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会说课展示--儒学兴起(颜先辉)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会说课展示--儒学兴起(颜先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9-21 19:57:27

文档简介

《史记·商君列传》(部分)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痤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痤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秦本纪》(部分)
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下令国中曰:“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乃出兵东围陕城,西斩戎之獂王。
  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
  二年,天子致胙。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其事在《商君》语中。
  七年,与魏惠王会杜平。八年,与魏战元里,有功。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东地渡洛。十四年,初为赋。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
  二十一年,齐败魏马陵。
  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昂。封鞅为列侯,号商君。
  二十四年,与晋战雁门,虏其将魏错。
  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岁,诛卫鞅。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君必欲行法,先于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于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共33张PPT)
说课课件
感悟儒学魅力,闪耀思想光辉 ----《儒学的兴起》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军中学 颜先辉
汉武帝
董仲舒
教材分析
教学感悟
教学设计与构想
学情、教法分析
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经过汉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新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政治上确立起统治地位。汉代新儒学的形成是儒学发展史的重要阶段,此后,儒学在宋明时期又得到进一步发展。所以,本课在这一专题中上承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下启宋明理学进一步发展,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由儒学的发展,感悟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难点:对董仲舒新儒学内涵的理解
二、学情、教法分析
(一)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经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部分历史能力,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只停留在对感性材料的了解,而对于儒学在汉代变之原因(为什么)、变成什么(是什么)、变后如何(怎么样)等理性思维方面则不甚了了。为此教师要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化繁为简。整合各项资源,多采用探究方法积极加以指导,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探究式教学:教学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史料教学法:通过众多史料的阅读,使学生获得最为直观的感觉,从而得出结论。
3.创设情景剧:鼓励学生参与,攻克课本重难点。
4.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突出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法分析
突出思考性,突出思维含量
三、教学设计与构想
(一)导入新课:
以当今文化现象导入
国学热、读经热、祭孔热
目的:从现实切入,现实与历史的结合,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个王朝 一个帝王 一个读书人
西汉(前202-公元9年)
汉武帝(前156-87年)
董仲舒(前179-104年)
目的:引出本课所处的时代及主人公
序幕:董生未名时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史记·儒林列传》
潜心研究
学问精纯
引子:武帝之“求贤诏”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下求贤诏,其文曰: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dì)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难于驾驭的马) ,跅(tuò)弛之士(放纵不羁的人才 ),亦在御之而已(关键在如何使用而已) 。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汉书·武帝本纪》
提出了大行不避细节的选拔原则
招揽贤良之急切,其爱才的胸襟令人景仰
“今子大夫(董仲舒)褒然为举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
——《汉书·董仲舒列传》
主题:董仲舒之《天人三策》
改编自:《汉书·孝武帝本纪》
《汉书·董仲舒列传》
主人公:汉武帝 饰
董仲舒 饰
旁白 饰
董生献策
思考:
1.西汉初年,采用怎样的治国方略?武帝即位之初,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
2.归纳董仲舒《天人三策》的主要内容。
3.董仲舒《天人三策》观点对当时及后世产生怎样的影响?
目的:在新课程理念下,体现学生参与性、主体性,走进历史人物,初步了解儒学变化的背景、内容、影响,突破重点,以便后边的进一步展开
董生一策答:陛下躬亲垂问,臣不胜惶恐。臣仅就《春秋》所学来观察天与人的关系。国家无道,天就先出现灾害来警告世人;如果还不知道悔改,天将会将怪异之事以示警戒。天,是万物之主宰,君王受命于天,奉天承运,代表天的意志来治理人世,一切臣民均应服从天子之统治。
台词设计:
武帝一策问:朕自登基以来,屡下诏书责令各州郡举荐贤能之士,以求治国良策,举荐之人又以先生为首,必要过人之识见,请先生能不吝赐教,以舒我胸中块垒。(开场白)
自三皇五帝以来,治理国家无外乎改革制度、创作乐章。后来的君王妄图效法先人来治理国家,最终却是身死国灭的下场。由舜到纣,大道日坏。即使偶有贤士出现,也未有大的改变,这到底是何原因?是天命所定吗?
董生献策
武帝三策问:先生所言,切中我汉家之弊。但如何实施呢?
董生三策答:治国之要,首在得人,得人之法,首推办太学也。太学培养贤能之士之所,是教化的本源。臣恳请陛下,兴办太学,聘请名师,以教天下之士,朝廷也必能将天下之英才收于彀中。
武帝:先生三策,使朕茅塞顿开。先生持重,真老成谋国之士也。
董生二策答:舜帝,上承尧帝,且有众多贤能之士辅佐,而文王承商纣之弊,必然要励精图治。无为有为皆有其理,而今我汉家天下,承秦之弊,开国七十余载,虽有文景之功,但承袭黄老无为之学,弊端日渐凸显,正是改弦更张,奋发有为之时。
臣斗胆,恳请陛下更化改制。大一统乃是天地之常理,而今人们所学不同,致使朝廷法令不断变化,百姓无所适从。微臣以为,凡不在孔子六艺之内都应禁止传播,这样国家政策就可统一,民众也就知道怎样去做了。
武帝二策问:先生所言甚合孤心。但心中仍有疑窦,请先生解之。上古舜时,无为而治,但天下太平;周文王时,每天兢兢业业,天下也大治。今朕即位以来,很想光大汉家之基业,但收效甚微,这是什么原因呢?
