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综合测试一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D )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葡萄糖、氨基酸
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过氧化氢酶存在于细胞内,载体位于细胞膜上,都不在细胞外液中,自然不是内环境的成分。www.21-cn-jy.com
2.葡萄糖进入肝脏细胞合成糖原所经过的途径是( B )
A.消化道→血浆→细胞内液
B.消化道→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消化道→组织液→淋巴→血浆→细胞内液
D.消化道→淋巴→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解析:葡萄糖由消化道小肠绒毛上皮_???è????????è?????_组织液,然后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由肝脏处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再到达细胞。
3.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 A )
A.组织发生水肿
B.组织发生脱水
C.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降低
D.组织细胞大量死亡
解析:毛细淋巴_???é??????????????_液中一部分蛋白质等物质通过毛细淋巴管回到血液过程受阻。组织液的相对浓度增高,组织液与血浆的平衡被打破,组织液增多造成组织水肿。
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就成为组织液
解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淋巴只能流回血浆。
5.如图所示,食物中的葡萄糖吸收后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通过的人体内环境依次是( A )
A.组织液→血浆
B.组织液→淋巴→血浆
C.细胞内液→组织液→细胞内液
D.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
解析:食物中的_è??è???????????é??_先由小肠绒毛壁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再由组织液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最后从血浆中透过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内部。要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被吸收只进入血浆而不能进入淋巴。2·1·c·n·j·y
6.以下关于人体体温的描述,错误的是( D )
A.人体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B.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
C.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
D.人体体温会随周围气温的变化而有较大的波动
解析:人体体温是指人身体_???é?¨????????????_年龄小的人体温稍高于年龄大的人,女性的体温稍高于男性;同一个人的体温凌晨最低,以后体温逐级升高,到17~19时达最高值,继而下降;人属于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体温不会随周围气温的变化而有较大的波动。
7.如表所示为测得的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成分/ (mmol·L-1) Na+ K+ Mg2+ Ca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②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A.①属于组织液,②属于血浆
B.①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的总量增多
C.CO2在①中的浓度小于在②中的浓度
D.②与①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壁上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解析:由表可知:①中蛋白质的_???é??è??é????????_中的,据此可确定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A错误;①中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的总量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CO2在组织液中的浓度高于血浆中的,这是组织液中CO2扩散进入血浆的动力,C正确;②与①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D正确。
8.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解析:钠离子是维持细胞_?¤???????é????????_主要因素,钾离子是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因素,所以剧烈运动后,大量失去钠离子,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大量乳酸进入后,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作用,血浆仍保持弱碱性。肌糖原不能再分解为葡萄糖。剧烈运动后产生大量的CO2,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21·cn·jy·com
9.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 )
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B.毛细淋巴管破裂淋巴液外渗,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
C.毛细血管收缩血液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解析:皮下青紫,说明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组织液的水分增多,造成组织水肿。21cnjy.com
10.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化,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B )
A.血浆中的物质都呈中性
B.血浆中含有许多对缓冲物质
C.血浆中的碱性物质与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
D.血浆中含有许多种酶
解析: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与血浆中含有许多对缓冲物质有关。
11.如图表示人体内淋巴和另外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A )
A.丙与乙之间的关系不存在
B.如果甲与乙之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C.淋巴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将甲中少量的蛋白质运回乙
D.图中丙的CO2浓度最高
解析:甲、乙和丙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血浆和红细胞内液之间存在丙与乙的关系,所以A错误。
1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个系统的参与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而不是恒定不变的。
13.下列有关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在稳态维持过程中,一般只有正反馈起作用
C.呼吸速率快慢与O2有关而与CO2无关
D.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碳酸释放到血浆中,血浆的pH无明显变化
解析:明确稳态调节的机制,对具体的稳态调节过程逐一分析。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_??????????????????_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在稳态维持过程中,既有正反馈作用,也有负反馈作用;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应该是乳酸。
