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二历史全案: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人民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高二历史全案: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人民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9-19 18:39:35

文档简介

专题五 现代中国文化与科技
本专题主要叙述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科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内容分文化、教育、科技三部分。
总体发展特征:由蜕变到挫折再到振兴的曲折过程。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教材内容
年轻的新中国面临着反动派留下的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百废待兴,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重新探索、重新建设,文化领域也不例外,本课就是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不同时期文化事业建设的方针、措施、成就(曲折)以及文化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二、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 识记 理解 运用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1.“双百”方针的内容以及贯彻“双百”方针的文艺方面的成果2. “文革”对文化事业的摧残表现3. “二为”方向提出的背景、成就4.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体育事业的成就 1.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意义、经验教训2. “文革”对文化发展的影响3. “二为”方向的实质与意义4. 体育事业发展的意义 讨论并概述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双百”方针的价值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新旧社会的交替,“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领域硕果累累。
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史料分析、情境再现、比较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社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教学重点: “双百”方针的内容以及贯彻“双百”方针的意义;
“二为”方向的内容及实质
教学难点: 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双百”方针的价值
四、教学过程
(一)思路设计:
本课主要内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艺领域的探索发展历程,本课围绕文艺体育等各方面发展的成就及发展中的曲折表现来展开教学,教学中设计的线索为:通过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后、文革中、新时期等不同阶段文艺发展的状况、特点及原因分析来认识贯彻“双百”方针的价值,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二)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1908年,4月27日第四届伦敦奥运会召开前夕,一位美国基督教青年体育干事在中国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会刊《天津青年》上发表署名文章《竞技运动》,向中国人提出三个问题:
(1)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
(2)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
(3)中国何时能够举办奥运会?
如今一百年过去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早已经揭晓了, 2008年,中国人给出了完整的答案,今天的中国的体育事业蒸蒸日上,成绩斐然,那么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艺术方面发展情况如何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就会找到答案
【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意义、经验教训,了解“文革”对文化事业的摧残,了解“二为”方向提出的背景、成就、意义;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的发展成就。
(2)结合实际分析“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与意义,利用课本图片理解“文革”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结合资料理解“二为”方向的实质与意义;结合现实分析理解体育事业发展的意义。
(3)体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的道理,体会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实质,进一步体会共产党的先进性于进步性;了解体育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初步感知本课目标,同时边看本课内容边完成下列填空,让学生自主学习达成第一个学习目标)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历史原因
第一,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制度初步建立。党中央提出让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 问题的会议。 代表中央作报告,肯定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 的一部分,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最充分地动员和发挥现有知识分子的力量”,“以适应国家对知识分子的不断增长的需要”。他还提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
2、提出: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 中,实行“ ”的方针。并说: 上“百花齐放”, 上“百家争鸣”。
3、成果:
领 域 文学创作 电影戏剧 舞台剧
作 品
二、“十年动乱”
1.导火线:《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 》
2.动乱中“文化的凋零”
(1)原因:江青等推行
(2)表现:①破“ ”,文化典籍付之一炬;②文艺人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遭批斗,甚至迫害致死;③文艺作品遭封杀;“八亿人口八个戏”;
三、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1、“二为”方向的提出
(1) 含义:文艺为 服务,为 服务
(2) 背景: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2)中国第四次文代会 1979
(3) 意义:1)概括了社会主义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
2)反映了 的要求
3) 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创作的繁荣
2、体育成就引入注目
(1)1979年中国重返奥委会
(2)20世纪80年代,中国 赢得“五连冠”
(3)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 获得第一枚金牌
(4)1992年和1996年, 和 奥运会,中国均获16枚金牌
(5)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
(6) 年,北京申奥成功
【构建结构】
【理解历史】
活动探究 “走进历史博物馆”认识文化建设的“曲折”
步骤一:参观“尘封的照片”,了解文化建设的曲折历程
第一展览馆:
材料一:
1964年《东方红》在北京首演 电影《上甘岭》 老舍话剧《龙须沟》
材料二: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毛泽东对“双百”方针的阐述
探究:
(1)材料一中的三幅照片所体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材料二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字是谁题词?
(2)你认为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何内在联系?据此谈谈毛主席提出的“双百”方针有何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材料一中的图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8个字?
(3)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认为“双百”方针中的自由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所主张的自由有何不同?
第二展览馆:
材料一:
图一:焚烧古籍字画 图二:破“四旧” 图三: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材料二:
1958年9月13日至20日,根据8月北戴河会议搞“大跃进”的精神,中共宣传部召开了文艺创作座谈会,提出要像生产1070万吨钢一样,在文学、电影、印刷、美术、理论研究等方面放“卫星”,文艺要表现社会建设中的共产主义萌发,创作和批评要靠群众,都要搞群众运动,掀起了“文艺大跃进”。
探究:
结合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说出材料反映了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什么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历史现象对我国的文化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第三展览馆:
材料一:
1982年12月6日 首届“茅盾文学奖”揭晓 “中国电影百年”金鸡奖揭晓 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材料二: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宗旨,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邓小平还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是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的发展方向。邓小平还指出,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要永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符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的重要方针。
探究:
(1)材料一的照片分别反映了新时期在文艺领域的哪些方面的成就?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原因有哪些?这些成就取得对“和谐”社会的创建有何意义?
