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二历史全案: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人民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高二历史全案: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人民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9-19 18:39:35

文档简介

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在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鼻祖的是 ( )
A.梁启超 B. 朱执信 C.李大钊 D.陈独秀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主要是在 ( )
. A. 戊戌变法以后 B. 辛亥革命以后
C. 十月革命以后 D. 五四运动以后
3.李大钊全面系统介绍马克思的文章是 ( )
A. 《庶民的胜利》 B.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再论问题与主义》
4.五四运动以后新思潮竟起,其中,影响较大、流行较早的小资产阶级思潮是 ( )
A. 无政府主义 B. 泛劳动主义
C. 新村主义 D. 基尔特社会主义
5. 基尔特社会主义基本精神的实质是( )
A.打破“劳力”和“劳心”的差别 B.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
C.主张社会改良和阶级调和 D.宣扬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
6.以五四运动为标志,新世纪的思想启蒙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是指 ( )
A.爱国主义救亡运动成为主题 B.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
C. 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D. 以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
7.“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在于要不要 ( )
A.多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B.多谈一些理想的主义
C.多研究一些具体问题 D.用理想主义解决根本问题
8.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的特点和优势是 ( )
A.在中国广泛传播 B.注意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C.注意同知识分子相结合 D.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论战
9. 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幻想打破“劳力”和“劳心”的差别,改造社会。你选择的是( )
A.科学社会主义观点 B. 无政府主义观点
C.空想社会主义观点 D.反马克思主义观点
10.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最大功绩是 ( )
A.批判了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B. 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C.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浪潮 D. 使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二、材料解析题
11. 读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仔细辨认上面的这四位人物,分别指出他们是谁?请简要介绍一下他们各自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贡献。
(2)在新文化运动中,他们是当时进步知识青年的偶像。根据你的了解,当时的进步知识青年能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些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3)这些精神品质对今天的你是否仍有积极意义?在这些精神品质的影响下,面对今天的一些不良的社会现像和落后的思想,你应该怎么做?
(4)根据所学知识及你自己的理解,请简要评价新文化运动。
12. 阅读下列材料
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正如久壅的水闸,一旦放开,旁流杂出,虽是喷沫鸣溅,究不曾是自定出流的方向。其实一般的社会思想大半都是如此。
——瞿秋白《饿乡纪程》
请回答:
(1)瞿秋白为什么说对社会主义的讨论是“隔着纱窗看晓雾”?
(2)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有哪些派别宣传社会主义?
1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现在舆论界的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东西,不去实地考察今日中国的社会需要空间是什么东西。那些提倡尊孔祀天的人,固然是不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那些迷信军国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的人,就可算是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么 ……我因为深觉得一些纸上的主义,更进一步说:“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我们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主义,我们还要得意扬扬夸口道:“我们所谈得是根本解决”。
材料二: 我觉得“问题”与“主义”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系。因为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应该靠着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运动。那么我们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应该设法,使他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产问题。要想使 一个社会问题,成了社会上共同的问题,应该使 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共同的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作他们实验自己生活满意不满意的尺度(即是一种工具)。……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互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
请回答:
(1)这两段引文各出自于什么文章 其作者分别是谁
(2)材料一中“那些提倡尊孔祀天的人”是指谁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篇文章出现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在这两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两人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4)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什么
三、问答题
14.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又是怎样传播开来?五四运动时期,当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潮竞起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是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的?
15. 近代前期在“向西方学习”的影响下,中国近代思想是如何演进的?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据此指出在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中国近代思想演进的特征和主流。
一、选择题
1.A 2.D 3.C 4.A 5.B 6.C 7.D 8.D 9.C 10.D
二、材料解析题
11.(1)分别是a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拉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在《新青年》中提出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从历史进化的观点出发,说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历史的潮流;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倡新文学;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等等。b蔡元培: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c李大钊:反对复辟帝制,指出妄想复辟帝制的人都是国家公敌;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还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d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宣传实用主义。(2)勇于向旧思想旧势力挑战的精神;坚持民主科学的精神;勇于创新,与时具进的精神;反对封建落后思想的精神,等等。(3)有。坚持民主意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决抵制不良的社会现象;敢于打破落后思想的束缚;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等等。(4)评价:积极: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封建思想专制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消极: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中国文化的一切都看作是落后的,把西方文化的一切都看作是进步的,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12. (1)五四运动以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他们都缺乏科学的了解,也没有一定的标准。(2)科学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
13.(1)材料一引自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材料二引自李大钊的《再论问题与主义》。(2)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背景: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发生分化;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人民灾难深重。(3)胡适反对笼统地学习主义,认为这样做不可能膀臂 国的社会问题。李大钊从强调群众运动方面来论证宣传“主义”的重要性。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如何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4)实质是用怎样的指导思想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胡适试图用西方改良主义的思想解决中国的问题;李大钊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三、问答题
14.(1)原因:外部原因:十月革命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内部原因:①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②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③“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促进了马克思的主义传播;(2)传播:①先进的知识分子创办各类刊物;②翻译和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文章;③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有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选择: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同时,除科学社会主义外,还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先进的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思考、宣传论战,经过求索、鉴别、扬弃和实践,终于认识到只有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够解决中国问题,从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5.演进和影响: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1)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向西方学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先进分子从传统的“天朝上国”梦幻中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寻求强国御侮之道。(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①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②1905-1907年,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3)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915年开始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特征:近代中国思想更新的速度快,各种思想在互相批判与取代的同时,也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主流: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明转变。
b
c
a
d专题三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标要求: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主要的代表人物,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的不同;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之后成为社会新思潮的主流;了解问题与主义之争;
