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过程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过程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0-13 19:4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必修3 第4章第1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思考】
问题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课件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问题2: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
问题: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吗?你知道我国最大的林区在哪里吗?
(引入正题)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
那么,影响这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又该如何?
一、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
?(展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图片)
?说明:指导学生找出东北地区位置,范围(大体经纬度),所临的国家和海洋。指导学生找出界线,然后分析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明确东北地区的最北端是我国领土纬度最高的地方,为后面紧接着讲气候特点打下基础。
?
(展示“东北地区的地形图”)
?说明:学生阅读东北地区图指出主要山脉,平原,高原,河流,总结东北地区地形有什么特点。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区位打下基础。
?
(展示我国季风图,干湿区图,温度带图)
?说明: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地区气候状况,根据气候特点分析完成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
①气候条件: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学生活动:完成思考题
1.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
?点拨: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
?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点拨: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思考探究:东北农业生产发展有利和不利的气候条件有哪些?
思考探究:热量条件既是不利条件,又是有利条件,你知道东北土地肥沃的原因是什么吗?
?点拨: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纬度高,作物成熟所需的生长时间较长;冻死虫卵,减少了作物病虫害,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思考探究: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土,下面我们依次来分析东北地区的水土条件。
②水源条件:充足,水网密布→农业种植方式
东北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吗?它一年有几个汛期?各是什么原因?这给东北的农业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边画边讲)
?点拨:大气降水是河流主要的水源补给类型。因为东北地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所以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一年有两个汛期,分别是春汛,积雪融水补给;夏汛,雨水补给。洪涝灾害频繁。
?小结:水源条件:利,充足;弊,季节变化大,洪涝灾害频繁。
过渡:土地条件如何影响东北农业的发展呢?
平原地区种植业;山地丘陵林业;高原牧业。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③土地条件
地形条件:地形类型多样→农业类型
土壤条件:肥沃→提高产量
人均土地、地势:人少地多、开阔→生产方式(一大三高,现代化)
师:读图4.3,东北地区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从而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我们再来看土壤条件?你知道东北地区为什么土壤肥沃了吗?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东北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
(2)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基础:好,重化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和市场。
?交通条件:便利→拓展了市场范围。
?市场条件:广阔→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小结:农业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的产业活动,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文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正在加大。
二、农业布局特点
1.和学生一起阅读图4.3、4.4、4.5。
2.由学生在图上指出降水的规律和气温的规律(出示4.4、4.5图)
?
点拨: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大于等于10摄氏度积温,自南向北递减,从平原向山地递减。
?
3.学生分析图4.4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分析4.5东西向分异的主导因素。
?
提示:南北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不同。东西向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自东向西距海洋越来越远,海洋的潮湿气流不能到达。
?
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东北地区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条件存在着差异,因地制宜的组织农业生产,就形成了区域内部各具特色的农业布局。
?
教师给出自学提纲,请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下列表格。
农区 农产 分布区
耕作农业区 粮食作物 ? ?
经济作物 ? ?

? ?

? ?
林业和特产区 树种 ? ?

? ?
特产 ? ?

? ?
畜牧业区 放牧 ? ?
舍饲 ? ?
活动:
?
1.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表。
农业生产类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 ?
林业 ?
畜牧业 ?
(学生分析,老师总结)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必修2我们分析过商品谷物农业,你能回忆起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条件吗?
点拨: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从哪些方面能说明东北地区满足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条件呢?
?点拨: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水陆交通很发达(,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较高。
?
(创设问题)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又有哪些突出特点呢??
点拨: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特点。
(展示“农场机械化生产”图、“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状况”图以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图)
(转折)自20世纪以来,伴随着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各类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
?出示东北地区水土流失图片、森林遭到破坏的图片以及草场退化的图片。
?
(创设问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学们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承上启下)由此可见,东北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四、农业发展方向
思维引导:1.确定一地的发展方向应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解决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农业区的发展消除贫困是核心,要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3.农村摆脱贫困,要提高优特产品的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条)
?点拨:由于东北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农业生产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不同。
(展示三江平原稻─食用菌─鱼─貉复合生态模式图)
?问:在平原地区农业应该怎样发展呢?
?对平原区而言,该地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保持优势特色生产,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确保国家粮食需求。在确保国家粮食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基地的综合开发,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主题,主要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
(展示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
?问:分析山区和西部草原去农业发展方向又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分析并补全下图。
?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 ?
重点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 ?
教师总结,点评。
?
【活动】珠江三角洲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塘中养鱼,基上种甘蔗、栽桑树或种果树,利用蚕粪、蔗叶等养鱼,塘泥肥田,构成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花基鱼塘。
1.根据下面的材料,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生产有利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的北部穿过。
桑树和甘蔗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
水产品在广东人的食物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可以结合材料,归纳为三个方面:地形、气候、市场(当地和海外)具体分析略。
2.图4.16所示的基塘生产将哪些产业联系起来?哪些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利用起来?这种联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点拨: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被充分的回收利用。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紧密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地循环联系起来。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如果把图示的基塘生产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系统内的养分是怎样循环的?该系统的生产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为什么?
点拨: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沙喂鱼),成功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4.基塘生产的模式已推广到全国的许多地区,但是不同地区采用这种模式都要才艮据当地的条件作适当的调整。你所在的地区是否适宜进行基塘生产?如果适宜,基上可选择种植哪些作物或树种?
点拨: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小结:本节课我们对东北的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定位:东北的农业应发挥地区优势,走大规模专业化生产道路,建设成我国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需求,对草原区和山区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延长产业链,摆脱贫困,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板书设计】
一、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
②水源条件
③土地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二、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
2.林业和特产区
3.畜牧业区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2.发展方向:
⑴原则:
⑵目标: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