(2)通过材料二的学习,你认为“二为”方向的实质是什么?“双百”方针与“二为”方向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步骤二:反思照片的“曲折”,认识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思考:
⑴概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革”结束,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
(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就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三者关系和“双百”方针的贯彻力度等方面来探讨建国以来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步骤三:感悟文化建设“曲折”,为防止“曲折”献策
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工作规律的准确把握。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文化工作的水平,是我们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一条基本经验。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基本方法,比如,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团结鼓劲,重在建设;坚持充分发挥作协、文联的作用,鼓励和支持文艺界人民团体按照自身特点,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坚持尊重文化艺术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大力营造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等等。实践证明,这些方针原则和基本方法,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得到广大作家艺术家的的衷心拥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贯彻好、落实好,并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和发展。
————中宣部副部长欧阳坚在中国作协七届三次全委会上的讲话
探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为了使我国文化的“曲折”悲剧不在重演,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通过上述的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同时学会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步骤,本环节的探究主要完成第二三教学目标 。)
【课堂小结】(板书形式)
曲 折 发 展
再现
繁荣
文化
凋零
文化
繁荣
文革后(1978年后到21世纪
文革时(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文革前(20世纪
五、六十年代)
文 化 事 业 的 发 展
新中国的文化建设
发展线索
曲折历程
经验教训
建设意义(共79张PPT)
   第一课
课标要求
知道“双百”的内涵;了解文革摧残文化艺术的史实;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重要成就;探讨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据陆定一回忆说:“曾经一位当过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的老同志,知道了苏联的巴甫洛夫学说之后,要改造中国的医学。他说:‘中医是封建医,西医(以细胞病理学者微尔和的学说为主)是资本主义医,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医。’我想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当然就应该反对中医和西医,取消一切现在的医院,靠巴甫洛夫的药(只有一种药,就是把兴奋剂和抑制剂混合起来,叫‘巴甫洛夫液’)来包治百病。”   
结合材料谈谈在当时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什么倾向?
你认为如何才能合理解决?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云谲波诡,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特别是1956年2 月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苏共二十大暴露出苏联体制的许多弊端,其中包括针对文艺和科学工作的种种清规戒律造成的对知识界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挫伤。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决策者们冲破苏联模式的决心,加快了寻找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步伐。
国际因素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但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中国需要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成为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义)     
             ————————必要性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承认知识分子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需要。
国内因素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
2)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
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
1、内涵:
3、意义:
1)是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目的: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文 化 成 就 
类别 作品名称
文学创作 《红岩》 《红日》 《红旗谱》 《创业史》
《保卫延安》 《谁是最可爱的人》
《林海雪原》 《雷锋之歌》
电影 《上甘岭》《南征北战》《英雄儿女》《青春之歌》《早春二月》《李双双》《五朵金花》
剧目 《龙须沟》《茶馆》 《蔡文姬》
《关汉卿》 《文成公主》
艺术精品  《东方红》   音乐舞蹈史诗
《洪湖赤卫队》  歌剧
《红色娘子军》  芭蕾舞剧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梁斌
梁斌《红旗谱》封面
柳青
柳青《创业史》封面
杨朔
杨朔《现代散文选读》封面
刘白羽
刘白羽《刘白羽散文选》
贺敬之
雷锋之歌(节选)
              ——贺敬之
假如现在呵,
我还不曾
不曾在人世上出生,
假如让我呵,
再一次开始
开始我生命的航程——
在这广大的世界上呵,
哪里是我
最迷恋的地方?
哪条道路呵
能引我走上
最壮丽的人生?
面对整个世界,
我在注视。
从过去,到未来,
我在倾听......
话剧《茶馆》剧照
原著 老舍
郭沫若 《蔡文姬》剧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郭沫若
话剧《关汉卿》剧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田汉
西安音乐学院,1960年正式成立。
中央芭蕾舞团,成立于1959年。
东方歌舞团, 1962年月1月成立。
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艺术创作相关内容谈谈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特点?
1、内容上提倡“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热情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2、在文艺创作方针上,中共中央提出”双百”方针
3、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高潮
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一)文化的浩劫
“文化大革命”的掀起以文艺界为切入口。
1、1965年《文汇报》《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出笼,政治色彩变浓,批判范围扩大。
2、1966年2月的彭真等起草《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后称《二月提纲》)试图约束学术批判中的左倾错误,未果。
3、1966年2月的上海“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江青鼓噪“文艺黑线专政论” 。
   ——文学艺术惨遭摧残开始。
