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 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 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09 16:1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唐诗五首
学习目标:
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知识链接:
1、诗歌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
2、诗歌的起源
古时候,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彩的语言形式。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以入乐与否,区分歌与诗,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诗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诗经》是入乐歌唱的,严格地说它是歌,正因为如此,《诗经》被学者称之为我国音乐文学成熟的标志。
3、诗歌的发展
《诗经》→ 《楚辞》→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新诗。
4、唐诗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
5、唐诗形式风格
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6、唐诗的派别
(1)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
特点: 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 之美;形式多五言古诗 、五绝、五律。
代表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边塞诗派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王之涣、李颀。
特点: 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
代表作: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3)浪漫诗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点: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代表作: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4)现实诗派
代表人物:杜甫。
特点: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
代表作:《三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野望
王绩
背景透视:
诗人于隋末举孝廉,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简傲嗜酒,屡被弹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太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泉。这首诗作于唐代初年,诗中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
了解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描写隐居生活和饮酒情趣,淳朴自然,无齐梁藻饰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疏通文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傍晚。薄,接近。
徘徊。
傍晚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只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回家园,
猎人骑马带着猎物驰归来。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
1、《野望》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文本探究: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2、《野望》一诗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惆怅孤寂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首联借 描写抒发感情;中间两联通过不同的角度勾勒出一幅恬淡幽美的乡居秋野图;最后一联借用 ,抒发了的 情怀。
动作、心理
惆怅孤寂
典故
崔颢
黄鹤楼
诗人崔颢为求官来到湖北,登上黄鹤楼,看眼前鹤去楼空,望天际悠悠白云,睹洲上萋萋芳草,不觉慨然于岁月不再、人世茫茫,写下了这首《黄鹤楼》。
背景透视:
崔颢(?-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游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明人辑有《崔颢诗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了解作者:
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飘飘荡荡的样子。
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走了,
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再回返,
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思乡的哀愁。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故乡。
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
芳草碧绿长满鹦鹉洲。
黄昏中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1、《黄鹤楼》一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文本探究:
愁。这首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蒙回无尽的乡思。
课堂小结:
思念故乡
这首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壮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作。前四句写 ,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 。抒发了诗人 的伤感与 的情怀。
登临怀古
所见所思
漂泊异地
使至塞上
王维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并安抚将士、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就作于赴河西途中。
背景透视: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信奉佛教,人称“诗佛”。著有《王右丞集》。代表诗作有《鸟鸣涧》,《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等。
了解作者: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慰问边关守军。
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疏通文意:
乘一辆车去慰问边关守军,
使者来到辽远的边塞地区。
出行的人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边塞,
像振翅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指黄河。
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浩瀚无边的沙漠中一股峰烟直上云天,
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很圆很圆。
到了边塞萧关只遇到负责侦察敌情的骑兵部队,
1、《使至塞上》中领联用"征蓬”归雁”比喻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本探究:
比喻诗人自己。
表达了诗人孤寂、抑郁的感情。
课堂小结:
慷慨悲壮
《使至塞上》一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塞外 的风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 和孤寂、抑郁的心情。
雄浑壮美
李白
渡荆门送别
这首诗是诗人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背景透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人称“诗仙"“酒仙”,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有《李太白集》。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早发白帝城》等。
了解作者: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疏通文意:
往。
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辽远无际的原野。
江水奔流到辽远无际的原野中。
从荆门山外渡江,
远去楚国漫游。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多。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喜爱。
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游。
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
1、《渡荆门送别》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象大胆、奇特,被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
文本探究: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中,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课堂小结:
眷恋
《渡荆门送别》一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最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山水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 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无限 之情。
河山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他在杭州时,作了很多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背景透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
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个。《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了解作者: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疏通文意:
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即贾公亭。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向阳的树。
不知谁家燕河边啄新泥。
孤山寺北贾公亭之西,
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向阳枝头上黄莺争相栖,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杨树阴影下徜徉于白沙堤。
野花开不断光彩耀人眼,
春草初长出刚刚没过马蹄。
最爱湖东景,走也走不够,
1、《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说一说好在哪里。
文本探究:
(1)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
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课堂小结:
赞美
这首诗按照所在、 、所感的思路谋篇,通过选取水平云低、 、花草渐盛等典型的早春景象,描绘了一幅西湖早春 的美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的 之情。
所见
莺燕争春
春意盎然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