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测试(原卷板+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测试(原卷板+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0-15 19:39:52

文档简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 C )
A.彼此孤立存在的
B.相互影响和相互排斥的
C.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D.彼此间杂乱无序的
解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亚马孙平原大量砍伐热带雨林,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变化,反映了( D )
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③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大量砍伐热带雨林,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
3.下列行为不会引起自然地理环境生态功能失调的是( D )
A.西北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
B.黄土高原上大规模垦荒
C.开垦湿地
D.长江中上游营造水土保持林
解析:水土保持林的营造有利于环境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读下图,回答4~6题。
4.此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 )
A.整体性
B.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B )
A.a、b、c
B.d、e、f
C.a、c、e
D.b、d、f
6.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D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渍化
解析:此图反映了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和人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d、e、f体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土壤盐渍化一般发生在相对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江淮地区位于南方,其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为湿润地区,况且将旱地改造成水田,土壤更不会因为湿润积累盐分成为盐碱地。
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7~8题。
7.使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B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燃烧化石燃料
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从图中分析大气中CO2的来源有生物遗体分解、呼吸作用和燃烧化石燃料。其中燃烧化石燃料是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8.大面积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D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臭氧层空洞的形成主要原因是人类使用的制冷系统释放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与森林破坏无关。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D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③沙尘暴频发
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B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解析:据图可知,由于在南方低山丘陵区毁林开荒,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使该地水土流失加剧,河流中含沙量增大,洪涝灾害增多,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某大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中字母a~g分别代表不同的自然带),回答11~12题。
11.图中属于亚热带的自然带有( C )
A.a、f    B.a、e
C.b、e    D.g、d
解析:a是热带荒漠带,f是热带草原带,b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e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g为热带雨林带,d为荒漠带。
12.下列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f—e—d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a—f—g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自然带a、b的形成原因相同
D.自然带a和g的形成与沿岸洋流的影响有关
解析:f、e、d虽然有分异,但是并不是因为纬度不同而引起的热量差异。f地的地形为高原,海拔高,气温低。d形成原因是位于安第斯山脉背风坡,降水少。g形成受东南信风、巴西暖流影响,属于非地带性分布。a受秘鲁寒流的影响,b受西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
下图为四座山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如果图中四座山峰海拔相等,①②③④四地自然带类型由少到多的排序是( C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14.如果图中四座山峰海拔相等,则四地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为( B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解析:根据山地的基带植被判断,①位于温带,②位于亚寒带,③位于热带,④位于亚热带,进而可分析四地的自然带类型、数量多少及纬度高低。
读下图,完成15~16题。
15.沿箭头a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属于( A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现象
解析:箭头a方向指示的是自然带南北方向上的变化,热量条件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属于纬度地带性规律。
16.沿箭头b方向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C )
A.人类活动
B.海陆分布
C.地形
D.植被覆盖率
解析:箭头d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出现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山地垂直自然带和温带荒漠带,这种自然带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是该地有落基山脉,体现了非地带性特点。
17.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由模拟示意图可以看出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C )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解析:依据图中雪线高度等值线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雪线高度分布大致自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东北最低。
读下图所示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完成18~19题。
18.图中位于北半球的有( D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处于北半球的山地同一自然带在南坡(阳坡)比北坡(阴坡)分布高度要高,图中①④符合。
19.图中可反映我国长白山垂直带谱分布特点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山地基带的名称应是落叶阔叶林,所以④正确。
下图是世界自然带的一部分,据有关知识回答20~21题。
20.据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 A )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南美大陆
21.图中反映陆地环境的分异规律是( A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此图中有针叶林、苔原植被,据此可判断图中所示地区不在南半球,南半球没有这两种植被,而非洲大陆在赤道以北地区由于纬度较低也没有这两种植被。图中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22~23题。
22.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的自然带名称是( A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甸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23.自然带④是( B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解析:①位于雪线以上应为积雪冰川带,②③在雪线以下,分别为高寒荒漠带与高山草甸带。④为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带,根据乞力马扎罗山的位置,虽然位于赤道附近,但基带在东非高原上,气候类型属于热带草原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
下面图甲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中山地海拔3
100米;图乙为M地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24~25题。
24.关于图甲所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山上有终年积雪
B.自西向东,自然带分布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M地适宜种植葡萄、柑橘、油橄榄等
D.N地为热带荒漠,棉田面积广
解析:从图乙可知,该地7月气温低,降水多,所以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夏季气温高于20
℃,所以3
100米的高山不会有终年积雪;自西向东,自然带分布体现了非地带性;M地是地中海气候,所以适宜种植葡萄、柑橘、油橄榄等;N地为温带荒漠。
25.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M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山脉东侧自然带成因主要为距离海洋远
C.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分布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
D.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分布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解析:M地是地中海气候,所以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山脉东侧自然带成因是处于西风带的背风坡;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分布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不是热量。
二、综合题(共50分)
26.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请写出下列相应内容。
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地表水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少。(5分)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从气候、植被、土壤等方面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5分)
答案:黄土高原属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土质疏松,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流水侵蚀强烈。
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气候影响了其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第(2)题,黄土高原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黄土广布,土质疏松;加上植被的破坏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27.读亚欧大陆局部地区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4分)
(2)A自然带所在地的夏季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冬季气候特征是温和多雨。(2分)
(3)a方向的自然带更替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该规律形成基础是热量差异;b方向的自然带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3分)
(4)B地区季风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分)
