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水平测试讲义(2)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1)造纸术: 早期就已经发明了纸, 蔡伦改进造纸术。
(2)指南针: :司南(早期指南仪器);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3)火药: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4)印刷术:唐代雕版印刷的《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发明活字印刷。 外传:主要由 人传入欧洲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A、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文明进程影响最为长久。
B、指南针: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在欧洲地理大发现时期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C、火药:为欧洲的资产阶级战胜骑士阶层,攻占封建堡垒提供了武器。还促进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D、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准备了条件,推进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
总之,促进了欧洲文明进程,尤其推进了 社会向 社会的过渡转型。
3、了解春秋至明清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春秋: 汉:
唐: 宋:
元: 明清:
3、了解汉字的演变
汉字成熟及字体演变:
4、了解古代中国著名的书法家
A、秦代 篆书家
B、东晋 书圣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C、唐代 (欧体《九成宫醴泉铭》 颜体《勤礼碑》 柳体《玄秘塔碑》) 的狂草
D、元代 (赵体)
5、了解京剧的产生:清 末年, “ ”进京演出。( )年间(约1840年前后),湖北汉剧进京,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演化形成了新剧种-- 。专题测评二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造纸术的改进是在( )
A. 汉武帝时期 B. 汉元帝时期 C. 汉和帝时期 D. 汉文帝时期
2. 关于造纸术发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B. 西汉前期就已出现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
C. 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D. 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3. 以下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印刷术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B. 火药将欧洲的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C. 指南针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 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4. 下列有关汉字书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统一了文字②知识群体的形成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③天下第一行书的作者是东晋人④张旭是草书“圣手”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
5.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最早在( )
A. 唐代 B. 北宋 C. 南宋 D. 元代
6. 被马克思称为“变成新教的工具”的一项技术发明是( )
A. 造纸术 B. 火药 C. 印刷术 D. 指南针
7. 培根说:“(中国)有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化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培根说的第二种东西是指我国古代的()
A. 印刷术 B. 造纸术 C. 指南针 D. 火药
8. “神舟”七号宇宙飞船载人飞行成功,是我国宇航事业的重大成就。追溯历史,中国人最早探索航空事业,在这方面,成果历历可陈。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的火箭发明,中国的这项发明产生于 ( )
A. 汉朝 B. 唐宋 C. 元朝 D. 明朝
9. 下列关于书法篆刻艺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 )
①是由古代帝王创造出来的②受中国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影响
③是受神的旨意创造出来的④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 下列哪一幅书法作品最有可能出自柳公权之手( )
11. 下列关于山水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山水画顾名思义,就是以名山大川为描绘内容 B. 一般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C.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讲究布局构图D. 写景是山水画的灵魂
12. 下列关于文人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是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形式 B. 在创作上强调群体表现
C. 反映传统中国画注重布局的特点 D. 追求抒情写意的风格
13. (2008·海南)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
A. 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 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
C. 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D. 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
14. 《诗经》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三部分,但不包括( )
A. 《风》 B. 《雅》 C. 《颂》 D. 《骚》
15. (2009·山东淄博)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史上涌现出颇具特色的文学体裁,为后人称颂。下列名句相对应的文学体裁是( )
①“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③“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A. 楚辞宋词唐诗汉赋 B. 汉赋唐诗宋词楚辞
C. 楚辞唐诗汉赋宋词 D. 楚辞唐诗宋词汉赋
16.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荣的时代,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 封建经济繁荣 B. 民族关系融洽
C. 科举制度发展 D. 宗教政策宽松
17. “诗仙”是对下列哪位诗人的美誉( )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柳宗元
18.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发展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 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19. 宋词繁荣的原因有( )
①商业繁荣②市民数量的增加③长短句便于抒发感情④诗的衰落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0. (创新题)有一种中国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下面四幅作品中,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21. 两宋著名的词人中,风格相近的是( )
A. 柳永和李清照 B. 苏轼和柳永
C. 辛弃疾和柳永 D. 李清照和苏轼
22. 郭沫若先生为某一历史名人纪念祠题写的楹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一历史名人是( )
A. 苏东坡 B. 李清照 C. 辛弃疾 D. 陆游
23. 科举制始于唐朝,但到了明清时期,却成为文化发展的障碍,清前期的一部小说就此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它是( )
A. 《红楼梦》 B. 《醒世恒言》 C. 《儒林外史》 D. 《聊斋志异》
24. 下列作品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史实的是( )
A. 《三国演义》 B. 《水浒》 C. 《西游记》 D. 《红楼梦》
25. 与城市经济和工商业发展无关的是( )
A. 古代散文的发展 B. 宋代话本和词的出现
C. 描绘市井风情的绘画作品出现 D. 明清小说的繁荣
二、 非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
26.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里程碑,阅读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1863年1月28日致恩格斯的信
材料三 与中国科学技术停滞落后于世界的同时,明清时期在其他文化方面却有了许多新的发展。
——《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回答:
(1)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些杰出人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仔细观察材料中的图片,试以造纸术、印刷术说明。
(2)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并作了突出的贡献。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试以四大发明对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作用为例说明。
(3)材料三中提到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新发展”的原因?
