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两篇
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相当于今天的议论文,大多一事一议。如 《马说》(韩愈)《捕蛇者说》《爱莲说》
知识链接:
古文常见文章体裁:
【记】 记是描写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如《岳阳楼记》(范仲淹)、《醉翁亭记》(欧阳修)、《小石潭记》(柳宗元)。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如《陋室铭》(刘禹锡),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 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序】文体的一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这类文多为颂赞勉励之辞。《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滕王阁序》也是这样一篇序。
【书】古代书信的一种,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得十分完美。如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等等。
【表】“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诸葛亮)
答谢中书书
背景透视: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不少文人隐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解脱。因而他们常常在书信中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就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信里描写了江南山水之美。
陶弘景(456-536)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日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人称“山5宰相”。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陶氏效马方》等。
了解作者:
字词积累:
晓雾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与其奇者
xiǎo
tuí
lín
qí
yù
重点实词:
1、一词多义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例句
意思
欲
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快要
欲望
五色交辉
2、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
辉映
3、古今异义: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例句
古义
今义
晓雾将歇
休息
消散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疏通文意:
四季。
一年四季都有。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消散。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参与。这里有“欣赏” “领悟”意思。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文本探究:
1、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景?描写了哪些景物?
抓住一个“美”字。描写了山峰、水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游鱼等景物。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些景物的特征的?
四个方面:
(1)山水相映之美。山峻峭,水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为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猿暗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游鱼跃水。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瞑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令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 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 “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先进行了总括: , 。然后分别写了 之景和 之景,最后提炼升华,抒发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晨昏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四季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即所任官职有职无权。在这种境况下,作者写了此文,对月夜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背景透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1(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题西林壁》等。
了解作者: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知识链接:
字词积累:
解衣欲睡 为乐者
亦未寝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jiě
lè
qǐn
kōnɡ
xìnɡ
重点实词:
1、一词多义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例句
意思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和,跟
2、古今异义: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例句
古义
今义
念无与为乐者
思念,想念
考虑,想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考虑,想到。
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
(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共同,一起。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
(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
水中仿佛有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
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1、贯串全文的线索是 ,
描写月夜庭院中景色的句子是: 。
月色(或月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文本探究:
2、本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
第二层,写景,写了 ;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
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月下庭中景物
3、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中, “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货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滴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云阿胡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思路清晰,先叙述“赏月缘由",再描写 ,最后“赏月抒怀",用" "道出了自己复杂微妙的心境。
课堂小结: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下月景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