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使至塞上
——王维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知人论世,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抓住关键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的巧妙。
4.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意境。在此基础上积累名句。
预习检测
1.请两位同学为大家展示诗歌朗读,并注意节奏。
2.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3
.教师总结展示如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péng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yán
yān
Hòu
jì
sài
五律
押an韵
王维: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诗佛”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
唐太宗称王维是“天宝中诗名冠代”人物。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历史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灯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迁。这道诗写的即为此次赴边途中的所见所感。
整体感知
1.学生结合注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小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教师归纳总结。示例如下:
荒凉的大漠
长河落日圆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押an韵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走到萧关恰逢骑马的侦察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途中经过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1.从表达方式上看,每联写了哪些内容?(结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分析诗歌)
2.读了本诗之后,请找出一些关键词,结合背景揣摩作者的情感。
小组讨论
首联:叙事。(点题,交代了出使地点及事由)
颔联:表面既言事,又写景
(实际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
颈联:写景
塞外风光(前两联还局限于个人荣辱浮沉的小境界中,此联转到写境界阔大的景上了)
尾联:
概写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反映出战事频繁。(叙事首尾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
关键词:单车、征蓬、归雁入胡天
、孤
情感:被排挤的抑郁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孤寂愁绪。
3、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
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
4、总结、归纳,概括本诗的主旨
小组讨论
苦闷激愤抑郁
感慨赞叹敬仰
主旨
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的以身许国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王维的诗歌被苏轼赞为:“诗中有画”,请找出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诗句并赏析。(提示:结合思考探究三,可从诗句意思、描绘画面、炼字、修辞、表现手法、蕴含感情等角度进行赏析。同学们先自己完成,再小组交流,然后我们展示。)教师归纳示例如下:
名句赏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这两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一方面描绘了塞外景色,以征蓬喻万里行程;以归雁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侧重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另一方面诗人将古诗中多用于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的飞蓬进行自比,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正是暗写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析1(句意):在一片茫茫的沙漠上,远处烽烟直冲云霄,蜿蜒绵长的黄河上,一轮圆圆的落日,火红壮观。
赏析2(炼字):这一句描绘出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一个“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表现了烽烟的刚劲、坚毅之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形容词+名词
“长”字,表达出黄河横贯于无垠沙漠间的震撼壮阔的感觉。
“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就把诗人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之中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析3(意境):本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赏析4(内容情感)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赏析5: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至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至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廖廖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王维
叙事
抒情
内心抑郁
绘景
塞外风光
叙事
战事繁忙
情由事发
出使边塞
景由事终
小结
思想内容:
《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写作特色:
比喻贴切生动,遣词精妙率真。
拓展延伸:边塞诗
一、边塞诗的概念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狭义的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
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3、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
[杜甫·兵车行]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四、边塞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例如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例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用典、对比、虚实结合……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注:(1)辕门:军营之门。(2)、前军:大军的前锋。(3)、洮河:发源于甘肃碌曲县西南,流至永靖县注入黄河。(4)、土谷浑:鲜卑族的一支。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2分)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2分)
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诗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