4、“八亿人八个样板戏”。
1966年4月,吴晗、邓拓、廖沫沙因合撰杂文集《三家村札记》而被定为“三家村反党集团”
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在查阅资料,写批判文章。
吴晗
邓拓
廖沫沙
京剧《奇袭白虎团》
京剧《沙家浜》
《智取威虎山》
《红灯记》
《海港》
交响乐《沙家浜》
《红色娘子军》
芭蕾舞剧《白毛女》
剧作家吴祖光(中)和他的妻子——著名演员新凤霞一起被下放劳动改造
(1)优秀文化典籍遭破坏,国家文物遭摧残 
   破四旧 (旧思想、文化、风俗、习惯)
           
(2)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甚至迫害致死
   全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样板戏流行
(3)中外优秀作品禁演,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三、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文学艺术的第二个高峰期)
文艺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纪念邮票(首日封)
1979年,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曹禺(左二)、阳翰笙(中)、丁玲(右)在一起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致祝词。
“文艺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
  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坚持“双百”方针,就是要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提倡不同学术观点、艺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健康说理的文艺批评。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
1、文化艺术再现勃勃生机
名称 类型
鲁迅文学奖 优秀文艺创作
茅盾文学奖 优秀长篇小说
五个一工程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金鸡奖 百花奖 华表奖   电影荣誉奖
  金鹰奖 飞天奖   电视艺术大奖
路遥
《路遥全集》书影
电影《巴山夜雨》剧照
片名:巴山夜雨
导演:吴永刚 吴贻弓
出品年代:1980年
出品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
内容简介:
  雾蒙蒙的山城,一艘开往武汉的客轮即将启航。   被“四人帮”关押六年的诗人秋石作为要犯被一男一女押送上船。秋石眷恋山城,这里有死去的爱妻和未见过面的女儿小娟子。   三等舱里除了他们三人外,还有卖身还债的农村姑娘杏花、仗义执言的女教师、饱经折磨的老艺人关盛轩、赶来祭奠死于武斗的独生子的老大娘、青年工人宋敏生, 还有一机敏地出入舱房的小女孩。人们各有心事和苦痛,但当认出秋石这位知名诗人,就都把同情倾注给他,同时都厌恶唯我独尊的女解差刘文英。    午间,宋敏生上岸采来野菊献给诗人。晚间,杏花投江自尽,秋石跳水相救。秋石等人的思想行为从根本上动摇了刘文英的“信念”,认识到自己原来是个“精神囚徒”。   当她得知那个孤苦无依、四处流浪的小女孩正是秋石的女儿时,决心援救这对父女。最后,在船长、乘警以及男解差李彦等人通力协助下,秋石背着女儿,在宜昌上岸,走向生活。
《巴山夜雨》介绍
该片获1981年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女主角奖(张瑜)、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石灵、欧阳儒秋、茅为惠、林彬、仲星火、卢表)、最佳音乐奖,获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
电影《牧马人》剧照
片名:牧马人
导演:谢晋
编剧:李准
主要演员:朱时茂、丛珊、牛犇
出品年代:1982年
出品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
根据张贤亮小说《灵与肉》改编。
   1980年,旅居美国的华侨企业家许景由在女秘书宋蕉英的陪同下回国旅游,并寻找失散多年的儿子许灵均。经过中国旅行社的帮助,许灵均从西北的敕勒川牧场赶到北京饭店,同父亲许景由见面了。
  由于包办婚姻,许景由与妻子一直不和,后来丢下妻儿离家出走。在许景由走后的第4天,许灵均的母亲就病故了。从此,他孤苦伶仃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30年过去了,许景由为没尽父责,深感内疚,他决心把儿子带回美国,继承遗产。这时,许灵均想起了贤惠能干的妻子秀芝和活泼可爱的儿子清清。他们一家人是那么的亲热、和睦,他怎能离开妻儿去国外呢?
  夜晚,许景由向儿子倾吐思念之情,许灵均也向父亲倾诉自己的坎坷经历: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来到西北牧场劳动。那时,他感到孤独、绝望,曾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是,他还是活下来了。是大自然纯净了他的思想,是劳动陶治了他的感情,是质朴、善良的牧区人民温暖了他的心。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在牧场的那些岁月。
《牧马人》介绍
他解除劳教后,因无家可归,被留在牧场放牧。老牧民董大爷给他钉上门帘子挡冷风,董大娘送来了热腾腾的面条。十年动乱中,郭子等牧民想方设法保护他免遭横祸。在他们之中,他找到了父亲和母亲,找到了温暖和希望,找到了勇气和力量。
   “文革”中,从四川逃荒到敕勒川牧场的农村姑娘李秀芝,举目无亲,无处安身。善良的郭子将她带到许灵均的小破屋里。秀芝不嫌许灵均是“右派” ,许灵均感激秀芝对他的信任。秀芝把他破旧的小屋,收拾得焕然一新,并养起了鸡、鸭、鸽,成了“海陆空”司令。
  不久,他们又有了儿子清清,为这个幸福的家庭又增添了新的欢乐。粉碎“四人帮”后,许灵均被错划的“右派”帽子得到“摘除”,他又走上讲台,把知识奉献给牧场的后代,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民歌在祁连山麓回响,也在身处北京饭店的许灵均的心中回响。他又想起离别的前夜,妻子的无限信赖和深刻理解,使他激动万分。他不能离开祖国,这里有他的亲情、他的爱、他的根。许景由不再勉强儿子跟他走了,他嘱托儿子在大陆为他买好墓地,死后他想葬在祖国。
  送走了父亲,许灵均又踏上了他用汗水浸过的土地,又回到患难与共的亲友中间,回到了相濡以沫的妻子身边。
   影片获1983年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牛犇)、最佳剪辑奖(周鼎文),获1983年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最佳男配角奖(牛犇),获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
电影《红高粱》剧照
片名:红高粱
导演:张艺谋
主要演员:巩俐、姜文
出品年代:1987年
出品公司:西安电影制片厂
  我奶奶那年19岁,为换一头骡子,曾外祖父把她嫁给了十八里坡的50多岁的李大头。按我们家乡的规矩,要用颠轿的方法折腾新娘子,路上,不管轿夫怎样折腾,我奶奶死不吭声。行至青杀口,从密密的高梁地杀出一个劫道人,要抢轿夫的工资和我奶奶。生来胆大的轿头余占鳌瞅准机会扑向劫道人,轿夫们一拥而上,几下就要了他的命。三天后,我奶奶回门,行至青杀口,被一蒙面人劫进了高梁地。惊恐之下,我奶奶发现这人竟是余占鳌,两人相对,激情迸发。从此,他就成了我爷爷。几天后我奶奶回家,发现李大头死了。众伙计纷纷议论不想干了。我奶奶的一通话劝住了众伙计,撑起这个烧酒作坊。这时,我爷爷喝得醉醺醺,他对伙计们胡说八道,我奶奶一怒之下让众伙计把他扔进空酒缸。这时,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我罗汉大叔和伙计们东拼西凑了3000块大洋,将我奶奶赎回来。我爷爷看到鬓发不整的我奶奶,一种羞辱感折磨着他。他跑到秃三炮的狗肉铺,把菜刀架在秃三炮的脖上。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我奶奶,我爷爷才饶了他一命。回到烧酒作坊,我爷爷在刚酿好的高梁酒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这酒成了好酒,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修路到青杀口。他们用刺刀逼着乡亲们踩倒高梁,还杀害了我罗汉
《红高粱》介绍
大叔。夜晚,我奶奶搬出当年罗汉大叔酿的十八里红让伙计们喝,大家唱着《酒神曲》,斗志昂扬地去打日本鬼子。我奶奶做好了饭菜,挑着担子去犒劳我爷爷他们。路上,一辆日本军车开过来,机枪响了,我奶奶只“唉”了一声就倒下了。愤怒的我爷爷和众伙计像疯了一样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军车炸飞了我爷爷,他已全然痴呆。爷儿俩站在我奶奶尸体旁,静无一言。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剧照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剧照
电视剧《便衣警察》剧照
京剧《红梅阁 》剧照(于连泉饰李慧娘)
秦腔《西湖遗恨·吐火》剧照
(李梅饰李慧娘)
《白蛇传·游湖》 剧照
话剧《天下第一楼》剧照
(北京人艺编演)
东方歌舞团进行“三下乡”慰问演出
2、体育成就举世瞩目
1979年 中国重返奥委会
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赢得“五连冠”
