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自然灾害点位图”,回答1~2题。
1.我国自然灾害点位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边境线分布
B.沿海岸线分布
C.沿纬线分布
D.主要分布在中纬度与环太平洋交汇处
2.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点位密集的原因是( )
A.地形复杂 B.气候多变
C.自然灾害多发 D.人口密集
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我国自然灾害点位的分布特点。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灾害点位密集说明此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
答案:1.D 2.C
3.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 )
①山东、河南、河北 ②四川、湖北、安徽 ③湖南、江西 ④青海、西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与水旱等自然灾害多发区相结合,使我国成灾人口多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
读下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①~④所属灾害带正确的是( )
A.①属于东北灾害带
B.②属于海洋灾害带
C.③属于青藏高原灾害带
D.④属于西北灾害带
5.图中①~④所属灾害带的主要灾害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是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
B.②是台风、风暴潮、赤潮
C.③是洪涝、旱灾、病虫害
D.④是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
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①、②属于东部灾害带,③属于中部灾害带,④属于西北灾害带。第5题,东部灾害带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旱灾、病虫害;中部灾害带主要灾害有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西北灾害带主要有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
答案:4.D 5.D
6.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从图A可以发现,对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影响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_。
(2)在四种主要灾害中,对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力逐渐减弱的是________,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试举一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B可以发现,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的变化趋势是
________;结合A、B两图说明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导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出现该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降低我国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你认为下列措施较合理的有(双选)( )
A.大量降低我国农作物的播种面积
B.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降低旱涝灾情
C.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退耕还林,恢复植被
D.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作物抗灾性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我国农业的自然灾害、农业灾情及相关措施。第(1)、(2)题,可从图A直接看出。由于抗洪工程(如三峡大坝的建设),洪水灾害的影响减弱。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不断扩大,而成灾面积波动上升,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不断扩大,从长时间段看,我国灾害发生频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能是人类活动加剧了农业灾害的灾情。第(4)题,我国人口众多,降低农作物播种面积是不行的,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宜在中上游地区。
答案:(1)旱灾 霜冻灾
(2)水灾 我国修建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发挥作用 三峡大坝的建成可以预防长江中下游地区百年一遇的洪水
(3)不断扩大 在曲折中上升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灾害的灾情
(4)BD
一、选择题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20世纪全球发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据此回答1~2题。
1.这反映出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是( )
A.灾害种类多样但灾次较少
B.灾害种类少但灾次频发
C.灾害种类少且灾次较少
D.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
2.下列自然灾害种类对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是( )
①地震 ②干旱 ③洪涝 ④台风 ⑤风暴潮 ⑥火山
⑦寒潮 ⑧泥石流
A.①②③④⑦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⑧ D.②③④⑦⑧
解析:我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的特征,其中对我国危害严重的灾害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等。
答案:1.D 2.B
3.形成我国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主要有( )
①国土面积广大 ②人口众多 ③悠久的农业历史状况
④自然灾害种类多样 ⑤灾害频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选B。我国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较大,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较严重,其成因与我国悠久的农业历史状况和众多的人口、频发和多样的灾害有关。
4.我国东南部灾害点位多,西北部灾害点位稀少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东南部自然灾害多发
B.东南部人多地少,环境问题多而重;西北部人少地多,生态脆弱
C.东南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体多;西北部受灾体少
D.东南部防灾意识强,西北部减灾能力强
5.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A.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是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区之一
B.经济迅速发展,是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C.地处世界两条灾害带的交汇处,灾害多发
D.灾害防御能力有限,灾害监测系统不健全
解析:我国的自然灾害多,而且频繁,并且灾情较多。尤其人口密集的东南部地区,灾害点位因人口的密集和经济的发展,多于西北地区。灾害的发生和孕灾环境有关,我国正好处于世界两条灾害带交汇处,灾害多发。
答案:4.C 5.C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防灾减灾的任务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读图,回答6~7题。
