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课件4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课件4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2 20:0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评分标准:
一点评分法,即发展等级中的一点特突出,这个等级即可给满分或高分。只要能找到有发展等级的,就给这一块得分。
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
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深刻,是提升思想,是一种洞察的力量。比别人看得深,识得透,想得远。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表达交流
5.1《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缘事析理,是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的一种方法.。也就是不能局限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景物,而要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揭示或印证某一规律,给人以启示。
1、学习重点
思维训练,掌握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等分析事例的方法。
2、学习难点
培养挖掘深刻事理的思维方法。
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
请大家就此事发表一下自己看法。
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1.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窥一斑而见全豹。
有的是从一件典型的小事(或小物、小人物、小细节)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或旨意)。例如从一个人的变化,一个家庭的变化,认识到社会变化。
故宫里的“星巴克”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你如何看待此事?
这件小事表明,外国文化的“软力量”在我国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渗透与扩张。
⑴以小事见大。有时要把典型的小事放到社会的大背景上去思考。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写园中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正是这些小动物向人们展示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的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这使“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他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其他任何生命都无法替代的。最终,“我”从这些小生灵身上找到了答案:
(2)以小物见大。作者能由一个小小的物,写到人和人生,写到对生命的感悟,可谓物小而旨大。
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的想到死,而应豁达的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进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这里的“小人物”是指在社会上不出名、没影响的人,当然也可指小孩子。通过揭示其闪光的性格层面,彰显其伟大的人格,折射出底层人民的光芒,喻人以大道理,动人以大感情,从而起到激励感化读者的大作用。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塑造了老画家贝尔曼的小人物形象。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的咆哮了一阵子”,这凸显出他的善良。为挽回琼珊的生命,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冒雨踉踉跄跄的爬到二十来英尺高的墙上,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画出最后一片常春藤的叶子,他却因此得了肺炎去世。这体现了:
(3)以小人物见大。作者借小人物歌颂了“穷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的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
他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
丁海珍在《一笑》这篇文章中于一瞬间敏锐地捕捉住了“灿烂的微笑”这个细节,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干,富有诗意的对其进行了描写。并通过这一小小的细节揭示出了一个大的主题:
(4)以小细节见大。细节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的具体描绘,或是对情节发展中某一细微过程的形象展示。
至真、至善、至美的微笑能消除人的疲劳和失意,能给人以力量和希冀。
此外还有的是看到事物的苗头,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和结果,从而看到它的意义。教材里提到的,商朝的箕子由商纣王吃饭的变化,看到了纣王思想的变化,想到国家前途,预见了商朝的灭亡。
有的是从看似不相干的小事,悟出了带有普遍性的道理。《游褒禅山记》就是由登山这件小事,悟出了治学、做事的大道理。
2.比较鉴别
把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辨别分析,指出两种事物的差别,抓住事物的特点,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
比较有横比和纵比两种情况。横比就是将同类的不同事物进行对比,从而认识它们的特点。例如将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同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对比,看看高低如何,各有什么特点。纵比则是将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进行对比,从而认识它的发展趋势。例如近三年和三年前相比,中国大陆学生的语文水平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这些对比都有助于深入探讨教育教学规律。
二说星巴克之比较鉴别—横比
近年来,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的事例比比皆是:
面对软力量的强大攻势,许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
那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国外品牌服饰店;那一层层张贴在学府校园里的英语补习海报;那一部部占据着电视屏幕的日剧韩剧。还有那五花八门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欧风美雨,铺天盖地,日剧韩剧,遮天蔽日。
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苦读英语却忽视自己的母语;他们熟知比尔?盖茨、乔丹却冷落了老舍、巴金;他们迷恋日本漫画却不读《诗经》、《离骚》……
二说星巴克之比较鉴别—纵比
以前制度不同,中西方不交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有了文化交流和融合。我国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看到这样的例子。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文化的交流势不可挡。
