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六单元 人性的光辉
22《孟子》三章
第1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运用,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三维目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语录: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精彩课堂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进步意义的。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米粟(
)
亲戚畔之(
)
域民(
)
sù
pàn
yù
2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冑、盾之类。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指粮食。
3.重点实词
亲戚畔之(
)
同“叛”,背叛
4.通假字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名词用作动词,使……定居
5.词类活用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译文:
疏通文意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外城
围
表转折,却。
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译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充足
放弃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译文: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限制
凭,靠
巩固国防
震慑
武力的强大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译文: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极点
通“叛”,背叛
归顺,服从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译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中心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结果是“多助”“天下顺之”;
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步骤四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
最重要的是人和
2.为了引证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例一:环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
例二:城高兵利粮足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而言)。
3.文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运用什么句式?将“得道者”与“失道者”作比较有什么效果?
①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②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课文从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以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积累孟子名言
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拓展延伸: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②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