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列夫·托尔斯泰》课件 (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列夫·托尔斯泰》课件 (2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2 09:1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物理
第一单元 第8课
列夫·托尔斯泰
1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学习运用夸张和比喻描写形貌的手法,体会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重点)
3.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难点)
01
读读写写
liǎn jiá
yǒu hēi
cū cāo
qí qū
pínɡ yōnɡ
zhì liú
yú dùn
qì yǔ
ménɡ mèi
jiānɡ shéng
xuān ánɡ
脸颊 黝黑 粗糙 崎岖
平庸 滞留 愚钝 器宇
蒙昧 缰绳 轩昂
酒肆 胆怯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入木三分
藏污纳垢 诚惶诚恐
jiǔ sì
dǎn qiè
hè lì jī qún
zhènɡ jīn wēi zuò
rù mù sān fēn
cánɡ wū nà ɡòu
chénɡ huánɡ chénɡ kǒnɡ
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禁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轩昂:
低眉:
比喻包容坏人坏事。也说藏垢纳污。文中指皮肤不洁净,
有泥垢。
束缚,限制。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低着头,形容谦卑恭顺。
诚惶诚恐:
犀利:
锃亮:
粲然:
黯然失色:

盎然:
恰如其分:
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形容闪亮耀眼。
露齿而笑的样子。
指事物失去了原有的色泽与光彩。也指心情沮丧,显出无精打采的样子。
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
俄国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曾在自己领地上做改革农奴制的尝试。晚年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后来他秘密离家出走,中途患病,病逝于一个小火车站。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他的作品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有小说《看不见的收藏》《象棋的故事》,回忆录《昨天的世界》,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本文节选自《托尔斯泰》。1928年夏天,苏联举办盛大的“列夫·托尔斯泰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同年9月,茨威格随同奥地利作家代表团访问苏联,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托尔斯泰》。
2
课堂活动
活动一:初读感知
1.准备好一支铅笔,一边读课文,一边作好批注。
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批注可以从作品的内容、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或展开联想、想象,补充原文内容,或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批注的位置:可以是“眉批”(批在书头上),也可以是“旁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还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依据文章所写两方面内容,试给文章分层。
第一部分: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托尔斯泰外貌总的特点是什么?文中是如何描写的?试结合具体语句赏析。
第一段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脸膛比作树皮,将眉毛比作树根,鬈发像泡沫……从长髯、眉毛、鬈发三方面描绘了托尔斯泰须发茂密的面部特征,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遐想。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的脸孔比作“粗制滥造”的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长相的粗劣。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乱蓬蓬的头发,怎么也遮不住两只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的额头比作“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把他的皮肤比作“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他额头纹路杂乱、皮肤粗糙的特点,突出了其相貌的粗鄙。
“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这句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表情,并将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面部表情进行对比,突出托尔斯泰面容的丑陋。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面部表情的变化比作“悲凉之地解冻”。
形象地表现了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的巨大变化晚年的托尔斯泰坚决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政府和教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因此作者说“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2.小结前5段内容:
1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特点;
2他的面部轮廓、结构;
3他的面容、表情;
4他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5他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3.除了相貌的丑陋,后半部分内容着力刻画了他的眼睛。试结合具体描写赏析这是怎样一双眼睛。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铿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6目光犀利
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和富有洞察力,激发读者丰富联想和想象。
“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7眼睛里蕴藏丰富感情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对托尔斯泰的眼神进行特写,突出表现了托尔斯泰的眼神能反映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一特点。
“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8眼睛的威力
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眼睛比作珠宝,把其他部件比作甲壳,突出目光的犀利。
9赞美犀利的眼光,提示他人生的“不幸”
1.体会文章花大量篇幅描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用意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这正是欲扬先抑的写法,前后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尤其是眼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文章为何花大量篇幅写他的眼睛?如何理解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句话?
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只有通过眼睛育人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含蓄地提示了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准确而深刻的洞察力。
高尔基这句夸张的话,含蓄隽永,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敏锐性和丰富性,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3.文中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最后却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试结合他的生平分析。
不矛盾。“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是幸福的。但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因此,这又是痛苦的。
3
课堂小结


3
课堂小结
1. 对比衬托,欲扬先抑:
作者用近一半的篇幅来描写自己心目中的伟人平庸甚至丑陋的一面,意在反衬托尔斯泰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的犀利和敏锐。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为更好地表现托尔斯泰犀利、敏锐的眼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托尔斯泰的眼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比喻、夸张,特征突出:
本文刻画人物并非俱到,而是重点突出,这主要得益于大量使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进而达到形象鲜明,特征突出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