也许有一天文化大融合,汉民族的文化会被其他强势文化同化甚至消失。历史上就有过类似的现象,比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到现在已经逐渐萎缩消失,被汉文化所同化。
汉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其他许多国家青睐,其影响遍及全球,如近年来流行的汉语热、儒学热等。汉文化不会被其他文化同化,相反会吸取其他文化所长,继续发扬光大。
3.探究因果
是从逻辑的因果关系上对事例进行分析的一种思维方法,通过揭示原因与结果的必然联系,让认识更加深刻。
事物的发展结果都会以某种现象表现出来。如果面对这种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探究它产生的原因,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了一步。只有探究到事物的成因,才能更好的提出解决办法。
三说星巴克之探究果因
结果:外国产品对国产品牌是一个冲击,很多人宁愿花高几倍的价格去购买洋品牌,对民族品牌的发展很不利,甚至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原因: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之间交往的密切,很多外国品牌大量进入我国,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等,它们让我们感觉舒适有品位,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解决:韩国人就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只购买本国产品来支持民族品牌,应当学习这种精神。
4.由表及里
表:表面;里:本质。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
四说星巴克之由表及里
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
不知不觉间丧失自我
汉民族文化被同化甚至消失
吸取其他文化所长,继续发扬光大
对国产品牌的冲击
例文: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开设了六年。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鹤立在长袍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应该是格外刺眼。它仿佛向前来故宫的游客诉说着什么……(在描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
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国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象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故宫生存六年,说明它迎合了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消费心理。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将“星巴克”开到故宫,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象征着外国文化的“软力量”在我国——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渗透与扩张。(析例,以小见大)
近年来,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的事例比比皆是:那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国外品牌服饰店;那一层层张贴在学府校园里的英语补习海报;那一部部占据着电视屏幕的日剧韩剧。还有那五花八门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欧风美雨,铺天盖地,日剧韩剧,遮天蔽日。(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题“说开去”)
面对软力量的强大攻势,许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苦读英语却忽视自己的母语;他们熟知比尔?盖茨、乔丹却冷落了老舍、巴金;他们迷恋日本漫画却不读《诗经》、《离骚》……(再引例,展开对比,体现观点)
外国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原本有限的心灵空间。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说,武汉东湖的水面就曾被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一种生长极迅速的猪饲料侵占,导致其他物种的萎缩甚至销声匿迹。文化也是如此。当人们只满足于声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灵就会被金钱物欲所填满。今天,有几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与古典对话和传统交流?传统文化正渐渐被我们抛弃。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仪式竟然要跑到韩国去学习程序不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假如有一天,我们斩断曾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脐带,斩断将我们紧紧联系的民族文化纽带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我们灵魂的根又在哪里呢?杨叔子博导说得好:“科学落后,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
(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最高意义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歌德曾经说过:“文化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补说一层,论证严密)
诚然,外国文化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但我们要牢记,在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时,一定要将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色。(得出结论)
小结:
①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②比较鉴别,横比和纵比;
③探究因果,揭示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
④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运用实践认识、内因外因、量变质变、发展变化、局部整体等基本的哲学原理去看世界、辨事理.除此之外,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来源,观察时尤其要注意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一草一木,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观察,并用心去感受、思考、发现,从中找到共鸣,找到怦然心动,找到富有深刻含义的东西。
如果你的文章正好击在社会绷得最紧的弦上,哪怕你说的很平常,也能得到很大的反响。
——克鲁普斯卡娅
平时要关注社会,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传媒更多的了解现实生活,以开阔视野,提高思想认识,学习评论事物的方法。
(1)以小见大
【1】请根据下面两段话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个人都节约一根火柴的价值给我,那我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数万元的财物,岂不快哉?