6.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d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 B.台风
C.泥石流 D.干旱
7.图中a、b、c、d四个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本题组考查我国的灾害类型、地域差异、减灾对策等知识。第6题,d地区为西南地区,受地质、地形、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第7题,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植被覆盖较差等原因,水土流失最严重。
答案:6.C 7.B
8.读我国南方某地区简图,当该区域发生自然灾害时,甲、乙、丙、丁四地中( )
A.甲地最易发生泥石流
B.乙地最易发生滑坡
C.丙地最易发生河水泛滥
D.丁地最易发生旱灾
解析:选C。根据等高线可判断出,甲地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最易发生滑坡;乙地位于山谷,雨季易发泥石流灾害;丙、丁位于河流下游,从等高线弯曲看可知下游河段为“地上河”,发生洪涝的可能性大,丙地在下游附近,最易发生河水泛滥,丁地地势低洼,易引起涝渍。
读“中国部分灾害分布图”,回答9~10题。
9.关于图中灾害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灾害1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
B.灾害2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地区
C.灾害3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
D.灾害4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10.关于图中灾害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因素是形成灾害1的主要原因
B.气候因素是形成灾害3的主要自然因素
C.地形崎岖是形成灾害5的主要原因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灾害4加剧的主要原因
解析:图中不同的灾害分布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其中1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成因以自然因素为主;2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南部,西北西部及东北东部的山区;3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成因以气候干旱为主;4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其中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加剧了该灾害;5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形崎岖是其主要结果。
答案:9.A 10.C
二、综合题
11.读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回答问题。
(1)我国划分为6个自然灾害带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Ⅲ是________灾害带,Ⅴ是________灾害带。
(2)在Ⅳ灾害带中,灾害类型多样,危害后果比较严重。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灾害带中,比较突出的灾害有:内蒙古的________、黄土高原的________和________灾害,西南地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灾害。
(3)综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地质和气象灾害频发的原因。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种类组合以及孕灾环境等相关知识。由于我国地处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因而自然灾害多发;又因为我国特殊的海陆位置、地形起伏大,所以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显著。具体灾害类型及地区分布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答案:(1)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东部 西北
(2)自然环境最为复杂 地表物质最不稳定 土地退化问题严重 雪灾 暴雨洪水 干旱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3)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汇的位置;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不稳定,洪涝、暴雨、干旱灾害频繁;国土广大,地形多样,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频发;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汇处,地震多发。
12.读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是____________。
(2)我国第三级阶梯内部南北主要自然灾害种类分别是___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说明第二级阶梯自然环境最为复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是我国地形的一大特点。正因为有这样的地势特征,造成了自然灾害在不同的阶梯上显现出不完全相同的灾种和灾情,所以解答此题要结合各级阶梯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一作答。
答案:(1)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东部灾害带中南部多洪涝,北部则旱灾和虫灾严重 地形和地质状况以及受季风环流影响时间长短不同
(3)是我国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农业向牧业过渡,湿润和半湿润区向干旱、半干旱区过渡的复杂地带,所以自然环境最为复杂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1月12日 民政部网站统计:
2010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8亿人(次)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23亿元人民币,死亡和失踪1528人。
旱灾、洪涝和风雹灾害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旱灾是造成受灾人口众多的主要原因,接近全部受灾人口的一半;洪涝和风雹所造成的死亡人口,占全部灾种的九成以上,同时洪涝也是导致房屋倒塌的主要原因,占全部灾种的六成以上。
从灾情分布来看,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南、山东、陕西、甘肃8省,农作物受旱情影响受灾面积占全国半数以上,直接经济损失接近全国一半;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5省(自治区)因洪涝导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较多,占全国半数以上;云南、四川、湖南3省受地震影响倒塌房屋均超过10万间,3省倒塌房屋合计约占全国倒塌房屋总数的四成。
(1)材料中体现了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包括哪些?
(2)材料中造成经济损失接近全国一半的是________,转移安置人口较多的是________,倒塌房屋较多的是________。(自然灾害种类)
(3)为什么我国自然灾害中的农业灾情特别严重?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2010年我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影响大的特点,在2010年的自然灾害中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洪涝使人口大量转移,地震导致了房屋的倒塌,在各种受灾体中农业的损失最大,这和其脆弱的特性有关。
答案:(1)灾害种类多样、成灾人口众多、农业灾情严重。
(2)干旱 洪涝 地震
(3)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地域差异显著,农业活动广泛分布,农业受灾体比较脆弱;有悠久的农业历史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