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物理
八上第三单元 第13课
《唐诗五首》
1
新课导入
有人说:“会背唐诗三百首,不会背诗也会吟。”诗歌在唐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留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世间诸多纷繁复杂的情感,浓缩在小小的诗
行当中,后人无法超越。接下来我们将学习五首唐诗,感受诗歌凝练的语言、
优美的意境、以及隐藏在诗行之后诗人的情怀。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两首诗:
《野望》《黄鹤楼》。
《野望》
《黄鹤楼》
返回目录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01
作家及作品
返回
(1)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隋朝教育家王通(号文中子)之弟,初唐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描写隐居生活和饮酒情趣,淳朴自然,无齐梁藻饰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2)崔颢(hào)(?—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唐代诗人,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考中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游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02
文学常识
返回
2
互动学习
“二三”式
“四三”/“二二三”式
03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gāo
xǐ yǐ
dú
wēi
03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人于隋末举孝廉,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承。简傲嗜酒,屡被弹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太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
03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眺望原野,交待了写作对象。
傍晚。
徘徊。
小牛。
泛指猎获的鸟兽。
傍晚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着落日的余晖。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骑马带着猎物归来。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只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采食野菜。比喻隐居不仕。
2.说一说你对《野望》思想感情的理解,你是从哪句看出来的?
尾联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了。
返回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 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qī
返回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为求官来到湖北,登上黄鹤楼,看眼前鹤去楼空,望天际悠悠白云,睹洲上萋萋芳草,不觉感慨岁月不再,人世茫茫,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返回
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飘飘扬扬的样子。
晴日里的原野。
草木茂盛的样子。
故乡。
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
晴日平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碧绿长满鹦鹉洲。
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
02
问题探究
返回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这些词语流露出作者岁月不再、光阴荏苒、人世苍茫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精神落寞的思想感情。
7.作者是如何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颔联紧承首联,写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前两联均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从“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1.品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在诗中的表达妙处。
这四句写出了举目四望 ,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品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诗中表达的妙处。
春 日天清气朗,晴空万里,汉水北面的碧树历历可见,鹦鹉洲的芳草,茂盛青翠。“历历”写树木清楚分明;“萋萋”描绘芳草茂盛。这两句诗写伫立黄鹤楼纵目远眺所见美景,与前两联写黄鹤楼昔盛今衰、岁月沧桑及尾联写诗人日暮思乡形成鲜明对比,乐景衬哀,以倍增其哀,使诗人主观的愁思更强烈。
03
层次结构: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东皋眺望,心情惆怅
满山秋色,落日余晖
牧人猎马,怡然自得
现实孤独,追忆先隐
叙事,点题
远景与近景
由事及人
议论点题
03
层次结构: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仙人已去,空余此楼
一去不返,白云悠悠
碧树葱茏,芳草萋萋
烟波浩淼,故乡何在
巧用典故
睹物生情
描写景物
情由景生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返回目录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作家。信奉佛教,人称“诗佛”,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1、解读标题。
2、朗读这两首诗,读准字音,读准韵律。
(1)《使至塞上》:
(2)《渡荆门送别》:
“使”出使。“至”,到。题目的意思是“奉命出使,到达塞上”,交待了出使的地点。
题目点明了这是一首送别诗,并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其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sài
sài
péng
yān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jīng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辆车。
慰问边关守军。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指烽烟。
指黄河。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轻车简从
借蝓
壮美的塞外风光
战事频繁
2.颈联被赞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情境,也在于诗中所写景象,是长期生活在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地就能捕捉到的。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活动三:赏析《渡荆门送别》
往。
辽远无际的原野。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众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喜爱。
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楚地漫游。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
江水奔流到辽远无际的原野之中。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游。
2.选择你喜欢的诗句赏析其妙处。
颔联:移步换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地展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一个“入”字,写出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
颈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水中的月影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想象大胆、奇特。
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03
层次结构: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叙事
抒情
绘景
叙事
出使边塞
心情抑郁
塞外风光
战事紧张
03
层次结构:
目的
所
见
情感
游楚国
远景:平野 江流
近景:明月 云霞
故乡水送行舟
雄浑壮阔
眷恋故乡
《钱塘湖春行》
返回目录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等,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Yīng
dī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向阳的树。
即西湖。
春天出游。
野花开不断光彩耀人眼。
走也走不够。
2.这首诗写的是西湖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意象中看出来的?
3. 颔联颈联是写春景的千古名句,试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前两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一只只黄莺争着落在向阳的枝头上,一群群燕子飞来飞去衔泥筑巢,一幅多么美丽而富有生机的画面啊!“争”和“啄”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相栖息,新燕辛勤啄泥的生动景象,在动态中把春的活力生动地表现出来。
后两句写初春的花草,充分展现了春天特色。“乱花”指各种不知名的野花。“迷人眼”指野花色彩斑斓,形态各异,让人目不暇接。“渐欲”有渐开渐盛之意。“没马蹄”的“浅草”既突出了春草的特征,又使人联想到马踏春草的景象。
律诗二、三两联习惯是对仗的。
全首通押一韵,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4
返回目录
1.给加点字注音:
东皋( ) 驱犊( ) 薄暮( ) 采薇( ) 萋萋( )
塞上( ) 汉塞( ) 征蓬( ) 燕然( ) 荆门( )
早莺( ) 沙堤( ) 徙倚( )( )
gāo
dú
bó
wēi
qī
sài
sài
péng
yān
jīng
Yīng
dī
xǐ yǐ
/
2.用“/”线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
/
/
/
/
/
/
3.名句填空:
1 ,长歌怀采薇。
2晴川历历汉阳树, 。
3 ,长河落日圆。
4 ,浅草才能没马蹄。
5几处早莺争暖树, 。
相顾无相识
芳草萋萋鹦鹉洲
大漠孤烟直
乱花渐欲迷人眼
谁家新燕啄春泥
6《渡荆门送别》里写自己游览行踪和目的地的两句是: , 。
7《渡荆门送别》中借江水多情写自己深深思念故乡的两句是: , 。
8《使至塞上》中表达自己对边关将士的崇敬和赞叹之情的两句诗是: , 。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