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获奥运会第一金
1992年和1996年,巴塞罗那和亚特兰大两届奥运会上,中国均夺得了16枚金牌,居金牌榜第四位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许海峰_零的突破
女排“五连冠”
第43届世乒赛上中国女队再次蝉联女团冠军
我国体操运动员李宁,在第1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三枚金质奖章。在一九八一年的世界锦标赛上,一举囊括了全部七项金牌。
李小双获得男子体操个人全能冠军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
   ——1963年12月12日,毛泽东就文艺工作做出的批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文艺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今天,贯彻这一方针,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2004年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讲话
  结合毛泽东前后不同的讲话,探讨“双百”方针在执行中遭遇挫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结合毛泽东1956年讲话和温家宝讲话谈谈你对双百方针重要性的认识?
   左倾错误泛滥,影响到文化领域
通过对“双百”方针的学习,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双百方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坚持这一方针,才能促进文化艺术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双百”方针
提出
贯彻
活力初现
遭遇挫折
重现春天
1956年
文革时期
1978年
1 .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是在( )
A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文革”时期
D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B
2.下列对“双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4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的。
B.毛泽东曾多次阐述这个方针,并强调 必须实行这个方针。
C.它是一个基本性的暂时性的方针。

5 .下列哪一作品不是“文革”时期的
样板戏( )
A .《红灯记》 B .《红色娘子军》
C.《沙家浜》 D. 《丹心谱》
D
  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
结合材料,探讨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
(1)文艺要为人民服务
(2)允许文艺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要坚持正确的文艺创作思想
(4)勇于艺术创新
自我评测
结合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评价贯彻执行“双百”方针的重要意义。
“双百”方针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中央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为繁荣新中国文化事业的需要而作出的、符合科学与文化发展规律的伟大决策,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尤其是文化建设理论的一大贡献和发展。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同时会遭受一些挫折。在当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东西方文化论争充满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的国际大背景下,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处于摸索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挫折。在经历了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后,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和之后邓小平等领导人对之给予的不断完善,事实证明“双百”方针是正确的。正确地贯彻和执行“双百”方针不仅对于当前,而且对于今后都有重要的意义。
  “百花齐放”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在1951年。当时,国内关于京剧问题的发展出现了争论,一派主张全部继承;另 一派认为京剧是封建主义的,主张全部取消。1951年4月,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他主张京剧还是要,不单是京剧,各种戏曲形式都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继承。
“百家争鸣”是毛泽东在1953年就中国历史问题的研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两位受党的领导人器重的大历史学家郭沫若和范文澜,在中国历史的分期上有不同看法,分别提出了春秋战国封建说和西周封建说。郭沫若主张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代,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郭和范都是中国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虽然毛泽东本人在历史分期问题上更倾向于郭沫若一些,但他确实不好做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便认为解决历史问题还是自由争鸣为好。
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两 个口号都只是分别向一个领域提出,而“百家争鸣”的口号还没有公开宣传。
 专题五 现代中国文化与科技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中,文化事业有过一段曲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受到干扰,主要表现为
A.一些文艺作品思想艺术性不高 B.部分著作的学术观点不对一
C.在文学艺术界进行了错误过火的政治批判 D.资本主义性质的文化有所发展
2.“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不包括
A.《共同纲领》提出发展人民的文艺事业 B.“文革"的爆发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D.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
3.在“双百”方针的影响下,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的局面,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的是
A.《红岩》 B.《龙须沟》
C.《红旗谱》 D.《谁是最可爱的人》
4.下列是“文革”中文化艺术惨遭摧残的起点的是
A.《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B.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C.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五一六通知’’ D.“二月纲领”的提出
5.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是
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D.培养“四有”公民
6.“二为”方向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来的
A.中国文艺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 B.中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
C.中国文艺工作者第五次代表大会 D.十一届三中全会
7.中国体育事业开始进入新的阶段是在
A.“双百”方针提出后 B.“二为”方针提出后
C.“文革”爆发后 D.《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通过后
8.造成旧中国体育事业得不到发展,体育运动水平极低,中国人被讥讽为“东亚病夫’’的根本原因是
A.旧中国贫穷落后 B.国民政府对体育不重视
C.旧中国科技水平低下 D.国民政府腐败
9.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后体育事业取得的成就的是
A.中国女排“五连冠” B.许海峰夺得奥运会第一枚金牌
C.北京申奥成功 D.陈镜开打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
10.国家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而创立的奖项是
