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物理
第二单元 第6课
1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课文提取有用信息,理清行文思路,概括事件。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3.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鲁迅: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选入初中课本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雪》 等。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挟 樱花 绯红
宛如 掌故 落第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呜呼 凄然
教诲 油光可鉴
杳无消息 抑扬顿挫
正人君子 深恶痛疾
xié
yīng huā
fēi hóng
wǎn rú
zhǎng gù
luò dì
jī xíng
bú xùn
nì míng
jié zé
wū hū
qī rán
jiào huì
yóu guāng kě jiàn
yǎo wú xiāo xī
yì yáng dùn cuò
zhèng rén jūn zǐ
shēn wù tòng jí
绯红 诽谤 徘徊
畸形 绮丽 崎岖
油光可鉴 签名
诘问 拮据
梗概 哽咽 如鲠在喉
教诲 阴晦 后悔
fēi hóng
fěi bàng
pái huái
jī xíng
qǐ lì
qí qū
yóu guāng kě jiàn
qiān
jié wèn
jié jū
gěng gài
gěng yè
rú gěng zài hóu
jiào huì
yīn huì
hòu huǐ
绯红:
油光可鉴:
标致:
掌故:
落第:
不逊:
匿名:
杳无消息:
抑扬顿挫:
鲜红。
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傲慢无礼。逊,谦虚。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2
课堂活动
1.请标好段序。初次阅读课文时,把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圈点上;有疑问的句子画个问号;精彩的句子、感人的语段用你喜欢的方式作好标记。要圈点、勾画、批注,可以在空白处写下你理解或感悟。
2.简要概括文章内容。(提示:人物+事件)
3.寻找文中标志性语言,给文章分层。
作者回忆了在仙台留学时期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之情。
标志语: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第一部分(第1—3段):
第二部分(第4—35段):
第三部分(第36—38段):
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1、本文是一篇回忆散文,文章具体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点击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只不过
反语
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樱花比作“绯红的轻云”,写出樱花的美丽,突出环境的美好。把“清国留学生”盘着大辫子的头顶比作“富士山”,写出他们打扮的怪异。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两者之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强调,作者这是在用反语来突出这种逻辑的荒谬。“也无怪他们疑惑”,正话反说,表达了作者遭受屈辱后强烈的愤懑与辛酸。
内心受到极大震动。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学医救国
弃医从文
到日本学医
东京失望前往仙台
仙台途中忧国之思
匿名信刺激思想转变
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
见照相增加勇气
3
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赞扬与怀念之情。同时,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下节课我们将具体分析藤野先生其人其事,学习作者精彩的写作手法。
鲁迅
1.给文章标题加个定语并说说你的理由。
那么在鲁迅先生眼里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目睹印象——
耳闻亲见——
治学严谨
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藤野严九郎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正直热忱、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科学
真诚关怀、正直无私、热情
认真求实的精神
严谨的治学态度
没有民族偏见
治学严谨
正直热诚
3、拓展探究: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
“花下”:表意更准确,且为“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一份轻薄、浮华的意味。加上“成群结队”,更表明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而是他们的普遍行为,更加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
原文联系上下文,容易使人理解为中国留学生会馆的几间洋房里同时都在跳舞,与事实不符;加上“有一间”就明确了。增加一个“咚”,更能表现“清国留学生”那种狂跳乱舞的情景。
增加的语句更加突出了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影响。
3
课堂小结
线索分明,记叙有序。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暗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因此文章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上值得学习借鉴的。
2.选材典型,特征鲜明。文中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分别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外貌描写上用白描手法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3.语言质朴,感情浓郁。无论抒情或叙事,语言都十分质朴。如怀念藤野先生,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情感激敬仰之情。
同学们,欣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品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尤为如此。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品格高尚、治学严谨的好老师,也体味了作者对恩师的浓浓思念之情,我们更触摸到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所有这些如同雨露阳光,滋养着我们每一位读者的心田。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