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
A.儒学的“大一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
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
2.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下列各项中对应不正确的是
A.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B.邵雍—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C.张载—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D.程颢、程颐—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3.下列哪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A. 韩愈 B. 周敦颐 C. 张载 D. 朱熹
4.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气关系论主要吸收了谁的思想
A. 张载 B. 程颢、程颐 C. 周敦颐 D. 李翱
5.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远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6.儒家的经典“四书”是指
A.《诗经》《礼记》《论语》《大学》
B.《春秋》《易经》《孟子》《中庸》
C.《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D.《大学》《中庸》《易经》《周书》
7.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王阳明的“良知”是指
A.人固有的善性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
8.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是
A.“心即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致良知”
D.“理”是世界的本源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二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凡一物之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理”和“气”各指什么?他认为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2)材料一、二在思想上有何相同点?
(3)材料三与材料一又有何不同?
(4)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哲学观分别体现了什么世界观?
(5)程朱理学有没有积极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A 4.B 5.C 6.C 7.A 8.A
二、非选择题
9.(1)“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是同时存在、密切结合而不可分割的。
(2)都认为理为万物的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封建制度和相应的伦理纲常也是天理的表现,不可违背。
(3)认为“心”为宇宙的本体,强调自心,修身养性。
(4)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5)有,如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中节气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节 宋明理学
教 案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龙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
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汉武帝—— 正统。
一、创立背景:儒学在困境中发展
1.困境
(1)表现:汉末、魏晋、唐末五代地位进一步动摇
(2)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传播。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汉末以来,“子杀父”、“臣篡位”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挑战自董仲舒以来儒学所构建的封建伦理道德。宋代,随着中央集权统治的不断加强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理学应运而生。理学学者重视对性命天道的探讨,努力寻找儒学纲常的本体论依据,希望通过对天与人的贯通,重新修正应然的君臣父子、上尊下卑的现实伦常秩序。
2.发展
(1)唐中后期,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
(2)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产生奠定基础。
二、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2.基本含义: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朱熹和王守仁等理学家认为的“理”或“天理”主要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1)周敦颐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
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
① 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②有人认为他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③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二程”(程颢、程颐)
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从而使理学获得了理论的典型形态。
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仁”存在而“义、礼、智、信”在。仁者不但能化韧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三、理学的成熟
1.代表人物:朱熹(集大成者)
2.理论来源:二程+张载
3.理学体系(三个部分):理气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
理气论(本体论):①理先于气②理离不开气 ③万物皆有理,这就是太极(唯心论)——即“理”是世界的本原。
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即“天地万物”,是有形的物质(中国古代哲人一般也是将气视为世界的本原。)理是精神的实体,是无形的,但却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原上说,理先于气而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修养论(方法论):强调学习和修养应当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即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社会政治理论(道德观):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朱熹认为:“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存天理,灭人欲”。(后来的心学家也认同。)
朱熹认为:“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4.著述:为《四书》注解(即《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5.历史地位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1.心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2)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注意与程朱理学强调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区别。)
2.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提出“心即理也”,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理的方法是内心反省(即“发明本心”)。这与朱熹的“格物致知”存在分歧。
陆九渊的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3.王守仁——“致良知”(进一步发展)
(1)简介:阳明先生,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创立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
(2)思想主张: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思想意识,天地万物都将成为虚无:即“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王守仁早年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深信不疑,年轻时曾和朋友一起面对翠竹“格物致知”,坚持七天七夜却毫无所得,反而害了一场大病。从此,他开始质疑朱熹理学。后来,王阳明从禅学研究中受到启发,始知“圣人之遣,吾性自足”。并用“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来否定“格物致知”说。在镇压农民起义时,他进一步悟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道理。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慧能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② 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修养的关键在于克服私欲,“致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贤。
③ 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4.历史地位
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号称“心学”。
★思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同 学派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内容 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
实质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影响 见下
