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藤野先生》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藤野先生》课件(3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2 09:0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藤野先生
鲁迅
回忆性散文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注音:
绯红(fēi) 油光可鉴(jiàn) 不逊(xùn)
芦荟(lú huì) 解剖(pōu) 烂熳(màn)
芋梗汤(yù gěng) 抑扬顿挫(yì cuò)
匿名(nì) 诘责(jié) 瞥(piē)见
深恶痛疾(wù) 教诲(huì)
杳无音讯(yǎo) 畸形(jī) 驿站(yì)
1.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找出相应的语句。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2.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中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3.在此基础上考虑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 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理清文章思路
事件:
离开东京之缘由
仙台求学受优待
初识藤野先生
添改讲义
先生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离别先生
别后对先生的感激、敬仰和怀念
1、文章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和地点转换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
一(1、2)东京见闻:失望、厌恶,往仙台学医、遇见藤野先生的缘由。
二(3-36)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与离别。
三(37、38)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敬仰和怀念。
阅读课文1-2段“在东京”:
2.“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都做了哪些事?
4.“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5.“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成群结队”和“实在”删去好不好?为什么?“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能换成“熟知时事”吗?
1.作者对东京是什么感情?请找出依据。
.3.“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
  ——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是“维新派”。一旦维新失败,还可把辫子放下来,表示是“保皇派”。
  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画出了灵魂
“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夸张和反语等修辞手法,讽刺的口吻,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赏樱花、学跳舞进行了漫画式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不学无术的本质,也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鲁迅为什么厌恶“清国留学生”?
——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白天赏樱花,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不学无术,思想腐朽,忠君保皇,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远大的抱负与恶劣的环境形成尖锐的矛盾,促使作者要“到别处去看看”,自然引出下文。
不离题。有两个作用:
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暗线,也是主题的一个方面)。
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
阅读4、5段 去 仙 台
1、为什么只记住了“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
2、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一段话?
虽然得到一些优待和关照,但面对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作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一种辛酸,一种弱国国民难于承受的内心的辛酸,这里反映出他极强的民族自尊心。
职员们对我的优待也是对藤野先生的正面陪衬。
2、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一段话?
赏读6-36段:与藤野相识、相处与离别:
1.初识藤野,作者是怎么描写藤野先生的?
2.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3.“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与藤野先生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穿着模糊,冬天是一件就外套,有时会忘带领结
动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语言——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介绍自己道:“我便是…”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就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
求实问理
正直热诚
没有民族偏见
治学严谨
文章通过以上四件事的描写,全面地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小 结
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攻击鲁迅成绩没有落第,是因为从藤野先生处知道了题目。
“爱国青年”写给鲁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弱国”与“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国人”前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强调,揭示这种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慨和抨击。后面“也无怪他们疑惑”,貌似“表示理解”,实则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凌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心情。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呜呼,无法可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精神的麻木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而本句中却用来描写麻木的中国人。
“呜呼,无法可想!”反映了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我的意见”指     。
“变化”指      。
“变化”的原因是:
弃医从文
  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更重要的是改变国民的精神,而改变精神首先是靠文艺。
学医救国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由此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
可是“看电影事件”让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由此可以看出,选择学医,又弃医从文,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匿名信事件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看电影事件侧重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看电影事件——中国国民的不觉悟,作者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学医为爱国;
弃医从文同样为爱国。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热情赞颂和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语句是:
赏读37、38段: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议论抒情
(1)藤野先生帮作者添改讲义,可见他教学认真,并且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
(2)他纠正作者的解剖图,还向作者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可见他治学严谨求实;
(3)他还关心作者思想意识的进步,对作者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
藤野先生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值学者。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点睛之笔
怀念先生的行动有哪些?
悬挂先生照片
装订收藏讲义
多写文章
思 考
“良心发现”指
“增加勇气”指
“正人君子”指
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精神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回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往事,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主题思想
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以下几件事,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呢?
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
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
C.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
D.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我在仙台的受到优待
—— 所作所为使我失望,促使我离开,为后文与藤野先生的相见埋下伏笔。
——为后文藤野先生更加感人的教诲与关怀作正面陪衬。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由藤野先生订正讲义而来。
用部分日本青年的狭隘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没有民族偏见。
——是我与藤野先生分别的原因。
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叙事线索: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选材:
暗线 感情线索
爱国
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
只记住了“日暮里”和“水户”
到仙台受到优待,却理解为“物以稀为贵”(民族自尊心)
对藤野的敬仰主要因为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
匿名信事件的愤慨
看电影事件的激愤
把怀念深情化为写文章的爱国实际行动
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大概”表示猜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 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为”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 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句子的幽默感。
课后练习题四:
1、加上“花下”,表意更准确,且使“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一份轻薄、浮华的意味。加上“成群结队”,更表明不是偶然、个别行为,而是他们的普遍行为,更加表现出作者的“清国留学生”的讽刺。
2、在“地板”前加上“有一间”,表达更准确。改为“咚咚咚”,更形象地烘托出当时那种喧闹、浮华气氛。“精通”比“熟识”程度更深,凸显“清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腐朽堕落。
3、增加“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坚定地表现出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于是点上一支烟”,增添了形象感,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的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