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练习】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12课知能优化演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练习】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12课知能优化演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4 18:0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 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 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1.文中加点的“这一层”指代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阅读前后文不难发现,“这一层”指的是前文中蚂蚁们的智慧。
答案:蚂蚁们拥有的集体的智慧。
2.“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这为什么让我们不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第一段中有“我认为”一句,此后即为答案。
答案:因为我们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但事与愿违,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总之,它们可能跟我们相关,这是我们人类所不愿看到的。所以,这令我们不安。
3.你如何理解“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这句话的含意?请从原文中列举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阅读选文第二段,不难写出答案。
答案:即生物中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也许不会有什么思想;几只蚂蚁,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这似乎是无意识的;但当数千蚂蚁成为密集的群体时,它们仿佛在思考、筹划、谋算,而那些爬来爬去的作为个体的蚂蚁就是整个蚁群的心智。
4.选文第三段中,作者想说明什么问题?请用选文中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文中不难发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一句能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答案:昆虫中“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
二、语言运用
5.《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文启示我们要珍爱生命。请拟一条以“珍爱生命和健康”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态度诚恳,语言简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生命诚可贵,健康价更高/用健康之水,浇灌生命之树/用健康延伸生命,让创造辉煌人生。
6.假如刘易斯·托马斯要到你校作学术报告,你作主持人将怎样介绍?请写一段简要的介绍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刘易斯·托马斯先生是美国著名的医学家、生物学家。历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院院长,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他创作的科学随笔集《细胞生命的礼赞》,在美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下面请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刘易斯·托马斯先生为我们作报告。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触角 蹙额 箭镞 猝不及防 一蹴而就
B.基因 殷红 姻缘 绿树成阴 万马齐喑
C.闪烁 朔风 硕大 数见不鲜 横槊赋诗
D.渎职 疑窦 案牍 穷兵黩武 买椟还珠
解析:选C。A项,“触”读“chù”,“镞”读“zú”,其余读“cù”;B项,“殷”读“yān”,其余读“yīn”;D项,“窦”读“dòu”,其余读“dú”;C项,都读“shu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巢穴 乱窜 天衣无缝 青天白日
B.描绘 协调 魔魔道道 庞然大物
C.锯齿 微簿 苦口婆心 雄心勃勃
D.纤维 筹划 公布于世 野猫撞着死老鼠
解析:选C。微薄。
3.下列各组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
B.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巢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C.离窠外出寻找花蜜的单个蜜蜂(根据一个跳舞的小蜂给它的指令:“去南偏东南七百米,有苜蓿——注意根据太阳偏转调整方向。”)仍然是如同有细丝系住一样属于蜂窠的一部分。
D.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
解析:选B。B.蚁冢,蚁穴,蜂巢之间以及扭动着,思考着之间的逗号全部改为顿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B.江河解冻、春意阑珊,熬过一冬的人们惊喜地注视着大地上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黄莺的鸣唱尤其让他们心醉。
C.高考复习要注意知识的系统化,那种在细节上纠缠不休的目无全牛的学法是收不到好效果的。
D.近年来,世界生物乙醇与生物柴油产量迅速增加,各国纷纷出台野心勃勃的发展计划,技术进步与创新成果显著。
解析:选A。B项,“春意阑珊”指春天就要过去了。阑珊,指将尽、衰落。C项,“目无全牛”指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D项,应为“雄心勃勃”。
5. 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B.建设中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网,能够明显改善对热带气旋或台风登陆位置及强度预报的准确性,尤其对中小尺度的灾害性天气能进行有效监测。
C.一篇典型的科学论文总是认为自己不过是一条大锯上的又一个锯齿——它本身并不重要,但却是一个更大项目的一个分子。
D.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出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解析:选C。A项,的主语应为“医学家们”,而不是“海滨木板路”,应在“海滨木板路”之后加“上”,形成状语;B项,动宾搭配不当,把“改善”改为“提高”;D项,去掉“了”字。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②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③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6.在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将医学家们聚集而来举行年会的行为比作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比喻及其作用,回答时兼顾该文段在全文中的位置。
答案:作者以生物学家的眼光来看待人类与群居性昆虫的行为,这样比喻的目的有二:一是两者之间外表形象上相似;二是由聚集的人们引出群居的昆虫,借以引出所要讨论的话题。
7.“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中的“这种话”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结合上下文可知。
答案:“这种话”指代的是人类的群居行为相似于蚂蚁一类的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8.第②段中作者表达了一种怎样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抓住重点语句理解。
答案:第②段中作者表达的观点是群居性昆虫的行为当中显示出具有人类特点的东西,而人们往往不愿承认这一点。
9.作者在第③段中用描写人类社会行为的语言描写蚂蚁。这段的表达技巧有什么特点?目的是什么?“就差看电视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以及重要句子的含意。
答案:修辞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作方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描写人类社会行为的语言描写蚂蚁的行为,目的是对上文提到的一些作者的批评,提醒人们不能盲目自大,因为其他动物也有人类相同的社会行为。“就差看电视了”,幽默地表现出蚂蚁的行为与人类社会行为的极度相似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一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 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太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 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文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
(续)》,有删改)
10.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第一句针对生物进化方式而言,说明人类还没有能力改变生物因自身DNA的“错误”而生长和繁衍的进化方式。②第二句撇开了生物进化方式来评价人类的进步,说明人类在诸多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对生物的进化也非常了解。
11.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惨淡经营:运用拟人手法,把第一个DNA作为有主观意识且能主动创造的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DNA生长和繁衍的漫长历程。②白搭:运用口语词,赋予俏皮意味,通俗而明确地表达了DNA的内在机制是人类所无法设计的。③玩意儿:运用口语词,赋予DNA小巧可爱的意味,通俗有趣,使读者对其“出差错”的功能深为叹服。④让进:运用拟人手法,表述核苷酸的“旁移”和新元素的“加入”,形象、简明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复杂而深奥的突变。
12.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文章主要说明了DNA内部的不稳定性是物种进化的“推动力”。②正是这一不稳定性,引发了DNA的一次次变异,决定了地球物种的进化,而生物学上又找不到更完美的词来准确表述它,只好用“错误”一词。③DNA的这种“错误”在产生变异的过程中,又因外因的不同充满了各种偶然性,而且人类的智慧很难设计这种“错误”,因此,它具有人类难以掌控的绝妙特性。
三、语用创新
13.把下面的文字概括为表明海洋的重要性的两个比喻句,每句不得超过12个字。
大约32亿年前,原始的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在海洋里,这些原始的生命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生存、发展,经过亿万年的进化,逐步形成了原生物、海绵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以至出现了鱼类这样的比较高级的海洋脊椎动物。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依靠海洋中的“牧草”——单细胞海藻生存,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人类每年从海洋里捕获的鱼虾已达到几千万吨,将来每年的渔获量可望达到两亿吨左右。
答:比喻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句(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喻句(1)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比喻句(2)海洋是天然的牧场
14.为使下面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除一些词语,在删除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
基因是导致生物体繁衍和遗传的基本因子,最早发现存在于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核的棒状聚合体、因为容易被染料染色而得名。
必须保留的词语序号是________。
答案:④⑦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