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9-25 11:3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必修3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本节课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科学探索的脉络为主线安排内容,适当总结提升科学的特点。以科学发现中折射出的科学研究的严谨与科学的魅力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会其中的科学方法。
二、教材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节选自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教材必修3第3章第1节,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机理有所理解。通过学习本节,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在严密推理的基础之上作出判断的,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
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
说明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2.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学习,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教的方法:本节内容在探究胚芽鞘向光生长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层层设疑、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来解决。使学生学会分析实验设计,得出相应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学的方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选择不同方式展示本小组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与学的方法

?学
?策
?略
探究教学法
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习兴趣,调
动学习热情。
图片辅助教学法
图片再现,教师引领、步步为营、寻根问底,重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现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
合作学习
学生主要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学习(每组设置小组长和中心发言
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自主学习
倡导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
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观看图片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春色满园关不住,_______?”老师设问: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诱惑是什么?老师由现象引入向光性的概念。
过渡:大家都知道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达尔文看见了植物的向光,开启了生长素的探索历程。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重现探索历程的四个实验。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1880年,达尔文的实验
首先,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
其次,教师解释胚芽鞘和锡箔纸,不透光。
第三,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第四,教师描述各组的实验处理(对照实验,自变量、因变量),归纳实验现象。
第五,教师逐步设出问,引导学生分析和推测,教师归纳: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的尖端,发生弯曲的是尖端下部。②植物弯向光源生长需要尖端和单侧光。
第六,教师设问:为什么胚芽鞘的向光性与尖端有关,而弯曲的却是尖端下部?尖端和下部可能的联系是什么?
第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出推测: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像动物的神经接受外界刺激产生冲动),并传到下部,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使胚芽鞘向光生长。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这种刺激从尖端传到了下部呢?让学生思考,以此来引出詹森
拜尔
温特实验。
2.1910年,詹森实验
老师提问这种“影响”是什么呢?真的能从尖端传递到下部?
1.
詹森的实验设计严谨吗?如果不严谨,如何改进?(设置对照,排除琼脂本身的影响)
2.
詹森实验的巧妙之处在哪里?(选择琼脂)如果选用云母片呢?(实验扩展)
【教师提示】教师介绍阻断运输的材料:
云母-水分和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琼脂片-水分和小分子物质能通过
3.1914年,拜尔的实验
展示实验示意图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①拜尔为什么要选择黑暗的环境?
②拜尔为什么要将切下的尖端放在胚芽鞘的一侧?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③单侧光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做出推理,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总结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对达尔文的假说进行评价和修正。
提出问题:如果想要证明这种“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将这种化学物质加在胚芽鞘的上方,然后观察现象。但詹森和拜尔的实验都还是离不开胚芽鞘的尖端。那么结合之前的几个实验,你有没有更好的实验设计。
4.1928温特的实验
介绍实验中用到的介质转移方法。
注意对照组的设置
说明温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前面的推测: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的确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介绍生长素的化学名称(吲哚乙酸),提取、结构和在植物体中的含量,以及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其他物质(苯乙酸、吲哚丁酸等)。
【展示多媒体】
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总结与应用
生长素产生的部位:
感光的部位:
横向运输的部位:
作用部位:
弯曲的部位:
二、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过渡】那么,联系科学家的实验,你现在能解释为什么植物具有向光性了吗?分析向光性的内因和外因、以及作用机理。
三、植物激素的概念
【过渡】继发现生长素之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植物激素。人们把这类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而生长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
【提问】生长素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所以产生部位小于积累部位。和动物激素一样,它是一类微量高效的有机物,所以我们预测生长素一旦发挥完作用可能被植物体内的酶水解了。
四、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教师总结】
主要合成部位:幼嫩的叶、芽和发育中的种子
主要分布:生长旺盛的部位
运输方式:横向运输、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
(都需要消耗能量)
五、课堂小结
通过身边常见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科学研究总是在问题中产生,达尔文提出“植物为什么向光弯曲生长”呢?
学生分组讨论,
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詹森、拜尔、温特。
学生观察并讲解实验示意图,并描述实验处理和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其他小组提出疑问。
拜耳组学生观察并讲解实验示意图,并描述实验处理和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其他小组提出疑问。
温特组学生观察并讲解实验示意图,并描述实验处理和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其他小组提出疑问。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些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学生回答问题
师生共同表述: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观察、倾听、体会
自学总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内容
由这些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唤醒学生的好奇天性,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1.通过教师对实验描述为学生做示范,注意实验语言的规范和准确
2.通过对达尔文实验组的分析讨论,小组内交流,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3.通过实验结果对照分析,学会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总结实验设计的原则。
1.通过对实验的改进,使学生产生满足感,进一步增加学习兴趣,学会评价实验结论和结果必须有一定逻辑性。
学生体验实验设计的思路,学会分析实验的方法,注意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培养学生换角度的思考问题。利用琼脂将该物质转移到琼脂上,再用空白琼脂作对比,从而排除琼脂材料本身对实验的干扰,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从而弥补了詹森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执着严谨的科学精神科学进步发展的灵魂。
总结四个“部位”,加强植物向光性的掌握
让学生联系前面的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理解科学在不断发展中前进的科学思维观。
课堂反馈
板书设计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达尔的文实验
1.四个经典实验
温特的实验
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外因:单侧光
内因:生长素分布不均
作用机理:作用机理: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细胞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少,细胞生长慢。
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
1、产生:幼嫩部位(幼嫩的芽、叶等)
?2、分布:生长旺盛部位(胚芽鞘等)?
3、运输:横向运输
极性运输??
?
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
八、教学评价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