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物理
第一单元 第5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在南京城内扫荡
南京遭屠城后的南门前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1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新闻评论的写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3.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01
读读写写
初衷 杀戮 呓语
遁形 篡改 铭记
抵赖 彰显 妄图
振聋发聩
惨绝人寰
chū zhōng
shā lù
yì yǔ
dùn xíng
cuàn gǎi
míng jì
dǐ lài
zhāng xiǎn
wàng tú
zhèn lóng fā kuì
cǎn jué rén huán
理解词语:
国殇:
杀戮:
篡改:
右翼:
呓语:
遁形:
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泛指死难的军民。
指大量杀害,大规模地屠杀。
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政党或阶级、集团中在政治思想上倾向保守或反动的一部分。
梦话。
隐藏形体。
铭记:
缅怀:
惨绝人寰:
颠倒黑白:
振聋发聩:
沧海桑田:
深深地记在心里。
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人世上更深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特点:
一、与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二、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
三、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四、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作用:
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等作用。
2
课堂活动
活动一:读课文,明确观点。
中国人民将铭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捍卫世界和平。
第四个国家公祭日隆重举行,悼念死难同胞,珍爱和平。
正反对比,一方面表达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对南京大屠杀的坚定立场,另一方面日本右翼势力还很顽固。
指出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强调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
铭记历史,维护和平
说一说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先通过引用国家公祭的铭文以表明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然后再以极为简略的语言叙述了日本进行南京大屠杀的事实,继而再过渡到我们国家进行的第四个国家公祭仪式。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得中心论点的提出更具说服力。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证明论点的?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段:举例论证。
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文章第一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叙述和议论相结合。先叙述相关新闻事实,然后提出论点,使评论更有针对性,观点更易于为读者接受。
2,“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国家为设立国家公祭日制定了法律法规。铸造这座宝鼎,祭祀死难的军民。
文章开篇引用这句话,引出了国家公祭日的话题和南京大屠杀的史实,点明了本文评论的对象。
3.文中列举了哪些事实?有什么作用?
全世界正义之士纪念死难者、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等,这些事例的罗列凸显了本文内容的真实性,强化了文章主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3
课堂小结
1.思想深刻,说理性强。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既有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又有日本右翼势力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
2.事实清楚,准确性强。作者通过大量事实阐明自己的认识,印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中国人民也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