14.内环境稳态是指( D )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细胞外液各项理化性质稳定不变
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稳态”中的“稳”,“稳”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动态平衡,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15.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选项是( B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通过汗和尿排泄废物
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C.血液运输氧和废物
D.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呼吸加快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内环境与体内环境的差别。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_??????é??è????????_是将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及时排出体外,以维持内环境中废物含量的稳态,如通过汗和尿排泄废物,通过血液运输氧和废物等;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呼吸加快,以排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二氧化碳含量的稳态;食物残渣是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物质,形成粪便后排出体外,它并没有进入到内环境中,不会对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产生直接的影响。21教育网
16.稳态被破坏后,细胞新陈代谢发生紊乱的根本原因是( D )
A.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B.渗透压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需要
C.酸碱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范围
D.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到严重影响
解析:稳态是新陈代谢的各种酶促反应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等都影响酶促反应。
17.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 D )
A.血浆 B.淋巴
C.消化液 D.组织液
解析:人体的肌肉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吸收葡萄糖。【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8.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结构示意图,a、b、c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D )21·世纪*教育网
A.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
B.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
C.①与②可以相互渗透
D.c处细胞的内环境是③和④
解析:组织液、血浆和_?·??·???????è???¤?_液,构成了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由于组织细胞不断消耗氧气,故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细胞内液;血浆和组织液间可相互渗透;c毛细淋巴管处细胞的内环境是④淋巴和②组织液。2-1-c-n-j-y
19.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 )21*cnjy*com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解析:维持血浆和组织液渗_é?????????????????_离子主要是Na+和Cl-,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生理盐水为兔内环境的等渗溶液,内环境渗透压相对不变,细胞内液的量不会增加,输入的溶液(主要是Na+)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因此A选项正确。【来源:21cnj*y.co*m】
20.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
B.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C.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体液的
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解析: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_????°???????è?????_血浆渗透压降低,②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K+通过消化系统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浆进入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体液的;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10分)一名运动员正在进行长跑锻炼,从他的大腿的肌细胞中检测到了3种化学物质,其浓度变化如下图:【出处:21教育名师】
(1)在O2、CO2、乳酸三种化学物质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乳酸、CO2、O2。
(2)一般情况下,乳酸进入血液后,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为什么?
因为血液中存在H2CO_3/NaHC_O3,当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成CO2经呼吸排出体外,而乳酸钠由尿排出。部分乳酸进入肝脏后重新被利用。
(3)运动结束后,通过适_??????????????????_消除肌肉中积存的乳酸从而消除肌肉的酸痛,请说明消除乳酸的两条途径:氧化分解;合成葡萄糖和糖原被肝脏重新利用或随尿液、汗液排出体外。【版权所有:21教育】
解析:在长跑锻炼中,由_???????°§???è?????_肌细胞要进行无氧呼吸补充供能的不足,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会暂时积累在肌细胞中,因此其浓度逐渐升高。CO2是有氧呼吸的代谢产物,当肌细胞转为以无氧呼吸方式供能时,CO2含量不再升高,且随血液循环运走细胞内的CO2,改善细胞供氧状况。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2.(10分)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是以渗透(或自由扩散)方式进行的。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脂肪成分的吸收。21*cnjy*com
(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A、B、D(填字母),其中A中的水以消化液形式进入消化道。
(3)A中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皮肤,A和B的交换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结构进行的。
(4)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的不同处在于前者可逆,后者单向。
(5)过程e和d依次表示扩散作用和重吸收作用。
(6)E和A相比,E中不含的成分是大分子蛋白质。
解析:水由消化道进入A(血浆)靠渗透(自由扩散)方式吸收。b过程指消化系统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但不包括对大部分脂肪成分的吸收,因为脂质一般被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或通过肠壁细胞的胞饮作用进入细胞。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再根据图示箭头等信息综合分析可以判断出: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组织细胞,D是淋巴。A中的水分以消化液的形式进入消化道,A和B的交换是通过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壁进行的。E为原尿,E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质,d为重吸收过程。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包括泌尿系统、呼吸道和皮肤,图中未列出的是皮肤。