27.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趋势。
请回答:
(1)在绘画、文学方面各举三例说明世俗化趋势的表现。
(2)简要分析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的原因。
专题测评二
13. D解析:本题考查京剧的形成。京剧是在融合多种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形成的。
14. D解析:《诗经》包括三部分内容:《风》、《雅》、《颂》,故选D。
15.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体裁及代表作品的掌握,依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可知分别为汉赋、唐诗、宋词、楚辞。
16. C解析:唐代是我国诗歌繁盛的时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直接原因而言,应是科举制度的发展,尤其是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促进了诗歌的繁荣。A项为根本原因,B、D两项为推动因素。
17. A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诗仙”是指李白。
18. B解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是与商品经济发展分不开的,其形式不断创新也反映了城市经济的不断繁荣,文学艺术的发展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19. C解析:宋词的繁荣与诗的衰落没有关系,④应该排除。
20.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绘画特征的了解,根据材料所述应符合文人画的特点,对应图片,符合文人画的应为D项,A、B两项为民间风情画,C项为西方绘画作品。
21. A解析:柳永和李清照属于婉约派,苏轼和辛弃疾属于豪放派。
22. C解析:从材料“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句中可知是一位继苏东坡之后的豪放词人,“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体现了其生活在南宋却对北方故土沦丧非常伤感,由此判断这一历史名人是辛弃疾。
23.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小说内容的了解。
24. D解析:本题考查对明清小说的掌握情况。
25. A解析:B、C、D三项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有关。
26. (1)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发明了最早的纸,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节约了成本,促进了纸的应用和传播;唐朝开始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期毕升创制了泥活字,将印刷术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提高了效率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2)①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开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②火药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条件,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③指南针为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进行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推动了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开拓,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总之,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
(3)新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西学东渐。
原因:君主专制统治日趋腐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业城市繁荣与发展;市民阶层的增加。西方科技领先于中国;西方传教士以科技、教学手段进行传教。
27. (1)绘画方面:《清明上河图》专门描绘市井生活;木刻版画使小说、剧本更加有趣;出现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年画、剪纸画等。文学方面:北宋柳永长期混迹于市井下层,其词作体现了太平气象下繁华多彩的都市风情;宋代“话本”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了许多小市民角色;“三言”“二拍”等作品对市民商人阶层作了形象、深刻的描述。
(2)原因: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文化逐渐普及。(共34张PPT)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历史回音壁
2010年1月14日当天,“谷歌”中国网站用了一个新logo,点击会转向搜索“中国四大发明”。
中国四大发明的谷歌logo
观察上图,Google中的G、O、L、E四个字母分别代表中国古代的哪四大发明?