解析:第(1)题,A地位于亚热带地区大陆西岸,对应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地受季风影响,是温带季风气候,对应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2)题,A地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温和多雨。第(3)题,a方向上自然带南北更替,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的基础是南北方向上热量的差异;b方向上自然带东西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4)题,B地位于亚欧大陆东岸,背靠世界上最大的亚欧大陆,面向世界上最大的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明显,形成了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
28.阅读甲、乙两条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5分)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1)比较图甲和图乙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条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6分)
(2)概述图甲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5分)
(3)图乙中,山脉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4分)
答案:(1)差异:①图乙山脉自然带带谱更加丰富;②图乙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图甲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③相同类型的自然带,图甲山脉出现的高度比图乙山脉低。(任答两点即可)图乙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2)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相对于北坡较高。
(3)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解析:第(1)题,从自然带的复杂程度、基带差异和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的差异三个角度分析。图乙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对应热带气候区;图甲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气候区,故可以判断图乙山脉纬度较低。第(2)题,图甲位于北半球,同一自然带南坡分布海拔较高,主要因素是南坡为阳坡。第(3)题,图乙山脉在热带,故影响雪线的基本因素是降水,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可以判断南坡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29.某中学社团在暑期进行网上模拟联合国亚欧非考察活动,下图表示此次考察的活动区域和活动路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比较③⑤两地气候的差异。(4分)
(2)②③两地的自然带分别是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②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4分)
答案:地形 热带草原气候。
(3)③→④→⑤气候变化带来自然带的相应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导致自然带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分)
答案:热量。
(4)①地和④地的自然带有何不同?(4分)
答案:①地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④地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解析:第(1)题,③地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⑤地位于欧洲西部,50°N附近,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第(2)题,②地位于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虽然位于赤道附近,但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其自然带是热带草原带;③地位于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终年高温多雨,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其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地形不同导致同纬度的自然带不同。②地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为热带草原气候。第(3)题,③→④→⑤气候变化带来自然带的相应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热量是导致自然带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第(4)题,①地和④地的自然带分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PAGE
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  )
A.彼此孤立存在的
B.相互影响和相互排斥的
C.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D.彼此间杂乱无序的
2.亚马孙平原大量砍伐热带雨林,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变化,反映了(  )
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③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下列行为不会引起自然地理环境生态功能失调的是(  )
A.西北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
B.黄土高原上大规模垦荒
C.开垦湿地
D.长江中上游营造水土保持林
读下图,回答4~6题。
4.此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
A.a、b、c
B.d、e、f
C.a、c、e
D.b、d、f
6.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渍化
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7~8题。
7.使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燃烧化石燃料
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8.大面积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③沙尘暴频发
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B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读某大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中字母a~g分别代表不同的自然带),回答11~12题。
11.图中属于亚热带的自然带有(  )
A.a、f    B.a、e
C.b、e    D.g、d
12.下列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f—e—d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a—f—g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自然带a、b的形成原因相同
D.自然带a和g的形成与沿岸洋流的影响有关
下图为四座山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如果图中四座山峰海拔相等,①②③④四地自然带类型由少到多的排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14.如果图中四座山峰海拔相等,则四地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读下图,完成15~16题。
15.沿箭头a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属于(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现象
16.沿箭头b方向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人类活动
B.海陆分布
C.地形
D.植被覆盖率
17.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由模拟示意图可以看出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读下图所示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完成18~19题。
18.图中位于北半球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图中可反映我国长白山垂直带谱分布特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是世界自然带的一部分,据有关知识回答20~21题。
20.据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  )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南美大陆
21.图中反映陆地环境的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读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22~23题。
22.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的自然带名称是(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甸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23.自然带④是(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下面图甲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中山地海拔3
100米;图乙为M地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24~25题。
24.关于图甲所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山上有终年积雪
B.自西向东,自然带分布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M地适宜种植葡萄、柑橘、油橄榄等
D.N地为热带荒漠,棉田面积广
25.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山脉东侧自然带成因主要为距离海洋远
C.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分布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
D.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分布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二、综合题(共50分)
26.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请写出下列相应内容。
降水(
);气温日较差(
);地表水(
);土壤(
);植被(
)。(5分)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从气候、植被、土壤等方面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5分)
27.读亚欧大陆局部地区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
A(
),B(
)。(4分)
(2)A自然带所在地的夏季气候特征是(
),冬季气候特征是(
)。(2分)
(3)a方向的自然带更替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该规律形成基础是(
)差异;b方向的自然带更替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3分)
(4)B地区季风的形成原因是(
)。(1分)
28.阅读甲、乙两条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5分)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1)比较图甲和图乙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条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6分)
(2)概述图甲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5分)
(3)图乙中,山脉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4分)
29.某中学社团在暑期进行网上模拟联合国亚欧非考察活动,下图表示此次考察的活动区域和活动路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比较③⑤两地气候的差异。(4分)
(2)②③两地的自然带分别是(
)、(
),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②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4分)
(3)③→④→⑤气候变化带来自然带的相应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特征,导致自然带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分)
(4)①地和④地的自然带有何不同?(4分)
PAGE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