A.“鲁迅文学奖” B.“茅盾文学奖”
C.“五个一工程奖” D.“庄重文文学奖”
11.下列哪一措施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A.“双百”方针的提出 B.“二为“”方向的提出、
C.“二月提纲”的起草 D.破除“四旧”
12.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双百”方针是在
A.建国后 B.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
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D.“文革’’结束后
13.“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有
①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②有些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③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宣布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④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下列表述不符合建国以后文化发展实际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B.科学技术在文化各部门中优先发展
C.“文革"一度阻碍了文化发展 D.进人新时期以后,文化发展更迅速
15.下列属于报告文学的是
A.《谁是最可爱的人》 B.《雷锋之歌》 C.《红旗谱》 D.《洪湖赤卫队》
16.文革后,出现文学艺术的春天的促进因素是
A.“二为"方向的提出 B.文学艺术奖项的设立
C.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D.科学技术发达
17.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说法中错误的是
A.1956年正式提出
B.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C.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无论正确与错误,可以自由争论
D.对双百方针应一分为二地评价,既有积极 意义,也有消极影响
18.下列不属于长篇小说的是
A.《青春之歌》 B.《红旗谱》 C.《创业史》 D.《文成公主》
19.引发“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
A.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B.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
C.上海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D.红卫兵运动兴起
20.1 979年1 O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 举行
A.北京 B.上海 C.天津 D.武汉
21.“二为”方向提出的背景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②1 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③充分总结新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前提④国家设立了一批文学艺术奖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20世纪80年代,为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我国设立了
A.全国作家协会 B.茅盾文学奖
C.冰心文学奖 D.巴金文学奖
23.北京申奥成功,取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是在
A.1 998年 B.1 999年 c.2000年D.2001年
24.下列对“双百”方针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职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的
B.在学术领域内实行百花齐放,在文艺领域内实行百家争鸣
C.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D.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5.“双百”方针提出的最根本的目的是
A.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B.倡导科学技术文化领域的自由开放
C.克服把学术问题和思想问题当成政治问题
D.处理好人民的内部矛盾,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26.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百花齐放”的含义是
A.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
B.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C.鼓励各种戏剧流派的创新发展
D.保留中国的传统文化
27.下列对“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工作者所创作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著名文学家老舍创作出话剧《茶馆》
B.史学家和文学家郭沫若创作出历史剧《蔡文姬》
C.作家杨沫创作出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D.作家王蒙创作了描写热火朝天的农村建设的长篇小说《三里湾》
28.对于1956年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表述错误的是
A.周恩来代表中央作了重要报告
B.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C.周恩来在会上肯定中国知识界的面貌已发生了根本变化
D.目的是为充分调动知识分子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29.“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表现在
①生活视野扩大,新的题材和主题的开拓
②出现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
③小说、诗歌、散文、电影、音乐等硕果累累
A.①②③B.①② C.②③ D.①③
30.关于我国文化事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双百”方针其实质是文艺上的“民主”
B.“文革”是对中国文化事业的大摧残,毫无成就可言
C.“二为”方向是建国初期文艺发展的指导方向
D.在新时期,中国的文化发展缓慢
二、材料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他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还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范围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材料二 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系统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在自然科学工作方面,他指出: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在文学艺术工作方面,他指出:限制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
材料三 1965年11月10日,经过毛泽东审定批准,上海《文汇报》发表了经江青秘密策划授意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并让全国各报刊转载。文章发表后,立即遭到了历史学界、文艺界及其他各界的强烈反对,纷纷指责姚文元的文章对吴晗的批判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2月21日,毛泽东同陈伯达等谈话时却说,姚文元的文章“很好,缺点是没击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这样把《海瑞罢官》同彭德怀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它直接具有政治性质了。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分析材料三给文艺事业带来的危害。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我们应如何坚持“双百”方针
3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在科学、文艺领域贯彻“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在贯彻执行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又是怎样解决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BBBA 6—10 BBADD 11—15 DCDBA 16—20 DDDAA 21—25 ABDBA
