A.减少寄生生物和捕食者的数量
B.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C.增加物种的数目
D.对生态演替进行限制
C
4.2002年底“食人鱼”的报道随处可见,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会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
A.使入侵地食物链破坏
B.会破坏入侵地的非生物因素
C.未认识其价值所以人为干扰少
D.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生态平衡更稳定
A
5.(多选题)“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最早于1935年作为观赏值物引进,上世纪80年代扩散蔓延到河滩、路边。它的根系极为发达易连接成片,一棵“一枝黄花”能结两万多粒种子,极易和其他作物争光、争肥,形成强大的生长优势,对绿化灌林乃至棉化、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产生严重影响,并能改变道路、宅旁、荒地的景观。下列有关“一枝黄花”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进入我国后可以增加我国生物多样性
B.“一枝黄花”成灾最可能的原因是本地缺乏其天敌
C.为控制“一枝黄花”可以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
D.为控制“一枝黄花”应从本地寻找其天敌
BD
6、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其中:甲图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乙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小,原因是 。
(2)甲图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是 。
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
C~D
①合理确定载牧量,防止过度放牧。
②发展季节性放牧。
③提倡划区轮牧。
(3)适宜的放牧量控制在乙图的b点和c点之间,为什么?
(4)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乙图中c点以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5)请举两项合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
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获得较高的畜牧产量
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的沙漠化
7、如图是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一个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在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该生态系统 _____________ 比森林生态系统要强。
(2)已知各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通过食物链平均分配至后一营养级的话,如蛇增加44.2kg体重,则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共需增加 ________ kg质量。
(3)猫头鹰和蛇的关系属于_________。该生态系统成分中未表示的成分有 。
恢复力稳定性
48000
捕食、竞争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8.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植被,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广东是我国红树林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其中雷州半岛和深圳湾的红树林分布区被列为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的保护和发展也被列为广东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八大工程之一。
材料二 2004年12月,印度洋地震引起的海啸导致死亡十多万人,几百万人无家可归。但因为有茂密的红树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一个渔村里的172户人家在这次海啸中幸免遇难。
(1)红树林属于 生态系统。
(2)红树林的 稳定性较强而 稳定性较弱,原因是红树林 。
湿地
抵抗力
恢复力
生物种类较多,营养结构复杂
(3)海啸过后,灾区沿海的多种生态系统遭到了毁灭性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这一事实说明任何生态系统的
都是有限的。
(4)在海啸中被海水浸泡过的农田为什么不宜直接种植农作物?请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其原因。
自动调节能力
被海水浸泡过的土壤,无机盐浓度过高,使农作物无法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对比法、讲述法
四、教学课时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板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而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讲述〗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因为物种的减少往往使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和其他干扰的能力下降。而在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中,拥有着生态功能相似而对环境反应不同的物种,并以此来保障整个生态系统可以因环境变化而调整自身以维持各项功能的发挥。因此,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要比物种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板书〗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学生活动〗阅读P110第三段~P111第三段。
〖讲述〗“抵抗力稳定性”的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影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后,生态系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以往认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关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低。也就是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但是,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例如,热带雨林大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然而,在热带雨林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也能较快地恢复。相反,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恢复的时间也十分漫长。因此,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可能这种分析本身就不合适。如果要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则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好,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板书〗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讲述〗我们要明确以下观点:
(1)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
(2)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定状态;
(3)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1)√;(2)×;(3)√。
2.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两个生态系统是(1、8);
人的作用突出的生态系统有(6、7、9、11);
陆地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是(1、2),
较弱的是(3、5、6、7、11);
水域生态系统在遭到较严重的破坏后,恢复较快的是(4、9),
恢复较慢的是(8)。
拓展题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复杂,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越简单,则调节平衡的能力越弱。例如在马尾松纯林中,松毛虫常常会产生爆发性的危害;如果是针阔混交林,单一的有害种群不可能大发生,因为多种树混交,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随之增加,进而限制了该种害虫的扩展和蔓延。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