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课件(2课时,17+20张ppt) +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11《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课件(2课时,17+20张ppt) +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9 10:47:35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山水小品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
1、了解文中关于作者及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重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文意。
(难点)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信
知题目:
“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
即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给谢中书回信中一封谈山水的一部分内容,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作品背景
走进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陶弘景
颓处
竞跃 

朗读课文—正字音
hóng
tuí
yuè

听读课文,注意节奏、感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
/其奇者。
根据课下注释,字字对译,翻译全文。
学法指导:
先自己翻译,不会的句子画出来,自学完毕后小组讨论难翻的句子,不会的由组长统计,展示时举手提出,与大家共同解惑。自学时间10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
疏通文意
三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
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
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赞叹
交相辉映
清澈、明净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长存。
四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
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yù)其奇者。
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消散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人间
争相跳出
参与,文中指欣赏。
奇丽

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
文言知识积累
沉鳞

竞跃



欲界:
交辉:
俱:






1、重点词语词义辑录。
交相辉映。
都。
消散。
将要

坠落。
指人间。
参与,这里指欣赏
潜游在水中的鱼。
争着跳跃。
2、古今异义词
【1】四时俱备
古义:
今义:
季节
时间
【2】夕日欲颓
古义:
今义:
坠落
消沉,委靡
【3】晓雾将歇
古义:
今义:
消散
休息
【4】古来共谈
古义:
今义:
称赞
谈论
3、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连词,和
参与,这里指欣赏

谢答中书书
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
书信,是一种文体。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记承天寺夜游》。(共20张PPT)
答谢中书书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情景朗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交相辉映
全、都
季节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Yù)欣赏
消散
1、解释重点词语。
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指人间
温故知新
这里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③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围绕哪个字展开?
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2、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
——
——
——
——
——
——
——

总领——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如云
答谢中书书
写景
四季之景
晨昏之景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鸣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
3、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感慨自然之美景
1、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有
,有

时间跨度:有
,有

景物状态:有
    
,有

感官冲击:有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静景(高峰……具备)
早晨(晓雾将歇)
黄昏(夕日欲颓)
视觉(高峰入云)
听觉(猿鸟乱鸣)
动景(晓雾……竞跃)
视听结合
由静而动
由仰而俯
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两句写景非常有特色,请赏析。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了出来,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竞”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表现出热闹的气氛。
“歇”“颓”运用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了鱼的多和活泼,而且形象地写出了水中游鱼竞相跃出水面的样子,描绘了一幅夕阳将沉、游鱼竞相跳跃的奇丽景致,充满生命气息。鲜活动人,生动可感。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3、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康乐”指谢灵运。
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5、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短文写自然景物,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表达了作者:
(2)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
(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7、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描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又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
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检测反馈
1、理解性默写。
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描写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课文的内容可用文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它是________。
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欲界之仙都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理解性简答。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本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
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色彩斑斓,动静结合;言简义丰,耐人寻昧;情景交融,忘情山水。
拓展提升
1、拓展练习,表达心中之美。
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示例:雾气渐渐地消散,猿猴的长鸣、鸟雀欢愉的歌声回荡在山林间。傍晚的夕阳即将沉入水底,淡红的余辉映照在水面,鱼儿仿佛想饱览夕阳的风采,竞相越出水面,却不知夕阳的余辉给它们镀上了闪亮亮的光彩。
2、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之美,你看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3、比较《答谢中书书》和郦道元《三峡》,说说作者写景有什么不同?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总领——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如云
答谢中书书
写景
四季之景
晨昏之景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鸣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
感慨自然之美景
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板书设计:
1、背诵并默写《答谢中书书》。
2、小练笔:把《答谢中书书》改写成散文。
3、预习《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其写景特色,体会作品情感。
课后作业:
山川秀丽的景色,自古以来都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真所谓“山水美景,人人皆爱。”
抬头仰望,高高的山峰耸入云端,好似擎天大柱。低头俯视,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似活泼的小姑娘,一边唱着,一边舞蹈着,
使人顿时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而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哪怕是绘画名家,大概也难以描摹这如诗如画般的景色吧。向来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正是这山水的相伴相映,才使得游者神采焕然;正是这仰俯的上下结合,才使得游者心旷神怡。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莫急,你看那两岸石岩壁立千仞,在阳光的照耀下,色彩斑斓、五色争辉、熠熠耀眼。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于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实为“天下第一美景”。山脚下,一株株古松,批鳞挂甲、昂然挺立,好象是一个个威风凛凛的战士。另一边,一片片竹海,青翠欲滴,风轻轻吹过,竹叶微微颤动,真像一张张嘴巴在喃喃细语。如此景色,四季长存。
最初的早晨,白雾缭绕于山间;继而如絮如带,仿佛是仙女在此作画;紧接着似烟似缕,好似天堂美景……就在如纱一样的薄雾将要消失的时候,太阳冉冉升起,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仿佛是一场盛大的演唱会。傍晚来临,红日西沉,她是太过劳累,去休息了。落日的余晖,为群山抹上了淡淡的红晕,好象一个娇羞的姑娘。飞鸟归林,猿猴栖树,山色苍茫,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冲破了湖面的寂静,别具意趣。
不得不说——此般人间天境,无处能及也!
《答谢中书书》改写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