23.(12_???)???????±????_病属于呼吸性酸中毒,是由于呼吸道阻塞、肺膨胀不全或肺炎等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排出受阻而造成的。请运用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血液的p_Hé???????¨7._35~7.45之间,当血液中CO2大量积累时,它就与水反应形成碳酸,该物质在血液中的积累会使血液pH低于7.35,但总的影响不会太大,因为该物质又会很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2)病人因呼吸受阻_???è?????è????????_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降低,但乳酸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这样,血液pH就会相对稳定。
(3)病人从水果中摄取的碳酸钠进入血液中,与碳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该物质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因此血液pH不会升高。
(4)由上述可以看出,血液中的碳酸和碳酸氢钠是一对重要的缓冲物质,它对于维持血液酸碱度(或pH)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解析:血液中有多对对酸_??±??§è?·?????????_用的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缓冲物质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pH变化范围保持在7.35~7.45之间。当血中CO2大量积累时,它就与水反应形成碳酸,该物质在血液中的积累会使血液pH低于7.35,但碳酸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通过呼吸运动排出体外。肌细胞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降低,但其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水果中的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碳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然后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可以看出,血液中的碳酸和碳酸氢钠是一对重要的缓冲物质,它对于维持血液的酸碱度(或pH)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24.(14分)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图中的②③④(填图中标号)构成内环境,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③(填标号)。
(2)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是①③、②③、②⑤(填标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③④(填标号)。
(3)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中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4)血浆、组织液和淋巴_???è?????é????????_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5)②的化学组成中有HCO、HPO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pH的相对稳定有重要意义。
(6)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氧气、营养物质等,明显增加的物质有二氧化碳、尿素等。
(7)正常人②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直接起调节作用的物质是血浆中的H2CO3和NaHCO3。
(8)内环境中酶促反应正常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和pH。
解析:据图可知,①②③_?????¤????????????_织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红细胞内液。(1)血浆、组织液、淋巴(即②③④)等构成内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内侧接触血浆、外侧接触组织液,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③。
(2)细胞内液与组织液、血_??????????????????_血浆与红细胞内液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外侧接触组织液,内侧接触淋巴,故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③④。
(3)气体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反应。
(4)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②与③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而组织液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5)HCO、HPO等物质对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有重要意义。
(6)据图可知,A端_???è??è??è????????_B端为出肝脏端,经过肝脏的代谢,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氧气、营养物质等,明显增加的物质有二氧化碳、尿素等。
(7)人体血浆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酸碱缓冲物质对于血浆pH的相对稳定起调节作用。
(8)酶促反应需要酶的活性正常,而酶的活性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25.(14_???)è???????????_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材料:略。
(2)方法步骤:①取5支洁净_è?????????????·???_1~5号,分别加入2 mL质量分数为0.5%、0.7%、0.9%、1.1%、1.3%的NaCl溶液,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 min。
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www-2-1-cnjy-com
(3)请完善下列预期结果及分析:
试管 NaCl溶液/% 红细胞形态
1 0.5 ①体积变大,或涨破
2 0.7 ②体积变大
3 0.9 ③维持正常形态
4 1.1 ④体积缩小
5 1.3 ⑤体积缩小,皱缩
相应的结论: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能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4)讨论
①某学生配制生理盐水时,由于操作不规范致使溶液浓度偏低,他的探究结果会偏高。
②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可采取什么样的实验措施?分组更精细。
③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_????????????è???¤?_注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为什么?会影响;生理盐水的过多注入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解析:人的细胞内液中_??????????????????_浓度与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浓度相当,为等渗溶液。低于该浓度,组织细胞会因吸水而涨破,反之则会失水皱缩。生理盐水与细胞内液为等渗溶液,但是成分差别非常大:①氯化物水平明显高于血浆;②缺少正常血浆中的几种物质(如钾、钙、镁)和葡萄糖;③缺少血浆中维持正常pH所需的缓冲物质。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