异 认识“理” 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 理是内在的“心”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的发展,实际上就是 “口服理”到“心悦诚服理”的一个过程。证据:王守仁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和“知行合一”等。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区别是是否承认物质的存在。如朱熹等虽然认为“理”决定“气”,但仍承认“气”是真实存在的,故是客观唯心主义。而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否认物质的存在,故为主观唯心主义。
五、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1.积极: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2.消极:强化“三纲五常”,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碍作用。
清人戴震曾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批判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
观点 争鸣
小型的辩论会:《宋明理学的利弊》
观点1 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观点2 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既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地方。你如何认为呢?可以各抒己见。
思路引领:(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史料选萃
新儒学
汉代以后,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学在冲击与吸纳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至北宋时形成理学,成为宋明时期的官方哲学。西方学者一般将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宋明理学之为新儒学,其所以为新是指,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在具有理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之上,通过诠释心性与本体、伦理与天道的联系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使儒家道德学说获得了形上性和整体性的论述,传统儒学内部的逻辑结构、价值转向、道德结构都获得了新的认识。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同时宋明理学又是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体现出丰富的价值。
心学
心学,又称“良知之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它与程朱理学不同的是,陆王心学主张以人“心”为宇宙的本体(程朱理学以“道”或“理”为宇宙的本体),这一体系强调自心,主张修生养性,返身而诚。先秦孟子和宋明陆王都是心学的哲学家,都强调人的主观性,并且认为在顺境或逆境下也不能动摇。南宋时,陆九渊发挥了孟子的思想,成为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强调人的主观意志方面的思想,以心即人的主观性作为哲学的核心,并和他的学生形成一个学派,称为“南宋陆学”。明代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成为集心学之大成者,因而又称“陆王心学”。
w.w.w.k.s.5.u.c.o.m
www.(共13张PPT)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学习要求 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说明 理学思想较为深奥,学习时无需深掘其内涵。如感兴趣,可阅读一些较浅显的课外读物,以帮助理解。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的复兴运动”和“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 为课外阅读内容。
宋明理学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学的发展
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背景:
知识·梳理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
2.基本含义:
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二程)
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理的本质:
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程颐
程颢
知识点拔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
(二)理学的成熟
1.代表人物:
2.理论来源:
3.主张和成就:
(1)理气关系论:
(2)理学的修养论:强调:仁;核心是正君心
(3)社会政治理论:
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4)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4.影响:
(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拔
朱熹(集大成者)
二程+张载
材料一:“所谓天理,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材料二:“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三:未有这事,先这有理。如未有君臣,已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真待有君臣之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
——朱熹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朱熹思想主张的理解。
知识点拔
提示:属于开放型的问题,无论持何种观点,只要论证充分即可。
(三)理学的发展——心学
2.心学的基本特征:
(1) 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
(2) 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1.陆九渊——“发明本心”
(1)简介: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2)思想:
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② “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3)影响:陆九渊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
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是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故把其思想称为“心学”
知识点拔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人固有的善性)
3.王守仁——“阳明心学”(进一步发展)
(1) 简介:阳明先生,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
①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②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3)意义:
知识点拔
材料一 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无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材料一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2) 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阳明要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知识点拔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知识点拔
观点 争鸣
观点1 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观点2 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提示: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既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地方。
前沿 视点
为纪念朱熹诞辰875周年,2005年9月19至21日中国(武夷山)朱子文化节在武夷山举办。期间活动包括:宋明理学研究中心挂牌仪式、朱熹纪念馆迁址开馆典礼、“朱子学与和谐社会”高峰论坛、海内外朱子后裔祭祀活动等等。
对于现在朱熹成为焦点这种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
史料选萃
汉代以后,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学在冲击与吸纳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至北宋时形成理学,成为宋明时期的官方哲学。西方学者一般将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宋明理学之为新儒学,其所以为新是指,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在具有理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之上,通过诠释心性与本体、伦理与天道的联系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使儒家道德学说获得了形上性和整体性的论述,传统儒学内部的逻辑结构、价值转向、道德结构都获得了新的认识。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同时宋明理学又是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体现出丰富的价值。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节 宋明理学
学案
【课前思考】
宋代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在预习中,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它的发展过程怎样 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 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本课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4.【重难点突破】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知识梳理】
