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二篇》 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
晓雾将歇( ) 与其奇者( )
遂至承天寺(? ??)
藻、荇交横(? ? )( )
盖竹柏影也( )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实是欲界之仙都/如是再啮
( )( )
(2)夕日欲颓/欲界之仙都
( )( )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无与为乐者
( )( )
(4)夕日欲颓/意与日去
( )( )
(5)答谢中书书/孤常读书
( )( )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在《答谢中书书》中写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 , 。”
(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描写月景的句子是“ , , ”。
4.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 。丹阳秣陵人,著有《 》。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5.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象台预计大风会持续到明天,公众需要防范大风造成的不利因素。(将“因素”改为“影响”)
B.溢达使用和研发机器人的高峰发生在近五六年。(将“使用”和“研发”对调)
C.汉堡火车站当代美术馆不仅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站在世界美术馆的舞台,更以包容的态度接纳不同文化的艺术参与到其中。(删去“参与到其中”)
D.在所有高收入国家,农村的超重和肥胖水平早已高于城市,女性尤为特别显著。(删去“超重和”或者“和肥胖”)
6.下面是一副被打散了描写茅山的对联,请你排列组合成一组对联。
神气 山静峰秀 林幽泉清 凝 道源 知
上联:
下联:
课内精读
(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8.品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妙处。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9.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
B.为了写出山林的逸趣神韵所在,作者用视觉形象和动感都很强的“五色交辉”来点染,具有无比的丰富性。
C.作者写了茅山一年四时之美后,又用对偶句写了一日之美。四时之美以动见静,一日之美则是以静见动。
D.文章抓住江南山林的特征,用瑰丽繁复的语言,将磅礴气势和澄澈之美描绘得恰到好处。
10.“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哪三层言外之意?
(二)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 )
(2)遂至承天寺(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脍炙人口的写月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品析。
14.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15.下列有关《记承天寺夜游》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篇幅短小,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
B.月色怡人,但“无与为乐”,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遂”字点出了二人的趣味相投,“怀民亦未寝”的“亦”字暗含了作者的惊喜。
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从低到高写了月色,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拓展阅读
(一)初至西湖记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①小舟入湖。山色如娥②,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③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注释】①棹:船桨,这里作动词,指划船。②娥:美女的黛眉。③偏:全,都,遍及。同“遍”。
1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才一举头/举世闻名
B.未及偏赏/及鲁肃过寻阳
C.草草领略/略无阙处
D.至十九日/日中不至
17.用三条“/”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
18.阅读文章,说说作者为何说“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二)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苏 辙
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①。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岌嶪②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③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渡桥而东,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练,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穷水之变。院据其上流,右倚石壁,左俯流水,石壁之趾,僧堂在焉。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④相纠。每大风雨至,堂中之人,疑将压焉。问之习庐山者,曰:“虽玆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注释】①高安:地名,今属江西。②岌嶪(yè):高峻的样子。③震掉:惊恐。④葱蒨:形容草木青翠茂盛。
1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过庐山/虽三峡之险不过也
B.穷水之变/悲守穷庐
C.知其胜而不敢留/虽玆山之胜
D.问之习庐山者/学而时习之
20.用三条“/”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
21.本文写到三峡的作用是什么?
《短文二篇》自主学习
1.tuí lín xiē yù suì zǎo xìnɡ bǎi
2.(1)判断词,是/这样(2)将要/欲望(3)欣赏/和(4)太阳/时光(5)书信/书籍
3.(1)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2)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4.(1)华阳隐居 陶隐居集 (2)苏洵 苏辙
5.D(删去“尤为”或者“特别”。)
6.示例:山静峰秀凝神气 林幽泉清知道源
7.(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2)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3)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8.“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使整个山林充满勃勃生机。“竞”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乱”与“竞”相互映衬,突出了大自然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美。
9.C(四时之美以静见动,一日之美则是以动见静。)
10.第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1.(1)共同,一起(2)于是,就(3)睡觉(4)只是
12.(1)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3.示例:作者运用生动传神的比喻手法,用积水比喻月光,用藻、荇比喻竹柏的影子,虽未着一个“月”字,却处处见月光;其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正面描写,“水中藻、荇交横”是侧面描写,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空灵世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14.“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但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的自慰罢了。
15.D(“从低到高”说法有误。)
16.D(A.抬起/全;B.来得及/等到;C.领会,理解/一点;D.到。)
17.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
18.因为西湖的山色、春花、春风、春水让他眼花缭乱,如醉如痴。这种惊艳犹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
【参考译文】
从杭州武林门西行,远远看见保俶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即划着小船进入西湖。(只见得)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华好像少女的颜面,温柔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大约好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我游西湖的经历从这一次开始,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寺,找到弟弟阿宾曾经住过的僧房。在归宿途中,草草领略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还没来得及细细观赏。第二天一早又收到了陶石篑的帖子,到十九日石篑兄弟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了,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凑到一起了。
19.C(A.经过/超过;B.穷尽/贫穷;C.好景色;D.熟悉/温习。)
20.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
21.将庐山的水与三峡的水作对比,表现了水声势浩大、险急、多变等特点。
【参考译文】
元丰三年,我因获罪被贬谪到高安。夏天六月,经过庐山,明知它风景优美而不敢久留。停留两天,从庐山南面登山,进入栖贤谷。谷中有很多巨石,高耸相靠。水在石头中间流动,声音像雷霆,像千辆车疾驰,令人惊恐而不能自控,即使险要的三峡也比不上。所以那桥叫“三峡(桥)”。过桥向东,依山沿水而行,(只见)流水平滑像白练。(流水)横冲巨石,汇集而形成大车轮(的形状),回旋汹涌,穷尽水的(各种)变化。(栖贤)寺院建在流水的上游,右靠石壁,左临流水。石壁的脚下,僧堂建在那里。狂峰怪石,(宛如)在屋檐上飞舞。杉树、松树、竹子,(枝叶)横生倒悬,青翠茂盛,相互交错。每当大风大雨来临,僧堂中的人怀疑(树木)将压下来。向熟悉庐山的人询问,(他们)说:“虽然这座山风景优美,(但)栖贤(谷与寺)大概是(其中)数一数二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