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3 16:1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上
导语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
此文写于他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简介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
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
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
丰二年(1079年),因
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
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
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
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写作背景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胸怀豁达
积极乐观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欣赏课文
有味的朗读:
1、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2、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3、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4、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诵读课文
重点字词
1、念无以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积水空明
4、盖竹柏影也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大概是
只是
语气词,罢了
文章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句话(写景句)
两个字(闲人)
三种表达方式
四种情感
内容理解
本文中最传神的写景语句是哪句?
画出来,理解赏析。
小组讨论
寻找一轮明月
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明亮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成果展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
之笔,你是如何理解“闲人”二字所饱含的
情感?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表现了面对不幸的旷达乐观。
体悟情感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小结
忍得住孤独
挺得住痛苦
挡得住诱惑
受得起打击
担得起责任
耐得住寂寞
顶得住压力
经得起折腾
丢得起面子
提得起精神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诗句拓展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关于“月亮”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2020/10/12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教师寄语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潇洒。也启示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我们应该……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2.抄写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