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汉武帝
董仲舒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之二
儒学的兴起
杭州四中 丁国花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专题一的第二节,汉代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汉代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代,自汉武帝始,儒学确立了其在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也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
(一)教材地位
焚书坑儒
的批判
罢黜
百家
科举制的
文化影响
秦
汉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建太学
太学
的出现
自主阅读
(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脉络
一、教材分析
(二)教材框架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秦汉儒学的发展历程,新儒学的思想主张
(2)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把握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与演变及导致这些变化的社会根源
(2)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一、教材分析
(三)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确立依据:要了解儒学在受重创后的兴起,就必须知道新旧儒学命运不同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难点: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高一学生缺乏对思想深层价值的理性思考,而“大一统”的观念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具有永恒的价值。
1、初生牛犊,乐于探索、表现自我
2、喜欢生动、有血有肉的活的历史
3、少年向青年转型期,价值观培养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
知识体系
情境创设
能力提升
丧家狗的无奈:乱世求生存
兴起前的黑夜:秦焚书坑儒
董仲舒的迎合:汉独尊儒术
新儒学的推广:教育官方化
归纳总结历史事件的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强化中华大一统的价值观
情境一:秦始皇尊法打儒
情境二:汉高祖儒学尴尬
情境四:汉武帝尊儒倡儒
情境三:七国之乱的危局
情境五:我为儒学把把脉
文化认同政治一统
情感升华
抽象
具体
枯燥
生动
四、教学流程
导入(名言)
兴起前的黑夜:
秦焚书坑儒
丧家狗的无奈:
乱世求生存
董仲舒的迎合:
汉独尊儒术
新儒学的推广:
教育官方化
开放性
工具性
情感升华:为儒学把脉
1.如何导入?
2.如何突破重点?
3.如何突破难点?
4.如何升华主题?
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正统思想 。
教学流程1——名言导入
教学流程2——新课讲授
丧家狗的无奈:
乱世求生存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孟子
荀子
孔子
图说历史
说说他们的对儒学的贡献
设计意图:用复习的形式回顾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分析儒家思想会成为“丧家狗”的原因,同时也为下面重难点的突破做铺垫。
重教化、重礼教的道德理想
兴起前的黑夜:
秦焚书坑儒
为何要打击儒学?
为何不焚实用书籍?
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秦的统治
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统一思想,维护自身统治
教学流程2——新课讲授
儒学陷入低谷
焚与不焚的标准?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
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刘邦、项羽推翻秦朝政权
刘邦、项羽楚汉战争
汉初时势:
秦末战火频繁
社会破坏严重
“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黄老之学
对外 与匈奴“和亲”
对内 轻徭薄赋
西汉初期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
你知道“乱七八糟”吗?
汉初七国之乱
对皇帝的背叛
缺乏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体现
汉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藩。以刘濞为首的诸侯王,用“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发动了联合叛乱。
表象
实质
董仲舒的迎合:
汉独尊儒术
时势
汉初道家无为而治
秦独以法家治天下
×
儒家
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
匈奴扰边
1、刘邦见儒生,将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当便盆
2、陆贾在刘邦面前称道《诗》、《书》,遭刘邦破口大骂
3、叔孙通穿着儒生服装拜见,刘邦厌烦,迫其改装
历史场景
谩骂、侮辱
分析汉初刘邦对于儒学的态度的变化?
4、汉高祖十二年,路过鲁地,“以太牢祠孔子”。
敬重、尊崇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采纳
新儒学
英雄
董仲舒的改造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像
理解历史
——董仲舒《春秋繁露》
——《汉书 董仲舒传》
合作探究: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
a、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中央集权的需要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c、思想“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将“仁政”寓于灾异学说中
工具性
君
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
英国贡布里希:“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这个有着众多省份的大国最终也没有瓦解。”
孔子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孟子:天下定于一
荀子:“一天下”与“一制度”相结合
“大一统”是中国历史永远不变的目标
董仲舒:何言王正月也 大一统也
难点突破
一脉相承
土
水
火
木
金
儒家的礼+
阴阳家五行说+
法家重农抑商
你知道黄袍的来历吗?
资料卡片:汉代服饰
汉为土德,尚黄
黄色为皇帝的特权
越级穿不符合身份的衣服,要治罪
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开放性
生命力
2010年
全国卷
先秦之儒 董仲舒之儒
著作 《论语》 《公羊春秋》
理论基础 仁、礼 天人感应
思想来源 儒学 阴阳、法家
与统治者关系 批判时政 维护统治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开放性
讨论思辨
君臣关系:
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董仲舒:君为臣纲
君民关系:
孔子:仁,德治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董仲舒:王者承天意从事,灾异示警
君臣上下互尽义务
臣单方面履行义务
继承“仁政”的同时,更突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儒学蜕变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新儒学的推广:
教育官方化
中央
地方
创建太学
天下郡国皆立学校
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教科书:五经
老师:经学博士
结果:正统思想 文化主流
学员去处:政府任官
教育为儒家垄断
学而优则仕,
儒学为政治服务
情感升华:为儒学把脉 为民族选择
从儒学化的汉代诏书中感悟先人对和谐社会的思考,以古思今。
高帝诏曰:“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
孝道
元帝诏曰:“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
尊师
顺帝诏曰:“以吴郡、会稽饥荒,贷人耕种。”
救灾
成帝诏曰:“方今世俗,奢僭罔极,靡有厌足”,要求“列侯近臣,各自省改。”
节俭
五、备课反思
1、如何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情景感悟中对丰富的历史要素的选择
2、如何避免在师生互动中部分学生话语权的失落
设问层次,强调设问的有效性
3、如何把握知识讲授与问题探究的“黄金比例”
提高自身修养,把握节奏,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感谢各位专家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