也有人想,如果我能够给全国每个人作出一根火柴的贡献,那我的一生就很有价值了,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专项演练
导练:作文题目的材料把一些生活现象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要对这些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找出它们内在的联系点,发掘其本质的东西,这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材料提供两种对立的现象,同样是面对“全国每个人一根火柴”,一个想“得到”,一个想“贡献”。这种对立是由于价值观不同(联系点)造成的,而不同的价值观则源于不同的人生观。因此从人生观的高度来分析问题,就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能把道理说得深刻透彻。
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的《买橘子的两种方法》就是以小事见大的典范之作。这篇文章取材于生活小事—买橘子,“我”买的橘子都带梗带叶,而公公买的都是光秃秃的。因为“我”看重的是橘子的观赏价值,而公公看重的是橘子的食用价值。我没有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公公,在说明自己的理由后又入情入理的分析了公共的原因。因为公公那一代人是从贫穷边缘挣扎过来的,对他来说,如果可以避开枝叶就可以为家人多争取一枚橘子,实在是开心至极的事情。他体现的是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因此我悄悄地把自己买的橘子拎进了自己的卧房。我的举动则是由于我善于换位思考。“我对他也对”,真理往往不止一个。这就发出一个“大”的意旨:为人应善解人意,换位思考,应该有宽广豁达的胸襟气度,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一个作文题,以“阅读的体验”为话题,自行选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考场上,一位学生拟题“永恒的阅读”,议论她对《敦煌游记》的阅读感受:
“我不再是用眼阅读了,心中有难以言表的悲怆。
“今天,有识之士指出,敦煌文物大批外流,的确是让国人心痛的事。但是,痛心之余仅去指责王道士是没有意义的。从藏经洞的发现到文物的流失殆尽,整个事件显示的是社会的愚昧。而这种愚昧来自贫困和教育的严重不足,如果它不能经由民生富裕和教育普及加以改善,则类似的情形必然会不断重演。与其指责王道士之流,倒不如自省我们现在的社会,自省我们现在的教育。”
追求立意深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以小见大,学会探讨“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题,以向深处挖掘。上文由文物流失思及教育落后,这样的立意,反映了作者对事物本质性的讨论,因而文章的思想是深刻的。
中国近几年的综合阅读率分别为:2008年69.7%,2009年72.0%,2010年77.1%,2011年77.6﹪

从综合阅读率的变化,你领悟到些什么?
这是一个纵比,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综合阅读率不断上升,从而深刻认识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学习文化知识的需求和对自身的修养需求越来越高这一发展趋势。
纵比——将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对比,从而认识它的发展趋势。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比较这三个受捐助家庭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心理特点?
甲——高兴地接受——感恩
乙——犹豫着接受——担忧
丙——拒绝(施舍)——自尊
横比
⑵横比——将同类的不同事物进行对比,从而认识它们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3.由表及里
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嘲笑对面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会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直到有一天,有个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的衣服洗不干净。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她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自己家里的窗户脏了。
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总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而错怪别人也比检讨自己更简单。因为,生活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愤世嫉俗的人。我们不妨提醒他们:“擦亮你的窗子。”而我们每个人也应常常自问一句:“自己的窗子擦亮了吗?”
请以“擦亮你的窗子”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点拨:这是一个比喻型题目。这里的窗子并非只是实指的窗子,而是有更深层面的意义,是非物质化的认识、修养类的窗子。隔着物质的窗子看世界有时会不很分明,不很清楚;隔着心灵上的窗子更会让心迷失方向。擦亮你的窗子,你会发现更为精彩的东西在闪闪发光。没有了过分的张扬,没有了过分的自信,我们可以微笔着看着周围的一切。不再轻易认识一样东西,包括自己。很多东西都会发现原来很多东西都是你没看过的。这个题目可以写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或缺点,可对于自己的问题或错误往往看不到,因此别让灰尘挡住了自己的视线,擦亮窗子可以使我们看清这个世界;因此多找到自身的不足,检讨一下自己,而不要一味地怪罪别人。文章需要从这个层面展开,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4)探究因果
根据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议论文,字数800字以上。
一天,忽然想起20年前我上小学时,老师给我们做的一个试验。我何不再给我的学生做同样的试验,看结果如何?于是,我把一个长颈小口瓶子放在桌子上,把三个系着细绳的铅坠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子头,先后把铅坠放进瓶中。我对三个学生说:“这个瓶子,我们把它看作一口井,不过现在没有水。你们那铅坠代表你们自己,你们现在正在这枯井中玩,井口很小,一次只能爬上一个人。”
随后,我提起水壶,向“井”中灌水,边灌边喊“危险!快上来”,三个学生一争着往外拉铅坠,结果都聚集在瓶口,瓶子被提起又被拉倒,水也流出来。看着这,我的心隐隐作痛,不禁想起20年前的那次试验:
当时,我、班长和一个名叫李娜的女孩三个人做这个试验。当老师“快上来”的话音一落,班长以命令的口吻说:“曲文,你第一,李娜,你第二,我最后上!”我们三人迅速先后安稳地把铅坠拉上来。
相隔20年,同样的试验为什么会一成一败?