26—30 BDBAA
二、非选择题
31.(1)强调必须实施“双百”方针。(2)“双百”方针是指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3)伤害了许多知识分子,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4)正确处理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32.三大改造完成后,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因此要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贯彻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由于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是政治斗争,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解决:“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里极“左”路线得以纠正。党总结了社会主义时期以来科学、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又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提出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即“二为”方向。推动了新时期文化艺术工作的繁荣。专题五 现代中国文化与科技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原为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今年是“双百”方针提出50周年。195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第一年,也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思想极为活跃的一年。为了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们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设想。1956年4月28日,旨在繁荣我国文学艺术和推进学术研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就是这种探索的重要内容。
  建国后头几年,中国不但在经济建设领域,就是在意识形态甚至自然科学方面,都全方位向苏联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教条主义的倾向,有的甚至教条到滑稽可笑的地步。
  据陆定一回忆说:“曾经一位当过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的老同志,知道了苏联的巴甫洛夫学说之后,要改造中国的医学。他说:‘中医是封建医,西医(以细胞病理学者微尔和的学说为主)是资本主义医,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医。’我想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当然就应该反对中医和西医,取消一切现在的医院,靠巴甫洛夫的药(只有一种药,就是把兴奋剂和抑制剂混合起来,叫‘巴甫洛夫液’)来包治百病。”当时人们对苏联盲目崇拜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怎样才能克服学术研究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毛泽东给学术界提出的方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至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在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可以开展“百家争鸣”,那是在1956年2月。在这个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陆定一汇报了当时学术界的情况,并谈到学术研究中存在着抬高某一学派压制另一学派的倾向。在这个会议上,中共中央决定在科学工作中采取“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这次会议的情况,陆定一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谈得十分简略,相关的档案材料也未见公布。不过,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此时作出科学研究应当开展“百家争鸣”的决定,大致是有依据的。因为同一月发生的另一件事,可以与此互为印证。
  这年2月1日,中宣部给中共中央写了一个报告,说他们接到广州中山大学的反映,有一位在中国讲学的苏联学者,在访问孙中山的故居时,向陪同人员谈起,他对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孙中山先生世界观的论点有不同的看法。中宣部认为,这“有损于我党负责同志的威信”,请示中共中央是否有必要将此事向苏联方面反映。2月19日,毛泽东批示说:“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因此,不要向尤金(按:尤金时任苏联驻华大使)谈此事。如果国内对此类学术问题和任何领导人有不同意见,也不应加以禁止。如果企图禁止,那是完全错误的。”
  这年4月中旬,毛泽东又看到了一份关于学术问题的材料,这是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哈格尔3月2日的谈话纪要。哈格尔说,过去教条主义的错误,主要在过分强调苏联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成就。例如,我们宣传苏联农学家李森科的学说一切都好,将德国科学家中很有权威的微耳和(RudolfVirchow)的一切都否定了,认为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的一切都是反动的,而在德国的生物学家,绝大多数是孟德尔派。科学可以有各种学派。我们相信久而久之可以使一些真正研究科学的人走上唯物主义。苏联科学有好的我们应该学习,但不能将苏联科学界的每句话都认为是神圣的。这份材料使毛泽东产生了共鸣,他感到中国又何尝没有出现同样的情况。
  4月25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讲话的核心是如何“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毛泽东在讲话中虽然没有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法,但他强调不可盲目地学习外国,学术研究也不能搞教条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的好的东西也应该学习等,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双百”方针的内容。
4月27日,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讨论毛泽东的讲话。陆定一在发言时谈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对于学术性质、艺术性质、技术性质的问题要让它自由争鸣,要把政治思想问题同学术性质的、艺术性质的、技术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
“百家争鸣”最初是毛泽东就中国历史问题的研究而提出的
毛泽东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表态,是因为当时中国两位受党的领导人器重的大历史学家郭沫若和范文澜,在中国历史的分期上有不同看法,分别提出了春秋战国封建说和西周封建说。郭沫若主张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代,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郭和范都是中国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虽然毛泽东本人在历史分期问题上更倾向于郭沫若一些,但他确实不好做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便认为解决历史问题还是自由争鸣为好。
  又据历史学家黎澍回忆,1956年以前,毛泽东还两次讲过历史研究要“百家争鸣”。一次是1952年或者195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约请翦伯赞、邵循正、胡华合写一本《中国历史概要》,请示毛泽东如何解决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等。毛泽东回答说:“把稿子印发给全国历史学家讨论,实行百家争鸣。”另一次是1955年9月或10月,陆定一向毛泽东请示关于中共党史编写问题的意见,毛泽东也回答说:“百家争鸣”。
虽然在此之前,毛泽东已明确提出要实行“百家争鸣”的方针,但它所涉及的领域仅是历史研究。这大概与毛泽东对中国的历史十分熟悉有关,他熟读过许多中国古代的典籍,对历史很有研究,说他是一位历史学家是不为过的。正因为如此,他也深感历史研究“百家争鸣”的必要。