董生献策
汉初治国方略
思考:1.汉初以刘邦为代表的统治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2.这一治国方略给汉初带来怎样的积极作用?
目的:适当的知识延伸,加深学生对儒学变化背景的更深层次理解,使学生感悟历史:不同时代孕育不同的治国方略。
武帝即位之初,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
材料一:“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二:“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横,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士,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史记·匈奴列传》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材料一: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材料四: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
——《汉书·董仲舒传》
归纳董仲舒的主要内容,思考汉武帝为何采纳其主张?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尊崇儒学
大一统
加强君主专制
思想统一
建立太学
加强中央集权
儒学官方化制度化标志
服务于
表现为
强化
结论:儒学兴起根本原因是适应统治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尊儒考辨
“罢黜百家”首见《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此班固评论之词。
武帝及董仲舒本人,均无此极端言论,他们的独尊儒术,无非是从思想大一统的政治目的出发,突出儒学的文化主潮地位。儒学独尊,并非儒学独存。有汉一代, “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罢黜百家,在西汉的诏令、法律中也均未有提及
在用人方面来看,武帝也绝非只用儒学之士,而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如重臣韩安国、桑弘羊、张汤、主父偃等皆非儒生,而是修习法家、杂家等学派但有益于社稷被重用。
即使对武帝决策多所咨议的董仲舒,在仕途上终生也未真正显达
目的:重点观念的解析,进一步突破重点
汉宣帝曾有经典论述,使我们更加明白所谓独尊儒术的真相: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汉书· 元帝本纪》
事实上:
尊儒而非独尊,更谈不上罢黜百家了,这是后人的误解
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君卑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
董仲舒对儒术的独尊,本质上是对先秦儒学理论的再创造。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在天人观方面,先秦儒学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而新儒学持肯定态度,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此处继承《淮南子》、《吕氏春秋》思路,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附会在一起。
在政治主张方面:
汉初儒学的法家化,其最具特色的表现乃在于君臣观念的根本改变。汉儒抛弃了孟子的“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总之,改造后的儒学把先秦儒学神学化了, 使其披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虽然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作用,但有碍于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禁锢思想的发展。
目的:突破难点,汉代儒学新在何处?
合作探究
儒学在武帝时备受尊崇,从此以后成为中国官方主流思想,那么,它对以后的历史到底带来了什么呢?
大一统意识
维护中华民族统一
增强民族凝聚力
造就一批以儒家思想为信仰的文官集团
文化专制
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响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儒学独尊地位已成历史,但儒学复兴成为现在很多人的精神诉求,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当下流行的国学热、读经热、祭孔热呢?有人认为,儒学可以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转变,你如何看待此观点?
这个世界,不该是“前人负责创造、后人负责纪念前人”那么简单,我们不仅是历史的守望者、历史的叙述者,我们更要有所追求。不要弄那些虚假的典礼,应该真正静下心来,反思、盘点儒学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精神遗产?
大一统意识、道德意识、民本意识等
国学热、读经热、祭孔热
打的旗号:继承“传统文化”
孔孟之道
(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实质:复兴“孔孟之道”
不可行
目的:首尾呼应,形成整体;贴近现实、回归现实;认识提升、主题升华
孔孟之道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脱不掉的梦魇,有悖于中国现代性改造的目标
孔孟之道对中国现代性改造最大的危害,是它所塑造的政治伦理与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目标格格不入,它为专制主义张目,也绝无人民主权观念等。
当今世界潮流:民主、自由、平等、人民主权、社会契约等观念
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脱胎换骨的改造
“儒教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
用儒学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转变是个伪命题,是种可怕的妄想
儒学的兴起有关资料
1.史书类
司马迁:《史记》
班 固:《汉书》
2.研究类
马 勇:《董仲舒评传》
庆春波:《汉武帝评传》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黄朴民:《天人合一:董仲舒与汉代儒学思潮》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
吴 方:《青山遮不住: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
王子今:《汉武英雄时代》
四、教学感悟
本节设计尽可能充分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探究学习,试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一)本课内容从当前学生较为熟悉的文化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现实切入历史,从历史回归现实。
(二)本节理性思考内容较多,适合高一学生的感性材料提供得较少,不利于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所以设计了一幕情景改编剧,引进一些感性材料,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以情景剧来带出后边的内容。
(三)情景剧最初设想是由教师提供部分相关史料,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将两者结合编排成剧;但考虑到董仲舒策论非常艰涩难懂,超出学生阅读能力,故退而求其次,此可谓一大遗憾。
(四)“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教学问题设计应该深度挖掘课本内容,并关注课本内容和社会现实的契合点,问题应足以引起学生思想的震撼、心灵的启迪,而非简单的看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五)历史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是“遥远”,在教学中如何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值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