我忽然觉得,为人之师担子极重,犹如泰山压肩!
导练:写作议论文要善于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面对问题或从不同的角度或逐层深入地思考“为什么”,就可以深挖产生问题的根源。同一种试验,20年前的三个孩子成功了,20年后的三个孩子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前者是因为孩子们临危不乱,顾全大局,想的是“我们怎样脱险”,尤其是班长,处事果断,先人后己,发挥了重大作用。后者则临难惊慌,无全局观念,有自私之心,首先想到的只是“我怎样脱险”。接着再进一步思考造成这些原因的原因,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横向探讨,还可以通过前后对比纵向思索,从而比较全面地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美国阿拉斯加温利钦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区内的鹿群,人们射杀了狼。十几年后,鹿群从4000只发展到40000只,但它们体态笨拙,没有了昔日的灵秀,并且因为体质衰弱,开始大批死亡。人们只好把狼再请回来,鹿又开始四散奔逃,但却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请说一说鹿大批死亡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狼被射杀(表面原因),人为的“保护”,缺乏竞争(深层原因)。鹿大批死亡(果)的教训告诉我们(观点):竞争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条件、有压力才有动力、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文章不但要让读者知其然,还要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认识事物的根源,才是深刻透彻。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就要刨根问底,深究一步。
2016年新课标1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业:

品读佳作,体悟出彩理由
真题回放
 (2016·全国乙)题目见专题训练二“品读佳作”部分。
满分佳作
看似不公平的公平
河南一考生
一个考100分受鼓励,考98分受惩戒;另一个考55分受惩戒,考61分受鼓励:两个学生的遭遇是完全不同的。尽管单从第二次的表象看,98分受惩戒,61分受鼓励似乎是不公平的,其实是公平的。为什么呢?因为二人的起始水平不同。
从材料中引出论点:不公平的背后其实是公平的。 
第一位学生第一次考了满分,妈妈很高兴地给了他一个香吻,第二次考了98分,妈妈很生气地给了他一个巴掌。因为该学生与第一次相比退步了,当然需要批评。而反观之,第二位学生进步了,当然需要奖励。说理层次一:结合漫画内容说明公平的理由。
也许有人会认为98分挨巴掌,61分得香吻是不公平的,这就是他没有看到两人起始水平的结果。奖惩机制是公平的。
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主张面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措施:面对子路这样的莽撞学生,就需要劝他三思而后行;而面对冉有那样遇事不果断的学生,自然就要劝他当机立断,不复拖延了。这道理和漫画的道理是一致的。成绩好的学生退步就需要鞭策敲打,而成绩差的学生进步则需要鼓励奖赏。即使横向来看,第二次成绩的差异及其后果看上去并不公平,但相较二人自身发展而言,却是最合理不过的公平。说理层次二:联系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和做法论述公平的理由。 
全球气候变暖应对协定在巴黎顺利签约,标志着各国责任机制再次取得进展。而在这之前,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到底谁应该负更大责任的问题曾引起广泛讨论,发达国家提出了均摊责任的主张。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家都在生产,都在排放废弃物。这个道理听上去不错,但实际上,发达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才是合理的。因为早在几十年前,发达国家早已凭借率先崛起而浪费了大量资源,排放了大量污染物。因此,发达国家冠冕堂皇的所谓道理,其实是无视起点不同而作出的不公正判断。
说理层次三:援引全球气候大会责任分担的事例阐述无视起点的公平是不公平的。这是全文说理深入的亮点。作者这一联系,使说理一下子从材料中跳出来,把论点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了。
公平正义是人类历史的追求,也是当今“中国梦”的重要目标。只是,我们在谈论公平时不要为表面的“不公平”所蒙蔽,而要看清本质,关注起点。这样,我们才不会有失公允。我想,这也是漫画要传达给我们的寓意。
总结提升:关注公平,更要关注起点;不忘关联漫画材料,结构圆合。
亮点点评
 作者看问题的眼光独特而深刻,能从表面上的不公平看到背后的公平问题,尤其看到了“起点公平”问题,这样来立意很不一般。更有值得称道的说理妙笔,就是能由此及彼地谈孔子“因材施教”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谁应该承担环境治理的更多责任”问题,摆脱了就事论事的说理模式,扩大了说理的时空,这种“远征”的思维方式和说理方式值得学习。

指点技巧,找到提升门径
考生开篇提出论点后便展开论证,可是,这展开的论证往往“平面”“单一”。只在同一个论述角度(方面)内打转转,最后匆匆结尾了事。走出本论部分说理平面化、简单化的困局就是能在此基础上运用一些说理方式或独特思维,把说理继续下去,深入下去,这样就可以掀起议论说理的第二个层次来。那么,这些说理方式或独特的思维是什么呢?