提示:纸张、罗盘针、火药和印刷术的代表图形分别代替了Google中的G、O、L、E四个字母。
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1. 造纸术:(1) 西汉已发明书写用纸。(2)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新的书写材料——蔡侯纸。(3) 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古代科技成就显,四大发明世领先,东汉蔡伦“蔡侯纸”,毕升发明印刷术,古代炼丹创火药,唐宋火药用军事,战国指南仪司南,北宋指南用航海。
2. 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1) 战国:“司南”。(2) 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3) 指南针的传播: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4) 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以及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3. 火药的发明和使用:(1)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2) 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3) 明朝时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4. 印刷术的进步:(1) 隋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金刚经》卷子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2)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3) 活字印刷术的改进: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应用。(4) 推动了社会进步: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二、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特别是印刷术的传播,为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火药武器的出现,结束了冷兵器时代;指南针的使用,则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长期发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生产力不断发展,促进科技文化进步;各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教育不断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清朝之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外文化交流不断,中国人民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
四、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
1. 经济:到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 政治:君主专制的加强。
3. 文化: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轻视科技发展。
4. 思想:教育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
5. 对外: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交流,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动社会变革。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
A. 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 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 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 经济停滞倒退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中西方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A项从经济角度、根本原因方面分析,B项是外因,不起决定性作用,C、D两项不符合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
答案:A
点评: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取决于社会环境。
【借题发挥】
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
A. 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
B. 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C. 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 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答案:C
下列科技成就中,对人类文明影响最久远的是( )
A. 蔡伦改进造纸术B. 火药的制造
C. 指南针的出现D. 印刷术的出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四大发明的影响。四大发明中对文明影响最深远的是造纸术的改进,因为纸张的使用更加便利,它使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更加便捷,因此,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答案:A
点评:注意掌握四大发明各自产生的深远影响。
【借题发挥】
四大发明中,推动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到来的是( )
A.火药
B. 指南针
C. 造纸术
D. 印刷术
答案:B
1. (2010·全国Ⅰ)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
A. 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 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 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 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政府管理
解析:活字印刷由北宋毕升发明,还没普及,A不对;B题干未体现;C与题干无关。故选D。
答案:D
2. (2009·浙江高考)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 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 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 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解析:中国的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明清时期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到1912年清朝灭亡结束,C项说法在时间上与史实不符合。
答案:C
二 中国的古代艺术
历史回音壁
上海大剧院迎世博推出“京昆群英会”
一向以演出交响乐、芭蕾为主的上海大剧院,在世博年将刮起“中国风”,从2010年2月20日开始到3月7日,最富中国传统特色的“京昆群英会”系列演出将陆续推出,共计11台节目17场京剧昆曲艺术演出将在上海大剧院上演。戏曲演出将成为上海大剧院今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材料中提到了我国戏曲中的哪些剧种?
提示:上述材料中提到了昆曲、京剧等剧种。
一、 书法艺术
1. 含义: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2. 特点:书法艺术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且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文字可考在商朝,甲骨文字算最早,青铜器上刻金文,周晚大篆形成了,“甲金大小篆,隶草楷行书” 。
3. 书法艺术发展的阶段:(1)自发阶段——魏晋以前,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2)自觉阶段——魏晋时期,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草书和行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书法日臻成熟,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中国绘画发展的特点
1. 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绘画艺术则明显地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2. 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家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3. 从绘画风格看:由于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绘画不断融入外来风格,如隋唐五代的绘画艺术就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4. 从绘画功能看: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品向商品发展。到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的需要,绘画成为商品。
三、京剧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1. 原因:乾隆年间,形成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争雄的局面,由于昆曲多为文人学士创作并为上层社会欣赏,逐渐脱离群众而日渐衰落。地方戏曲由于音调优美、语言通俗、表演生动而极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2. 特点:①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用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锣等打击乐器伴奏;②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个行当的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③表演艺术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④表演按一定程式进行,多采用虚拟性动作,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被称为“轩辕氏”,从汉字造字的常见类型与特点来看,这实际上是赞扬他( )
A. 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B. 对农业的贡献
C. 对交通的贡献 D. 对道德的贡献
解析:从类型与特点看,“轩辕”车子旁,古代车子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答案:C
点评:注意把握汉字的起源发展。
【借题发挥】
(创新题)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下列书法作品中,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的字体是( )
答案:D
元代杂剧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其在当时繁荣的原因有( )
①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蒙古族压制汉人艺术的发展
②元政府重视艺术发展,保护艺人③科举制的恢复
④一人主唱的模式灵活自由
A. ②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代杂剧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其在当时繁荣的原因,而①明显是与原因不相关的,
③是元朝的选官制度,与题干无关,④是元曲的表现形式,与题干也无关,这样就很容易做出选择。
答案:A
点评: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当时社会状况息息相关,元代当时的社会状况推动了元代杂剧的发展。
【借题发挥】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贵妃醉酒》是其代表作之一,在戏中梅兰芳饰演的角色属于( )
A. 生 B. 旦 C. 净 D. 丑
答案:B
(2010·福建高考)下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
A. 王羲之 B. 颜真卿
C. 柳公权 D. 怀素
解析:此题考查古代书法艺术和书法名家。解法一:日本文字主要由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创造的片假名和学问僧空海采用汉字草书创造的平假名构成,材料中点出平假名,故受草书影响,怀素是狂草名家,选D;解法二:根据材料中的平假名字体判断是模仿草书,这是本题考查的主要意图;解法三:排除法,王羲之非唐朝,颜真卿和柳公权擅长楷体,故选D。
答案:D
三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历史回音壁
2009年5月,中国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该项目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占据22项,端午节、粤剧、书法、篆刻、剪纸等均名列其中。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申遗为什么由湖北递交?