一、理学出现的背景
1.儒学面临的困境: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
原因:①社会动荡,军事割据和混战,冲击儒家构建的一套政治和伦理方面的统治秩序。
②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同时又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2.唐朝中后期,韩愈和李翱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儒学的复兴和理学的创立的先声。
①韩愈: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何渭“道统” “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同时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②李翱: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促使士大夫掀起一场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奠定基础。
(1)主张:
①推崇尊王攘夷,认为唐朝政治的弊端是不尊重儒家的纲常伦理,把政治失败归结为思想的迷乱。
②:主张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③:文化上;强调“华夷之变”,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为复兴儒学创造条件)
(2)影响:
①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②理学应运而生。
二、理学的产生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2.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1)周敦颐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
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
① 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②有人认为他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③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二程”
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从而使理学获得了理论的典型形态。
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仁者不但能化韧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二)理学的成熟
1.代表人物:朱熹
2.理论来源;二程+张载
3.主张和成就:
(1)理气关系论:①理先于气②理离不开气 ③万物皆有理,这就是太极(唯心论)
(2)理学的修养论:
①以本体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②区分教育的两个阶段:小学和大学,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
③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④仁者境界不仅是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4)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3.影响:
(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理学的发展——心学
1.心学的基本特征:
(1) 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2) 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2.陆九渊——“发明本心”
(1)陆九渊,号象山居士,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2)思想:
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他不是用逻辑的思辨来论证这个命题,而是用自己的体验来予以印证。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这叫“先立乎其大者”。
②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3)影响:陆九渊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3.王守仁——“致良知”
(1)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人。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4.意义:
(1)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2)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思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①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②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不同点:
①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②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C
A.天体远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2、两宋时期书院盛行,当时各位著名的理学家都曾在书院讲学。下列关于书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 B.受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C.注重传统伦理道德的培养 D.评议时政、讽刺理学
3、下列不属于北宋五子的是A
A、李翱 B、周敦颐 C、张载 D、程颢
4、下列哪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A
A.韩愈 B.周敦颐 C.张载 D.朱熹
5、王守仁“致良知”的学说。应该属于下列哪一范畴 A
A.认识论 B.行动理论 C.社会政治思想 D.传统伦理纲常
6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气关系论主要吸收了谁的思想?B
A、张载 B、二程 C、周敦颐 D、李翱
(二)材料解析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太极图·易说》
材料二 张载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正蒙·太和》
材料三 程颢说:“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灭。”
——《遗书》卷十一
材料四 朱熹认为,“静亦动也。动静如船在水中。动静如船在水,潮至则动,潮退则静”。
——《朱子语类》卷十二
请回答:以上四则材料包含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 由此你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试结合相关知识简要概述。
答案: (1)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我们在看到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的消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宋明理学又是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体现出丰富的价值。
提示:由材料可知,此四人皆为理学家,以此为切入点回答第二问,才会更加恰切。
(三)问答题
8、儒家学说在汉武帝时代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各个思想流派的冲击,至北宋时形成了一套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理学。在此进程中,儒学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试结合相关内容归纳指出汉武帝时期的教育政策有何特点 到北宋时期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1) 特点:①主要官办教育获得发展,如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②与政治上的专制主义相适应,如以神化皇权的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2)变化:①官办学校和私人书院都获得发展,尤其私人书院更为突出;②教学内容以强调伦理道德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品行;③私人书院中学习方法比较灵活自由,风气活跃。(3)原因:①其变化是适应专制主义政治加强的需要,唐末五代以来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混乱,原来神化皇权理论不再适应形势变化,因而统治者注重加强伦理教育,以巩固统治。②唐朝以来经济文化教育都获得了发展,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这些都为宋代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提示: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将儒家思想的演进过程与汉宋两代的教育政策结合起来。需熟知这两方面内容,并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加以分析。
9、汉代以后,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学在冲击与吸纳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至北宋时形成理学,成为宋明时期的官方哲学。西方学者一般将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
试结合相关知识简析与传统儒学相比,“新儒学”新在何处
答案:宋明理学之为新儒学,其所以为新是指,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在具有理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之上,通过诠释心性与本体、伦理与天道的联系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使儒家道德学说获得了形上性和整体性的论述,传统儒学内部的逻辑结构、价值转向、道德结构都获得了新的认识。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同时宋明理学又是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体现出丰富的价值。
提示:回答该问题,除要掌握传统儒学与新儒学的不同之处外,还要运用哲学观点加以辩证地分析。
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