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短文二篇习题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短文二篇习题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1 20:5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第11课 短文二篇
第三单元
第11课 短文二篇
知识导航
……………
1
2
新题专列
……………
3
课外赏读
……………
知识导航
【重点词语解释】
①晓雾将歇 (歇: 消散。)         
②夕日欲颓 (颓: 坠落。)
③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⑤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于是。)
.
.
.
.
.
⑥沉鳞竞跃(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⑦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是。)
⑧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闲人:无事可做的人,这里指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相当于
“罢了”。)
. .
.
. .
. .
.
知识导航
【结构梳理】
知识导航
知识导航
【主题与艺术】
1.《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全文以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着感情的语言,创造了优美的意境。以精心布排的总领、具叙、总括的结构体现出缜密的特点。语言凝练丰富。
知识导航
2.《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全文文辞简洁,内蕴丰远。情景交融,景中含情。描绘景物抓住其特点。
知识导航
【课内精读】
答谢中书书
一、字词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     )竞(   )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交相辉映。
四季。
消散。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争相。
自从。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
的意思。
.
. .
.
.
.
. .
.
.
.
知识导航
2.文言词语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康乐以来 / 自三峡七百里中          B.晓雾将歇 / 因往晓之
C.夕日欲颓 / 实是欲界之仙都
D.山川之美 / 水陆草木之花
.
.
.
.
.
.
.
.
D
知识导航
3.重点句子翻译题。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知识导航
二、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1)《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
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      。
(2)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
       ,           。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知识导航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知识导航
2.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 . .
C
知识导航
(2)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文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
C.“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在文中起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D.“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傍晚时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 . .
D
知识导航
记承天寺夜游
一、字词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遂(    )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
想要。
高兴的样子。
于是,就。
到。
一起,共同。
考虑,
想到。
.
. .
.
.
.
. .
知识导航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大概是。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
. .
. .
.
.
知识导航
2.文言词语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遂成枯落          B.解衣欲睡 / 夕日欲颓
B.月色入户 / 木兰当户织
D.念无与为乐者 / 乐亦在其中
.
.
.
.
.
.
.
.
C
知识导航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但当涉猎
B.相与步于中庭 / 于我如浮云
C.盖竹柏影也 / 盖以诱敌
D.欣然起行 / 其人舍然大喜
.
.
.
.
.
.
.
.
. . .
B
知识导航
3.重点句子翻译题。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知识导航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知识导航
二、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1)本文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人、情、景合一的意
境。先写因 “      ”勾起作者夜游的兴致,再以写实笔法描绘了“         ”的澄澈的月光,最后用“           ”抒发了对世人汲汲于名利而无人赏月的惋惜。(用原文语句填空)
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知识导航
(2)文中“       ?        ?”两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心胸开阔,淡泊名利的感情,也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大自然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用原文语句填空)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知识导航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知识导航
(4)文章最后的议论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知识导航
2.综合分析选择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 . .
D
知识导航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3题。
书上元夜游
苏 轼
已卯上元,予在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
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
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苏轼的小儿子)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课外赏读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儋州予欣然从之 / 实是欲界之仙都      B.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 欣然起行
C.更欲远去 / 相委而去
D.归舍已三鼓矣 / 太丘舍去
.
.
.
.
.
.
.
.
C
课外赏读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入 僧 舍 历 小 巷 民 夷 杂 揉 屠 沽 纷 然。
3.文章多次写到“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出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并由此悟出一种因缘自适、随遇而安、达观的生活态度。
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 
课外赏读
从表达方式看,《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 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请用文中一个字来作答)。
  仙
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 

新题专列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