②比较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各种思潮的结局,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的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而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分析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节内容,归纳概括分析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其实践效果,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②在教学中,教师尽量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给予及时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五四爱国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理解新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
②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教学建议:
1、整体教学思路:本课知识理论性强,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距离,所以教师要尽量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设计贴近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本课知识。可借助于多媒体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等进行教学。本节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可让学生带着这一线索去梳理本节内容。
2、导入:利用多媒体投影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彭明(引自《思想解放史录》),教师设问: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导入新课。
3、关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一目,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入,二是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及其影响。建议教师:
(1)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入,教师在讲解时可适当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①马克思主义能够传入中国的条件有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一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出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二是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情况(注意梁启超、朱执信、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教师要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
③分析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时的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人只是初步接触,所以宣传不全面,其中不乏误解和歪曲,理解也十分有限,甚至缺乏准确和客观,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中国的社会影响并不大)。
(2)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及其影响,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①了解马克思主义正式传播的背景。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国际方面强调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国内方面则注意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之间的关系,并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使新文化运动由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
②了解李大钊的生平以及其在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引导中国人走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学过,可由学生主讲,教师则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资料乃至视频剪辑等辅助。
③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李大钊等人传播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首先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的觉悟,促进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其次在知识分子中掀起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热潮,并有一批知识分子在李大钊的影响下转变成为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此同时,在思想上发生转变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他们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之间的桥梁。而他们的积极宣传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
4、关于“新思潮的竞起”一目,建议教师:
(1)引导学生分析新思潮竞起的原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一、五四运动的洗礼,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其中大多数人改变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旧观念、旧思想,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出现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二、各种刊物争相介绍社会主义思想,但当时对社会主义又缺乏科学的认识,所宣传的社会主义内容纷繁庞杂。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
(2)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列表归纳对比当时各种新思潮。(附表)
名 称 主要代表 基本主张 简单评述
无政府主义
泛劳动主义
新村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
实用主义
基尔特社会主义
5、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一目,建议教师:
(1)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其他各种思潮的斗争过程中得到广泛传播的,论战是其最主要的途径。)
(2)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可让学生转换角色,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上个世纪初,举办一场“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模拟辩论会,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会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相关内容。辩论结束后,教师适时的总结指出:这场论战的实质是社会主义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要求:课前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利用互联网等查阅相关的资料,为辩论做好准备工作;辩论中,要求必须以理服人,史论结合,切忌空发议论。在辩论中,教师可以作辩论会的主持人,也可以加入到其中一方,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
(3)关于“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的内容,教师只需依据教材点出其失败的原因和影响即可。
(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和影响。(途径:一是组织学会,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二是通过论战,继续和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划清界限。意义:扩大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使先进的知识分子更加坚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的信心,壮大了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6、本课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为什么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来救中国。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www.
www.
教学资源网(共13张PPT)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毛泽东(1945.4)
请大家阅读材料与教材内容思考:
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有哪些人开始提马克思主义?
⒉毛泽东说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有所改变?
一、广泛传播
 ⒈时间: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材料一 民国成立后,不单挂出了共和国的招牌,连议会制、多党制、普选等这些西方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活动程序一度也被热热闹闹地搬到了中国来。很多人对这些曾抱有很大的期望。奇怪的是,说起来那么动听的东西,甚至在西方国家也许取得过一些成效的政治制度,一旦硬搬到当时中国社会这块土壤上实行起来,却全然变了样:普选徒具形式;多党制成了拉帮结派,党同伐异;议会里只有一批政客在吵吵嚷嚷……种瓜得豆,这真是创业者始料之所不及的。
——金冲及《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破产
  材料二 从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延续达四年之久,……这场空前残酷的战争把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内在矛盾,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尖锐的形式清楚地暴露出来……这不能不使更多的醉心学习西方的中国人感到震惊。西方的社会制度在他们心目中顿时失却原来那种耀眼的光彩……表明了这个制度并非即是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象征。
——金冲及《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缺陷
  材料三 俄国的十月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欧洲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洲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俄国开始广泛地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齐鹏飞《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材料四 (五四)运动就像从天降落的狂飙一样,迅猛地席卷全国,从大城市一起扩展到中小城市以致偏僻乡镇。千百万人从平时的宁静生活或狭小的圈子中猛然惊醒过来,热血沸腾地走上街头或公共集会,为救亡图存而奔走呼号。“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了!原来处在被统治状态下的民众直接行动起来,干预政治,并且带有如此广泛的群众性,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回。……一年内出版的刊物达400种,第二年在全国便有了数目可观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青年。
——金冲及《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一、广泛传播
 ⒈时间: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
 ⒉原因:
  ⑴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破产
  ⑵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缺陷
  ⑶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⑷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全面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①发表著作:《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简述李大钊是怎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
②(李、胡)问题与主义的讨论
③组织学会: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一、广泛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⒈由学术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
 ⒉由社会改造指导思想向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转变
 ⒊由马克思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个主题
三个阶段
一个方向
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三个阶段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陈旭麓
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