“文艺黑线专政论”提法的出笼
  在当年,由江青召集的这个座谈会是极为秘密的;至于座谈会后形成的《纪要》,也是数易其稿,并经过毛泽东主席多次修改。《纪要》第一次提出了“文艺黑线”:文艺界在建国以来,却基本上没有执行(指毛泽东关于文艺的几篇文章———引者注),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的文艺的结合。
  这样,《纪要》就把“文艺黑线”的源头追溯到三十年代,并明确地为三十年代文艺判定了性质:
  要破除对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迷信。那时,左翼文艺运动政治上是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组织上是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文艺思想实际上是俄国资产阶级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以及戏剧方面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思想,他们是俄国沙皇时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们的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资产阶级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一个剥削阶级代替另一个剥削阶级的革命,只有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才是最后消灭一切剥削阶级的革命,因此,决不能把任何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当成我们无产阶级思想运动、文艺运动的指导方针。三十年代也有好的,那就是以鲁迅为首的战斗的左翼文艺运动。到了三十年代的中期,那时左翼的某些领导人在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影响下,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观点,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这个口号,就是资产阶级的口号,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个无产阶级的口号,却是鲁迅提出的。有些左翼文艺工作者,特别是鲁迅,也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服务和工农自己创作文艺的口号,但是并没有系统地解决文艺同工农兵相结合这个根本问题。当时的左翼文艺工作者,绝大多数还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主义者,有些人民主革命这一关就没过去,有些人没有过好社会主义这一关。
  这一段对三十年代否定的话,直接暴露了江青等人险恶的政治用心。
  第一,把“文艺黑线”的源头追溯到三十年代,周扬、夏衍等人就戴上了“文艺黑线头目”的帽子,而从三十年代以来一直在文艺战线工作的文艺工作者也都捆绑在这条“黑线”上了。既然现在的文艺队伍是“黑”的,那么就有必要“重新组织”新的文艺队伍。这就为他们残酷镇压、迫害广大文艺工作者,“重新组织”自己的队伍制造了口实。
  第二,在江青看来,要“重新组织”文艺队伍,周扬等长期在文艺界负责的领导人是其直接的障碍,只有搬掉这个障碍,才能达到目的。为此,将三十年代周扬等所提倡的“国防文学”判定为“资产阶级的口号”,也就直接达到了搬掉周扬等人的目的。
  第三,肯定以鲁迅为首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使左翼文艺运动与鲁迅这个“盟主”对立起来,纳入到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范畴。这样,江青就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既否定了三十年代的左翼文艺运动,而又把自己打扮成鲁迅的“拥护”者。
  其实,虽然江青对周扬等人早已恨之入骨,但把“文艺黑线”的源头放到三十年代还不是她所能想出来的。否定三十年代的左翼文艺运动,把两个口号的争论往路线斗争上扯,是老谋深算的陈伯达。
  另外一个“理论家”,对此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个人就是康生:
  1966年3月,在杭州的时候,康生告诉毛泽东:“鲁迅反对国防文学,鲁迅的大众文学与党的国防文学是两条路线。”而当时领导“国防文学”那条线的“党”,是谁的“党”呢?康生言下之意,当然不是正在长征中的党,而是王明路线的那个“党”。这样,同中央失去联系在上海主持文化工作的周扬等代表人物便属于王明线上的人了。而毛泽东当时最敏感的恰恰是“路线斗争”,康生此招,可谓击中“要害”。这个问题虽然早在延安的时候,毛泽东就当面同周扬谈开了、解决了,但时事变迁,他这时也认为:国防文学是民族浪潮淹没了阶级性,还说起鲁迅对夏衍的《赛金花》的批评。
  有这两位“大理论家”的点拨,江青横扫文艺界的理由就更充足了。
  4月18日,《解放军报》发表社论,公布了这个座谈会的《纪要》。第二天,《人民日报》转载了这篇社论,至此,批判“文艺黑线”公开化。也是在这个月,文艺座谈会《纪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
  《纪要》从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与文艺思想等等方面彻底否定了左翼文学运动。周扬倡导的“国防文学”,被判定为是在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影响下,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观点的“资产阶级口号”,鲁迅倡导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则被明确肯定为代表毛泽东革命路线的“无产阶级口号”。随后,那些当年活跃于左翼文坛而解放后又担任党的文艺部门领导的左翼作家周扬、夏衍、田汉、阳翰笙等也都统统被指控为王明为代表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追随者或隐藏在革命队伍内部的内奸与叛徒。与之相应,另一方面的结果则是按照权威意识形态的需要来塑造左翼文坛上的鲁迅,把鲁迅视为毛泽东革命文艺路线的代表。这样,左翼文艺运动实践中所发生的矛盾与纷争,一概不加分析地看做是鲁迅所代表的毛泽东革命路线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以周扬为代表的王明的错误路线而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左翼文艺运动中所发生的实验性错误或消极面统统都推到周扬、夏衍等那些“异端”身上,左翼文学运动发展过程所具有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因素完全被忽视。
历史开了个大玩笑。此后,与“文革”的10年相伴随,“两个口号”的论争被定为敌我之间的两条路线的斗争,“国防文学”被定为卖国文学、汉奸文学,不仅鲁迅文章中所提到的“四条汉子”都遭受了政治迫害,遭受野蛮的批斗,并长期被关押,那些在鲁迅文章中被点过名的“论敌”,也同样未能幸免,而拥护鲁迅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冯雪峰等人,也并未因此得到开脱,一样处于被打倒的地位。在此过程中,鲁迅虽然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其中架空鲁迅、神话鲁迅的现象也与之伴随始终。
破四旧的由来
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中共中央下达的关于「文化革命」的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中,「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在各个文化领域的专政」几句话,是毛泽东加上的。这「文化领域的专政」,是毛泽东的发明,以反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名义,清算排斥外来文化、摧毁古代文化。西方的叫「资」,古代的叫「封」,共产党国家的叫「修」:苏联是「苏修」,外蒙古是「蒙修」,朝鲜是「朝修」等等。那「封、资、修」便是毛泽东「文化专政」的对象。
不过,「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毕竟有点深奥,所以八月初中共中央公布《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时,用一个「旧」字替代了「封、资、修」:「资产阶级虽然已经被推翻,但是,他们企图用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来腐蚀群众,征服人心,力求达到他们复辟的目的。」那「四旧」真是通俗易懂:「封、资、修」都属「四旧」,凡是「旧」的就是「封、资、修」,就要对它「专政」。
五个一工程奖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自1992年起每年进行一次,评选上一年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部分部委,以及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单位组织生产、推荐申报的精神产品中五个方面的精品佳作。这五个方面是: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部好的电视剧(片)作品,一部好的图书(限社会科学方面),一部好的理论文章(限社会科学方面)。并对组织这些精神产品生产成绩突出的省、自治区、直 辖市党委宣传部和部队有关部门,授予组织工作奖。对获奖单位与入选作品 ,颁发获奖证书与将金。1995年度起,将一首好歌和一部好的广播剧列入评选范围,“五个一工程”的名称不变。
