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
学
校:
年
级:八年级
科
目:语文
主
备:
审
核:八年级语文组全体成员
时
间:
【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中第四学段(7—9年级)对本课的阅读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8.
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10.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教材内容分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主要学习说明性文章的写法,兼以在领略建筑、园林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之情。通过对本单元第一课《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说明文知识,但是对说明性文章阅读的兴趣还是不高。所以教学本课时,要选好切入点,既要欣赏苏州园林之美,又要学习文章的写法之妙,以提高阅读兴趣,又掌握阅读的方法。
【考纲及考题分析】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③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⑩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上文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的
。
答案:假山和池沼
树木
考纲说明:本题侧重考查“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从中获取重要信息”,考查的水平层次为“分析综合”。
2.“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寂寞”在文中是
的意思。
答案:单调或冷清等
考纲说明:本题侧重考查“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考查的水平层次为“理解”。
3.请用“∥”将第一段划分为三层。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答案:①//
②
③
//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考纲说明:本题侧重考查“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从中获取重要信息”,考查的水平层次为“分析综合”。
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请用第一段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中国画的审美观点”:
。
答案:自然或任其自然
考纲说明:本题侧重考查“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考查的水平层次为“理解”。
【学情分析】
通过对前文《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学生对于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苏州园林》又是一篇条理非常清楚的说明文,叶圣陶先生的语言流畅而又通俗易懂,相信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难度应该不大。
【教学设想】
《苏州园林》比较通俗易懂,加之前面已经学过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我从“了解苏州园林的有关知识和说明文的写法”两个方面进行设计,设计成两个课时。同时力求让学生学会总结阅读说明性文章的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3.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以苏州园林为标本,领略中国的园林文化,学会欣赏园林之美。
5.领略江南园林的风貌,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把握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结构、顺序。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品味准确、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借助网络,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并收集《苏州园林》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苏州园林,闻名天下,誉满全球。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吴王夫差的馆娃宫,距今约二千四百年,是苏州的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全城的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板书课题:苏州园林)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1.了解作者:
叶圣陶,1894年出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写作背景:
叶圣陶先生,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75岁高龄为香港一家出版社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一段序文,文章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一一谈苏州园林》,从“诸”字可以看出,本文写的是苏州拙政园等许多园林,从“谈”字可以看出文章是说明文。后来在编入语文课本时删去了文章的第一段,题目改成了《苏州园林》。
3.积累生字词: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倘(tǎnɡ)若
鉴(jiàn)赏
轩榭(xuān
xiè)
镂空(lòu)
重峦叠嶂(zhànɡ)
丘壑(hè)
嶙峋(lín
xún)
斟酌(zhēn
zhuó)
(2)解释下列词语:
嶙峋:本文指山石等突兀、重叠。也有形容人消瘦的意思。
斟酌:考虑事情或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恰当。
鉴赏:鉴定和欣赏。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方法。课文指根据具体地形,设计各不相同的园林。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中欠缺的地方,诗文中表情达意差的地方。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
自出心裁:出于自己的创意和裁断。
展示成果,分享快乐: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明确: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快速阅读第2-6段,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并列出提纲。思考这几段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明确: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
美的图画;
第3段: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第4段:讲究假山池沿的配合;
第5段: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第6段: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明确:第2段是从整体上概括,第3-6段是对局部的具体说明。
4.默读第7-9段,看看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段依次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图案美、颜色美。
5.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1)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
明确: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村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和仰起的低树交相辉映的情最,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中“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裁种的艺术效果。
(2)还能在文中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明确: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6.品读文章,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分类别: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
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作比较:如“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作引用:如“....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4)举例子:如“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裁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5)列数字:如“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四、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本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为什么不采用空间顺序而采用逻辑顺序?