1.联今
就是在进行一轮说理后再联系现实话题,列举与解剖现实问题。这种写法不仅保证了说理的深入,而且会让考生在针砭时弊中“激扬文字”,便于写出充满激情与富有文采的段落来。当然,联系现实不一定都是列举时弊,也可以列举“正能量”。“联今”千万不要在开篇不久进行。因为“联今”后就会顺势写出“怎么做”的内容,而论证“做法”为时尚早。
其实,“联今”才是议论文的灵魂,它强调的是现实针对性,能纠正“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考试”的不良动机,能体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精神。
2.远征
如果说“联今”是与现实零距离的话,那么“远征”就是远离现实话题,拓开说理时空,把读者的视线引入更远的时空。如“规则”话题如何“远征”呢?在确定“规则成就方圆”论点接着论述“规则”的重要意义后,我们完全可以从更远的时空展开深入说理:①从时间角度谈规则在古代的重要意义,在将来的重要意义;②从空间角度谈规则在西方的重要意义,在校园、在商场、在军队等的重要意义。
这种拓开说理时空式的“远征”,既给人以跨时空的美感,又显示出作者的观点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也表明了文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考生说理时视界太窄,不能把观点放在悠远的历史时空中看,不能把观
点放在今天日益开放的中西方文化背景中比较,囿于一隅,成井底之蛙。试想,我们的社会是多么开放,走出国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就像串门一样寻常了,可是,我们说理的思维还是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为什么不在文章中引入西方材料、西方文化观点呢?
3.质疑
现代教育家夏丏尊、刘薰宇说:“说明文比较地偏于客观的,所以有时因各人的见解不同,不能人人一致,也有敌论者,但作者并不预计的。议论文恰恰相反,实际上虽未必就有人反对,作者心目中概假定有敌论者立在前面。”此概定的敌论者,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读者”。
议论文的写作,一旦观点提出之后,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只顾寻找论据“证明”观点,那些只想着证明自己观点的作者,只是呈现单向度与单一思维,会导致说理平面化。夏丏尊、刘薰宇告诉我们,在写作议论文时,要将自己作为虚拟的读者,作为质疑者、批判者,对自己的观点作最严厉的挑剔、质疑,然后自己再去剖析、论证,直至对立面消解,从而使论证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趋于严谨可信。这一步步的质疑、辨析与求证,就显现出论证的层次性与深入性。
这种假定为读者对自己观点质疑的思维表现在具体的写作中就是在第一层次论述完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后另起一段,以“有人说(质疑)……”开头,亮明观点,然后再进行辩驳、求证。类似于那种先“立”后“破”
的说理结构。例如2015年安徽卷一考生题为《花若盛开,阳光自在》的考场作文,其中心论点是成功需靠自身努力,也需借助外界条件,在举了艾弗森、马云的例子证明“心无旁骛地自我储备,就有机会实现自我”的观点后,另起一段,用“也许你会质疑,这世上众多怀才不遇的人又将怎样解释”一句提出反驳观点,接着作者进一步分析,反驳了这种质疑,从而保证了自己观点的严谨可信,同时使说理进入了“与读者互动”的局面。
因此,说理的逐层深入就是主动地寻求自己观点的漏洞与不足,将这些漏洞或不足作为弹跳点,跃入下一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