“五个一工程”实施以来,对各地、各单位精神文明产品生产的发展与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体现了中央提出的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 把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 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号召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五个一工程”中文艺项目的评选,贯彻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对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催促富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浓郁生活气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的问世,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本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上海的成绩突出。除了电影《生死抉择》荣获特等奖外,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获得了一等组织工作奖。在370部获得入选作品奖的作品中,上海还有13部作品获得入选作品奖,包括电影《詹天佑》,电视剧《忠诚》、《红色康乃馨》、《张闻天》,戏剧《闪闪的红星》,歌曲《新世纪艳阳天》、《祖国,你好》,广播剧《嫁给了公家人》《夕阳奏鸣曲》,图书《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图集》《汽车城》,理论文献电视片《浦东十年》,理论文章《春风化雨润沃土--上海市黄浦区文明城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双百”方针与和谐文化的提出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事业,需要人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和总结,以获得更多的历史自觉。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伟大的指导思想,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方面获得了高度的历史自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运动、制度和观念的集中反映和深刻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的同时,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关乎全局、关乎根本的位置来抓,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从毛泽东的“二为”到“双百”方针,从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到江泽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三代领导人一脉相承,他们提出和制定的文化建设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引和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从中贯穿和反映着中国共产党自身具有的高度文化自觉。
和谐文化无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充分继承前人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分析和全面把握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着眼于不断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提出来的新的文化建设指导原则和战略方针,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达到了新的境界,是我们党所具有的高度文化自觉的鲜明体现。
中国电影金鸡奖
中国电影金鸡奖创办于1981年,当年是中国农历鸡年,故名“中国电影金鸡奖”,简称“金鸡奖”。
中国电影金鸡奖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邀请中国国内最具权威的电影艺术家、电影评论家和电影事业家组成评奖委员会,通过充分讨论、民主协商,选出最佳故事片、科教片、美术片、记录片、以及最佳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录音、美术、音乐、导演处女作等二十余个奖项。由于金鸡奖评委会组成的权威性、评选程序的严密性和评奖标准的学术性,因而被称为“专家奖”。
金鸡奖以金鸡啼晓象征百家争鸣,同时也包涵着激励中国电影艺术家闻鸡起舞,努力创新,奋发向上的意义。金鸡奖的评选分初评和终评两个阶段进行,最终的获奖名单在中国电影金鸡百花电影颁奖典礼上当场揭晓。
金鸡奖以昂首啼晓之金鸡雕像作为自己的奖杯。
《大众电影》百花奖
《大众电影》百花奖创办于1962年,简称“百花奖”。
《大众电影》百花奖是由中国历史最长、发行量最大的电影杂志《大众电影》,根据当年中国国产电影发行放映情况,提出候选名单、刊发选票、组织读者、观众投票的评奖活动。《大众电影》百花奖设最佳故事片三名、最佳男女主角各一名、最佳男女配角各一名等五个奖项。近年来观众投票数量大约50-70万张左右,是中国大陆参与人数最多的电影评奖活动。百花奖主要反映了广大观众对电影的评价和喜好,因而被称为“群众奖”。
百花奖以盛开的百花取名,象征影坛百花齐放,春色满园,鼓舞电影艺术家创作出更多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好影片。
百花奖以百花女神雕像作为自己的奖杯。
中国电影华表奖
中国电影华表奖是中国电影的最高荣誉奖,其奖杯采用的是北京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造型,每年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对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种影片进行评选。华表奖的前身是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始评于1957年。中断了22年后,从1979年继续进行评奖活动,一年一届。1985年文化部电影局整建制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后,更名为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除1986年与1987年、1989年与1990年合并评外,仍为一年一届,1994年开始启用现名。
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飞天奖"是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全国性政府奖,1980年创立,按照每年惯例,分为长篇电视剧、优秀系列剧、单项奖等共计7大奖项。从今年开始正式并入"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每两年一届。
《大众电视》金鹰奖
电视“金鹰奖”是《大众电视》社1983年创立的,名为“大众电视金鹰奖”,由广大电视观众投票评选,奖项包括连续剧、单本剧、短剧小品、儿童剧、戏曲片以及男演员、女演员。当时《大众电视》隶属浙江省广播电视厅。1990年,《大众电视》改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浙江省广播电视厅合办,但“大众电视金鹰奖”的名称、性质以及设奖项目,均无变化。1997年,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工作的通知》和中国文联《关于贯彻中央加强全国性评奖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的要求,“大众电视金鹰奖”改由中国文联和中国视协主办,名称也改为“中国电视金鹰奖”。
中国电视金鹰奖是我国电视界唯一的并经中宣部批准的观众投票评选的全国性电视艺术大奖。
百花奖大概创办于1962年,这个是已故周恩来总理提议创办的。金鸡奖是创办于1981年,有了金鸡奖之后,1981年开始,两个奖就合在一起颁奖了。真正从颁奖典礼变成电影节,是从1992年,1992年是第一届。
金鸡奖是为鼓励艺术创新的,应该给那些不断探索的作品,由专家来评定,而不必参 照华表奖;百花奖是由大众评选的,就应以票房为主。这三个奖要各有特点,才会有生命力 ,中国电影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在的情况是,每次华表奖一公布,金鸡奖基本也 就定了,这两个奖没有区别,没有特点。而百花奖虽是以市场为准则的,奇怪的是有的影片 没有公映也能获百花奖,所以观众不满意,我们圈内人也有意见。设奖应该是对市场有引导 的,尤其是金鸡奖,应通过权威的专家点评,引导观众消费。
中国电视金鹰奖是中国唯一的以观众投票为主、观众评选与专家评选相结合的综合性国家级电视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