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幻灯片3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幻灯片3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0 14:2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缧绁:léixiè,是捆人的绳索,借指牢房。)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的一生是
载歌载舞,
深得其乐的。
苏轼(1037—1101)
字____,号________,____(朝代)四川眉山人,与其父_____、其弟_____,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苏洵
苏辙
感情诵读,感知文意
自由朗读
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音节拉长,渗透情感。
读出一点静谧的气氛:
语速慢,语调低。
读出一点赏月的雅兴:
快乐、惬意
读出一点难言的感慨。
挑战朗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精读课文,对话文本
思考: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苏轼为什么到
承天寺去夜游?
3、苏轼为何独寻张怀民?
怀民为何“亦未寝”?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
承天寺
承天寺大雄宝殿
承天寺甬道
承天寺庑廊
陀罗尼经幢(宋)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
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
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
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
,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
清高超逸的人。
他们看到了怎样的景致?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请你用自己的
语言描述这月色,
使语言尽量生动优美。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
是一幅
的画面。”
讨论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王国维:
一切景语皆情语。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话“闲人”,悟主题
何月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1、“闲人”可以有哪些解
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翻译这句话。
3、这句话中是否有不合理之处?
4、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胸中廓然无一物.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美,是到处都有的.
与作者对话
一千多年前的那一轮明月,因为苏轼的欣赏而永恒,而那块伤心地黄州也造就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才子苏轼。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