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兴起(方科文,一等奖)

文档属性

名称 儒学的兴起(方科文,一等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9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9-21 19:5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二节 儒学的兴起
说课课件
淳安中学 方科文
教学背景
教学过程
教法学法
说课提纲
教学理念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针:没有情境不讲问题;没有对话和思考不讲结论。
一、教学理念
二、教学背景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1. 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到儒学独尊再到儒学遭受批判的过程,所以本节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历史教学中承上启下。
2 .当前人们试图通过弘扬儒学来振兴中国文化,解决价值失范、道德沉沦以推进现代化,就不得不了解儒学的发展史,所以本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学的兴起
【焚书坑儒
的批判】
【罢黜
百家 】
【科举制的
文化影响】
【太学
的出现 】
课外阅读
(二)教材结构
二、教学背景
课外阅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儒学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地位的变迁、西汉儒学兴起的表现;理解儒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了解——理解——见解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学会尊崇传统文化;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会正确取舍古代思想。
二、教学背景
二、教学背景
(四)教学重难点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解
突破:创设情景,问题探究
知识储备“半桶水”:正史少 野史多
时间少:学校方向、学生认识、学科特点
(五)学情分析
思维简单化:少批判、欠独立、不严谨、非学科
问题设计的思维性、科学性
立足于课堂
二、教学背景
三、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三步教学法(即了解基本史实;共同探究历史发展基本规律和原理;发现历史价值)。
2.学法:阅读书本、研读材料、独立思考




了解儒学地位的变迁
理解儒学兴起的原因
理解儒学独尊的影响


四、教学流程——教学设计
睿智的思想家:
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统治秩序;
倡导“仁者爱人”,协调人际关系;
提出“中庸之道”,构建和谐社会。
成功的教育家:
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执着的大学者:
《诗经》《尚书》《礼》
《易》《春秋》《乐》
四、教学流程——如何导入?
设计:看图说话,根据所学知识评价人物
圣人
意图:检查学生所学知识,又为学生学习新课作铺垫。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然而终其一生,带弟子周游列国,虽被赏识,却得不到重用,73岁时郁郁而终。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内容进行讨论。
“百家”之一
沉重打击
儒学兴起
六、教学流程——如何导入?
阅读归纳:结合书本内容,说说看还有哪些史实可以说明汉代儒学兴起?
意图:利用书本资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概括能力
(1)尊儒:用儒学之士担任要职;肯定“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倡儒
中央:兴办太学,使儒学官方化、制度化;
地方: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四、教学流程——了解儒学兴起的表现
阅读思考:儒学为什么在汉武帝时兴起?
问题一:如果你想做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怎么办?
问题二:在当时可供借鉴的治国思想有哪几个?
问题三:可以照搬秦始皇选择法家思想和汉初的“黄老之学”吗?为什么?
问题四:儒学有利于解决汉武帝时的问题吗?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
四、教学流程——如何突破重难点?
意图:设计情景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统治初期面临的实际情况
经济方面: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政治方面:
(1)汉初分封的同姓诸侯王已然坐大,他们拥有一地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俨然是一个个独立王国,威胁皇权和国家统一。
(2)自秦设丞相,相权和皇权的矛盾尖锐
(3)汉初由于国力弱小,被迫与匈奴和亲。但匈奴还是经常南下掠夺,破坏中原农耕经济,威胁西汉政权的安全。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
问题五:董仲舒提出哪些观点?为什么受到汉武帝推崇?
“儒学独尊”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儒家仁政思想
思想统一、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服从统治;爱护百姓
减轻负担,缓和矛盾,改善生活
君权
中央集权
统一
协调利益
结论:是时代选择了儒学,是儒学适应了时代。
阅读思考:儒学为什么在汉武帝时兴起?
汉武帝统治初期面临的实际情况
经济方面: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政治方面:
(1)汉初分封的同姓诸侯王已然坐大,他们拥有一地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俨然是一个个独立王国,威胁皇权和国家统一。
(2)自秦设丞相,相权和皇权的矛盾尖锐
(3)汉初由于国力弱小,被迫与匈奴和亲。但匈奴还是经常南下掠夺,破坏中原农耕经济,威胁西汉政权的安全。
问题五:如果把董仲舒的思想放到春秋战国或孔子带着他的思想来到汉代,你认为会被统治者采纳吗?为什么?
问题六:有人认为,没有汉武帝,西汉时期儒学就不可能兴起,你认为对吗?
四、教学流程——如何突破重难点?
意图:抽丝剥茧,加深学生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解
意图:通过材料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辩证思考儒学兴起的影响,避免空洞说教
材料一: 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
——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响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
阅读思考:你如何看待儒学独尊?
四、教学流程——如何突破重难点?
近年来儒学的复兴似乎已经成为必然之势了:孔子诞辰的大规模纪念活动、国内的国学院和海外的一批孔子学院的相继成立、大批论证儒学现代意义的著作与论文的涌现、计划最终达到10亿字的巨大工程《儒藏》的编纂等等,诸如此类似乎都预示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儒学复兴运动的到来。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李春青
四、教学流程——如何升华主题?
意图:历史与现实联系,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