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 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 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1.课文第一自然段,列举了屈原、谢庄等四人的诗句,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整体上看,第一段的中心内容就是段末的一句话,很显然列举这四个例子就是为了引出这一论题。
答案:列举四个典型例子,是为了说明从屈原起“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令人信服,同时为下文的分析张本。
2.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是如何得出“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一结论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要求我们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并用简洁的语言表现出来。
答案:因为“木叶”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诗歌的语言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
3.“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关键语句既要照应上文,又要提示下文,即起承上启下作用。在回答时要答出具体内容,不要太笼统。
答案:在内容上引出“落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4.你是如何理解“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这句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理解这个句子,一是要做到“句不离段”;二是要理清这个句子的层次:“在……,又在……,这不过……”;三是要细心体会句子各层次的内涵。
答案:这句话一是指出了创新的途径:“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二是指出了“木叶”发展到“落木”这一个例子体现出的普遍性;三是含蓄地告诉我们这样细致的揣摩正是在欣赏诗歌的精妙之处。
二、语言运用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个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木叶”自屈原的《九歌》中唱出而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6.(2010年高考安徽卷)某校开展“名著导读·我喜爱的作品”活动,三位同学交流了各自的看法。请仿照甲同学的表述,将乙、丙同学的发言补写完整。
甲同学说:我喜欢有丰富知识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乙同学说:我喜欢有深刻思想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同学说:我喜欢有审美情趣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内容上要与前一句中的加点词“深刻思想”“审美情趣”相关联,结构上要与例句相同,并使全句构成排比句式。
答案:(示例)(1)启迪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境界
(2)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袅袅(niǎo) 冉冉(rǎn)
窸窣(sū) 场合(chǎnɡ)
B.褒贬(bǎo) 广袤(mào)
潜伏(qián) 编纂(zhuàn)
C.漂泊(bó) 血泊(pō)
传诵(chuán) 垄断(lǒnɡ)
D.桅杆(wéi) 危害(wēi)
砧板(zhēn) 皎洁(jiǎo)
解析:选B。B项,bǎo—bāo;zhuàn—zu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干燥 传颂诗文 钢锭 天高地阔
B.精采 语言洗练 桅杆 随心所欲
C.钟爱 精巧无比 启发 精神饱满
D.典形 无人问津 联想 月白风清
解析:选C。A.颂—诵;B.采—彩;D.形—型。
3.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B.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C.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D.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解析:选C。A项引用的诗句是独立成句的,故而第一个句号应该移到引号内。B项的句子是一个疑问句,故而该句的句号应该改成问号。D项引用的诗句在句内,应去掉引号内的句号或在“它不同于”后面加冒号。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解析:选B。出神入化:神,神妙;化,化境。指造诣达到很高的境界。形容文字、艺术作品或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B.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潜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C.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D.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的鲜明形象。
解析:选C。A项应是“‘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B项应是“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D项结尾应为“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6.根据上下文的有关内容,解说从“木叶”到“落木”的过程中“木”字的“关键”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鉴赏分析,体会诗人炼字的妙处。
答案:“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7.这段文字中画线的语句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画线的语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木叶”和“落木”的不同,引出下文探究“木”字的来历。
答案:画线的语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8.“寒风扫高木”的“高木”与“高树多悲风”的“高树”给人的感觉是否一样?请简单分析一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文中作者的观点,可以发现二者给人的印象和感觉是不同的。
答案:不一样。“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高树多悲风”给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青与绿
林 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天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节,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人,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绿色,所以春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和谐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 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 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吧。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写于1983年立春
9.请概述一下“柳”“草”在诗歌中的艺术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柳”是代表着春风的,预示着春天的开始。“草”是代表着春天的,宣告了春天的来临。“柳”和“草”共同创造了富于生机的绿色世界。
10.第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二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世界是绿色的”,总结承上;可是诗人却爱用“青青”来形容草色、柳色,而春天也叫做青春。这是为什么?引出了下文对“青”与“绿”的探讨。
11.在描写山野草树时,诗人较多用“青”而较少用“绿”。请结合诗歌创作中的意象说说其中的缘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绿”只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色彩的描摹,而“青”则加进了诗人热情赞美的情感因素。
12.作者认为“青”与“绿”各具有怎样的意味?从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作者看来,“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和谐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
(2)作者在对“绿”和“青”的阐释中寄托了对春天美景的赞许之情和对理想生活的美好祝愿。
三、语用创新
13.司空曙的《江村即事》中有“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的诗句,请将其作为一个特写镜头,扩展成一段话。4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渔翁夜钓回来,将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
14.(原创)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1)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2)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3)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4)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