提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而屈原是湖北秭归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其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一、先秦时期的诗歌
1. 《诗经》
(1)概况: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
先秦诗歌推《诗经》,楚国诗人叫屈原。汉朝文学首推赋,唐朝诗歌李杜白。宋朝词苑分婉豪,元代杂剧和散曲,明清小说进繁荣。
(2)内容:分成《风》、《雅》、《颂》三部分。《风》是《诗经》的精粹,反映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分为《小雅》和《大雅》,主要反映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
(3)特点: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
(4)影响和地位: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楚辞
(1)定义:在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2)特点:①浪漫主义,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②带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③句式灵活,带有楚国方言,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便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代表人物及著作:屈原的《离骚》、《九歌》、
《天问》、《九章》等。
(4)影响和地位:与《诗经》齐名,“风”、“骚”并称,对后世影响巨大。
二、关于明清小说的艺术特点
(1)在艺术结构上,明清小说借鉴并发展了古代史传编纂体制的传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结构。如历史演义小说基本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结构体制,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依次记述一段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讽刺小说主要取自于纪传体史书的结构体制,以某一英雄人物或某一英雄群体的经历事迹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2)在语言风格上,明清小说把文言、白话等传统书面语言和社会上流行的生活语言熔为一炉,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3)在表现方法上,明清小说具有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特点。在强调写实的同时,明清小说家也毫不讳言艺术虚构,甚至以虚构作为小说艺术创作的准则。(4)在形象塑造上,明清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包括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在形象塑造方法上表现出与西方古典小说不同的民族特色。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诗词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 宋词、唐诗、楚辞 B. 楚辞、唐诗、宋词
C. 楚辞、汉赋、唐诗 D. 唐诗、宋词、元曲
解析:“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北宋晏殊的词《蝶恋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出自唐朝李白的诗《蜀道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楚国屈原的《离骚》。因此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点评:准确掌握不同文学形式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借题发挥】
下列关于《诗经》三个部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风》是民间的歌谣
B. 《雅》是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
C. 《颂》和《雅》从多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D. 《颂》是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
答案:C
两宋词坛名家辈出,李清照和辛弃疾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李、辛两个人的词的共同之处是( )
A. 抒发对山河破碎的感受
B. 表达南渡的悲苦,号召救亡图存
C. 如实反映时代,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叹
D. 豪气纵横,洋溢着爱国热情
解析:A项是李清照词的特点;B项前半部分是李清照词的特点,后半部分是辛弃疾词的特点;D项是辛弃疾词的特点。
答案:C
点评:准确掌握不同文学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借题发挥】
下列关于明清时期小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明清时期通俗文学蓬勃发展
B. 作品中商人被作为歌颂对象
C. 短篇小说备受冷落
D. 批判现实小说兴起
答案:C
1. (2010·重庆高考)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
A. 李煜 B. 李清照
C. 陆游 D. 辛弃疾
解析:学士指苏东坡,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四个选项中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
答案:D
2. (2009·安徽高考)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
A. 顾恺之 B. 吴道子 C. 张择端 D. 郑板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的书画发展内容,时间跨度大,并以新材料和图示的方式出现,设计新颖。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个高峰大约出现在唐朝,顾恺之是东晋画家,张择端是北宋画家,郑板桥是清朝画家。由此可知,只有吴道子符合题意。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