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藤野先生
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与弟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出身于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鲁迅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小说:
《呐喊》(《狂人日记》、《阿Q正传》)
《彷徨》
《故事新编》
杂文集:
《坟》
《华盖集》
《热风》
《且介亭杂文》
散文诗集:
《野草》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挟( ) 绯( )红
宛( )如 畸( )形
匿( )名 诘( )责
凄( )然 教诲( )
油光可鉴( ) 发髻( )
杳( )无消息
抑扬顿挫( )
深恶( )痛绝
xié
fēi
wǎn
jī
nì
jié
qī
jiào huì
jiàn
yǎo
yì yáng dùn cuò
wù
检查字音
jì
寿镜吾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阅读课文后,藤野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在课文中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形象的句子,细细品读,在旁边写下你的感悟。
角度 描写内容
外貌
声调
衣着
写作手法 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
白描是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白描特点:
(1)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
(2)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3)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鲁迅《孔乙己》
他长得很矮,看样子顶多也不过十八岁。圆的脸,大眼睛,下巴上有一道细长的疤痕,显然是子弹掠过时留下的纪念。”
——峻青《黎明的河边》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
简要概括文章中与藤野先生的典型事件,完成表格。
典型事件 评价 理由(细节) 我的感受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 吃惊,不安和感激
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
简要概括文章中与藤野先生事件,完成表格。
典型事件 评价 理由(细节) 我的感受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 吃惊,不安和感激
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此后每一星期都要送给他看一回。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
任性,不服气
简要概括文章中与藤野先生事件,完成表格。
典型事件 评价 理由(细节) 我的感受
/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了解女人裹脚
很为难
关心实习
热情诚恳
求实问理
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你能抄下我的讲义吗?”他问。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这条血管你画错了,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迷信鬼的,所以很担心......”
小结:
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学习鲁迅“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出人物外貌的白描手法。请你仔细观察班级中一个熟悉的人物,采用白描手法进行描写,猜猜写的是谁。
初到仙台的所见所闻
纠正解剖图
匿名信
看电影
关心实习
1-3段
4-5段
6-23段
24-35段
36-38段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对“清国留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表现了他们思想空虚、庸俗麻木的本质,表达了作者的极端厌恶之情。
反语修辞是鲁迅先生的一贯文风,这既是因为当时受时代影响不敢直书其志,又是鲁迅先生对语言高度锤炼的结果。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运用了反语,“精通时事”的人精通的是无聊的事情,讽刺中国留学生不思学业,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厌恶和愤怒。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他乡漂泊的愁苦,对故乡的思念,以及自我调侃。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运用反语,“当然”加以强调,用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作者的愤慨和不平。“也无怪他们疑惑”表现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因为考试风波使作者的人格和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之后他便写下了这句极为愤慨的话,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企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原稿: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原稿: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加上“花下”更加准确,且使“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一份轻薄、浮华的意味。
“成群结队”表明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而是普遍行为,更增加讽刺。
原稿:但到傍晚,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熟识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原稿: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加上“有一间”更加准确。
“精通”比“熟识”程度更深,凸显“清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腐朽堕落。
原稿:......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
原稿:......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继续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
坚定地表现了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
鲁迅作品的语言充满机智的讽刺,冷峻、犀利、幽默,具有独特的风格。或使用反语,辛辣讽刺;或含义深刻,意味深长。
初到仙台的所见所闻
纠正解剖图
匿名信
看电影
关心实习
激发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坚定改变国民精神的信念
爱国之情
双线结构
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暗线(感情线索):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去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