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练习】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11课知能优化演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练习】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11课知能优化演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4 18:0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语段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1.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指什么?请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们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2.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所承认、所喜爱。
3.请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中国建筑体系和其他建筑体系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由木材结构过渡到砖石建筑这条发展途径,中国建筑和其他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②不同的是其他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中国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
4.作者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译性”表明这是一个适合各民族的建筑问题。即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同一性质的建筑物的。
二、语言运用
5.根据课文内容及下面的图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字数不超过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房屋建筑的基本格局为四合院形,四合院是由北房、南房及东西厢房四面围合,用卡子墙把房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封闭式院落,中心有个开井,有往来、采光、通风的用途。
6.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处的四个语句,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
(1)建筑是凝固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2)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解析:本题属于句子顺序类别的题目。解答本题应该先了解所给句子的特点,理解其表达的内容,然后根据上下文(即语境)加以选择。第(1)段文字用诗来比喻建筑,①句从“今”的角度说,②句从“古”的角度说,下面两句话都是“古”在前,“今”在后,所以应选②①;第(2)段话阐述记忆对人的影响,从所给③④两句的关系看,④句是③句的延伸,所以其顺序应为③④。
答案:②①③④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房檩(lǐn)  接榫(sǔn) 墁(màn)地 斗拱(ɡǒnɡ)
B.戗(qiànɡ)兽 水榭(xiè) 柁(tuó)墩 蚂蚱(mà zha)
C.蒙(mēnɡ)骗 提(dī)防 唱和(hè) 穹(qiónɡ)隆
D.缅(miǎn)甸 潜(qián)力 纯粹(cuì) 脊(jí)背
解析:选D。脊读“jǐ”。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临摹 一筹莫展 大张旗鼓 舍近求远
B.窜改 反唇相讥 若既若离 琼楼玉宇
C.厮杀 惝恍迷离 鉴往知来 穷源竟委
D.羁绊 理曲词穷 年高德劭 反复无常
解析:选A。B.若即若离;C.穷原竟委;D.理屈词穷。
3.下列各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B.作为文物,它们都被认为毫无价值;作为废铁,它们论吨计价;作为景观,它们往往与现代普通人的审美期望相去甚远,大多不堪入目。
C.多数动物不像蓑鲉的兴趣那样折中,它们只选其一:要么斑纹,要么斑块,要么斑点。
D.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解析:选D。D句中的“文法”“词汇”应加引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人化的程度,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B.针对古建筑上信笔涂鸦的问题,市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痼疾。
C.文明礼貌,和气待人,这种与人为善的美德,不仅商业活动中需要提倡,其他行业活动中也要提倡。
D.在清静的街道上,在鳞次栉比的住宅区,有一处很不引人注意的房舍,它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目标。
解析:选D。A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此处使用对象错。B项,“信笔涂鸦”,比喻字写得潦草,常用作自谦之词。C项,“与人为善”,现指善意帮助人。D项,“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
B.我国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证明,是我们与祖先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实根基,我们应当永远保持对古代文明成果的尊重和珍惜,以及祖先的缅怀和感恩。
C.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这个精神,恰恰是中国当代雕塑所欠缺的。
D.《诗经》开了端,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辞句。不但这证明屋顶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
解析:选A。B项,“以及祖先的缅怀和感恩”句缺介词“对”;C项,搭配不当,“能否”不能用“欠缺”来表述;D项,关联词语使用的位置不当,应将“不但”调至“屋顶”后。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6.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独特”是独有的、特别的意思,用语简明,高度概括了中国建筑体系的成就和地位。
7.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表达效果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从家庭组成关系来阐释一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相似,说明中国建筑体系影响广大。
8.请简要概括一下节选的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独特、分布广、历史悠久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2题。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光荣和自豪。
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问题。
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王国维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今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
城市新地标必须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近年来也有不少成功的尝试,由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例。该建筑地处著名的苏州园林忠王府和拙政园旁边,楼层不高,灰白色调,青砖铺地,窗格透绿,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它继承了苏州园林和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的灰白色调和传统的粉墙黛瓦非常协调。不仅如此,城市新地标还应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的建筑群。前者为欧洲古典建筑,凝重、端庄、厚实,代表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而后者多为造型奇特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富有现代感,代表了九十年代浦东开发以后的新上海形象。这两组地标都切合上海海派文化的历史文脉,又互为映衬,以黄浦江为界,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双城记”,成为今天上海最显著的标志。
强调城市新地标要与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复古,不要创新,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这个底色和基调就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世博中国馆的设计体现了这一思路,如国家馆的“故宫红”色调就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但无论国家馆还是地区馆又都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和谐一致。世博中国馆的建设,将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留下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也给今天和未来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标。
9.第二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具体说明城市地标聚焦了城市魅力,彰显了城市特色。
10.第三段“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反差的(不好的)新地标(建筑或景观)。
11.阅读第四段,简述城市新地标与原有地标之间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者互相协调,城市新地标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
12.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8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国家馆采用斗拱造型和“故宫红”一色调等传统中国元素,地区馆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整个设计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
三、语用创新
13.阅读下面文字,概括“沙面文物建筑”所面临的三个方面问题。(每一个方面概括不超过8个字)
广州的沙面是广州近代文物建筑最多的地方,由于地处珠江边,被称为“广州的外滩”。但是,沙面要想真正成为“外滩”,却面临着考验。广州沙面的建筑大多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建造的砖木、砖土混合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由于年代久远,导致材料老化,混凝土风化,天花板脱落,墙、楼板和瓦面破损,管网陈旧漏水。但保护沙面建筑群的手续繁琐,一砖一瓦的改变都必须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这导致了文物修缮审批手续繁琐,使沙面的保护利用工作非常被动,停滞不前。因此,做实做细整体批复沙面古建筑的规划设计方案,迫在眉睫。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所涉及到的居民住户的搬迁,建筑群的维护、加固、内部装修等,需要的费用也是巨大的。而这些费用如果完全依靠沙面所在荔湾区文物部门负责,是不可能得到保证的。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允许文物建筑土地使用权的置换,都是有效的集资方式。
第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方面:建筑文物年久失修。(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第二方面:修缮审批手续繁琐。第三方面:维修资金闲难。(保护费用难以保证。)
14.(原创)请根据下面一则新闻的导语,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不可移动文物”的身份,曾经平息了关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保护的那场激烈论战。去年7月开始,围绕着梁林故居的拆除与保护,文保人士、名人家属、民间、官方文保机构以媒体为平台展开了一场笔墨战。今年1月媒体报道,权威部门透露故居已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但近日,这一“不可移动文物”再次笼罩拆迁疑云。文保人士指责文保部门并未信守承诺,9个月后的今天,故居并未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身份尴尬如初,甚至又添损毁。梁林故居的“免拆护身符”为何如此难产?本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2010-10-13《京华时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林徽因梁思成故居免拆符难产陷入拆迁拉锯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