明确:因为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的某一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点,因此,不能像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而要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说明,所以采用逻辑顺序。
五、巩固新知,有效练习: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分类: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结构: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一一分”式、“总一一分一一总”式、“分一一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5.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画图表、作引用等。
6.语言特点:准确性、严密性。
板书设计:
四
亭子回廊不对称(自然之趣)
个
假山配花木、活水配桥梁(自然美)
讲
高低俯仰生姿(映衬美)
究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层次美)
完美的图画
细
角落——
图画美
节
注门窗一一图案美
处
色彩一一淡雅美
理
总说
分述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在黑板上展示制作的蝴蝶标本,和学生一起感知文章的标本之美。)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标本吗?如果喜欢,就让我们继续学完《苏州园林》这一课,看看哪个同学最能积极认真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老师就把这个蝴蝶标本送给她。这个标本和苏州园林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1.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全貌,找出最能概括苏州园林在园林中地位的一个词。
明确:标本。
2.苏州园林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呢?它又美在哪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走进苏州园林,去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和文章的语言美。
(细读课文,用圈点法找出这些句子,与课文插图结合,体会苏州园林所蕴含的美。)
明确:图画告诉了我们苏州园林色彩的美、结构的美和布局的美,体现出园艺家们的独具匠心。
(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自然之趣,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
(2)假山池沼的配合有“入画之感”。突出一个“活”字,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趣。
(3)花草树木映衬的画意之美,注意抓住“映衬”一词来理解。苏州园林是通过花草树木映衬,达到画意之美的。
(4)近景远景的层次变化之多。设计花墙和廊子是为了增加园林的层次和景致的深度,花墙上有各式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层次多了,景致深了,画面就有变化了。
(5)细小之处的艺术特点。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门和窗也具有图案美和雕镂美,色彩有中国画的淡雅美。
三、展示成果,分享快乐:
1.赏析精彩语言: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明确: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明确: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特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明确:“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说,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两个词词义同中有异,既赞美夸赞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高超技艺,义强调了园林设计独具匠心的艺术性,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用词准确又严谨!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个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及生机盎然的景象。
3.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简练准确的特点: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说说对“据说”一词的理解。
明确:“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务?必”“?无?论”“?总?是”有?什?么?作?用??
明确:“?务?必”“?无?论”“?总?是”强?调?了?图?画?美。
(3)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这两句中的“绝大部分”“极少”有什么含义?
明确:“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
这些词语都体现了本文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精练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总结提升:
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和文章的语言美,我们不难看出苏州园林称得上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下面是老师的一点阅读感悟,同学们也来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有人说,你是园林艺术的标本,
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图画般的色彩,图画般的美丽
有人说,你是语言文字的标本,
恰当的说明方法,准确的字斟句酌
逻辑顺序,总分结构
朴实的文章,精彩的表达
文耶?景耶?
美也!妙也!
都化作沉甸甸的
四个字
苏州园林
五、巩固新知
有效练习:
根据下面文字,用排比句概括苏州的美:
苏州的美是古典的,哪怕是一本一石,它也是那么优雅,那么庄严。它一会儿叫你想起我们伟大的历史,一会儿叫你温习许多美丽的传说。含蓄也是苏州的美。要是不下一番搜寻的功夫,你就别想领略它。苏州人从来不喜欢在你面前夸口。他只是带着恬淡的笑容,引你走到那儿。直到你在他面前发出大声的惊叹。苏州的美还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在苏州,你喜欢古朴,请到沧浪亭;你爱好清幽,就去拙政园;你喜欢疏朗,不妨到怡园;你倾向于深邃,这儿有狮子林。
六、作业布置:
借鉴本文先总再分别说明的写法,写一篇小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八里河公园,迪沟生态园,小张庄公园或者尤家花园,注意抓住其主要特点,有条理地进行说明,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比较通俗易懂,加之前面已经学过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我从“了解苏州园林的有关知识和说明文的写法”两个方面进行设计,设计成了两个课时。同时力求让学生学会总结阅读说明性文章的方法,但学生在这一方面做的不是特别好,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