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练习】人教版 地理 选修5:第2章第5节知能优化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练习】人教版 地理 选修5:第2章第5节知能优化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0-05 17:3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国黄淮地区洪涝过后,水位降低,天气变干,出现大量适于某种害虫生活和繁殖的荒地、草滩,引发害虫灾害。据此回答1~3题。
1.此害虫的习性是(  )
A.群聚和群迁 B.单独行动
C.群聚和独迁 D.既不群聚也不群迁
2.材料中提到的“某种害虫”应为(  )
A.老鼠 B.蝗虫
C.松毛虫 D.黏虫
3.此种害虫大量繁殖的自然因素是(  )
A.农作物众多 B.害虫天敌多
C.气象条件有利 D.人类防虫害意识差
解析:蝗虫的发生与旱涝关系十分密切。洪涝过后水位降低,退水区特别适宜蝗虫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根据材料可以确定为蝗虫,蝗虫大量繁殖得益于有利的气象条件。蝗虫具有群聚和远距离迁飞的特点,所到之处对农田、草场和森林造成严重威胁。
答案:1.A 2.B 3.C
4.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是(  )
A.原始森林面积大 B.森林树种组成多
C.单一人工林太多 D.森林抗病虫害能力差
解析:选C。森林病虫害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如地形地势、气温高低等,也有人为原因。而森林抗病虫害的能力需要丰富多样的物种组成,单一的树种往往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受病虫害较大。
5.森林病虫害多发的危害有(  )
①危害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②森林工业经济损失严重
③森林枯死,林木生长量减少
④虫害蔓延,威胁农作物生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6.下图为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
(2)试提出防止该区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合理化建议。
(3)该区鼠类灾害增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推断、评价及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了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防治及鼠灾与草场退化的关系。认真阅读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图,弄清楚其含义及各部分的因果关系,根据图示线索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括其成因,然后再根据环境恶化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鼠灾发生、发展是长期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的结果。
答案:(1)从自然条件方面看,全球变暖是主要原因,由此导致蒸发增加和地温上升,使河流的补给(冰川融水、土壤水)每况愈下,导致部分河段干涸,环境恶化。在人类活动中,滥捕野生动物,投药灭鼠误害其他动物,使得生态平衡破坏,鼠害日益严重,以及过度放牧,是破坏草场和草场沙化的两大因素。
(2)制止对有益动物的滥捕滥猎,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是防止该区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主要措施。
(3)鼠灾与草场退化互为因果,相互作用。该区鼠灾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长期超载放牧引起草场退化的结果。
一、选择题
1.下列全国性商品粮生产基地中小麦条锈病、水稻白叶枯病均频繁发生的是(  )
A.珠江三角洲 B.三江平原
C.江汉平原 D.洞庭湖平原
解析:选C。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有害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大。各地农作物病虫害的种类地区差异明显。我国的小麦产区主要有东北平原北部的春小麦和华北平原及长江流域平原的冬小麦。其中,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是小麦条锈病的重灾区;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广泛发生的病害。
   2011年5月18日上午,山东省飞机灭杀美国白蛾活动全面展开。今年美国白蛾在山东呈大发生趋势,发生面积将达400多万亩,是去年的两倍多。春末,美国白蛾已进入幼虫危害高峰期,防控形势严峻。林业部门采取人工、生物、化学综合治理的方法,虫灾已得到有效控制。其中投入13万元培育的“白蛾周氏啮小蜂”(从美国引进)是“美国白蛾”的天敌,在这次灭虫工作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此回答2~3题。
2.“美国白蛾”在我国形成灾害比美国成灾严重的原因是(  )
A.我国气候更适宜白蛾的生长
B.美国的食源缺乏
C.我国缺少白蛾的天敌
D.美国灭虫技术高
3.危害我国森林的主要的病虫害包括(  )
①蝗虫 ②马尾松毛虫 ③落叶松毛虫 ④油松毛虫 ⑤云南松毛虫 ⑥赤松毛虫 ⑦蚜虫
A.①⑦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解析:第2题,由材料可以看出我国防治“美国白蛾”的技术方法很多,且取得较明显的效果;由美国引进“美国白蛾”的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可判断,其在中国成灾应是缺少天敌。第3题,我国的森林害虫主要有马尾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云南松毛虫和赤松毛虫。
答案:2.C 3.B
4.我国东北地区农林业病虫害较少的原因是(  )
A.纬度高,气温低 B.生物天敌多
C.人口多,诱捕多 D.农药灭害强
解析:选A。东北地区所处纬度高,气温低,气候条件不利于农林业病虫害的生长发育。
   2010年6月20日天山网讯 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治蝗灭鼠指挥部办公室获悉:我区草原虫害鼠害今年进入爆发高峰期,北疆沿天山一带,东疆南疆部分地区及阿尔泰山南部的大片草场,虫灾、鼠灾猖獗,日益迅速蔓延。据此回答5~7题。
5.造成我国北方蝗灾十分严重,与之相联系的另一种灾害是(  )
A.台风 B.寒潮
C.干旱 D.涝灾
6.飞蝗的生活习性是(  )
A.群聚和远距离迁飞 B.群聚和近距离生存
C.散居和远距离迁飞 D.散居和近距离生存
7.下列灭蝗措施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的是(  )
A.捕杀成虫 B.农药灭虫
C.点火焚烧 D.投放天敌
解析:第5题,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古代就有“旱蝗”的说法。第6题,联系教材,飞蝗有群聚和远距离迁飞的生活习性。第7题,最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的灭蝗措施是生物措施,用天敌灭蝗。
答案:5.C 6.A 7.D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老鼠损失贮粮3500多万吨,因鼠害减产5000万吨,足供3亿人吃1年。此外,老鼠还是各种鼠源性疾病的传染源。全球90%的鼠种,携带着200多种病原体,能使人致病的病原体主要有57种。据此回答8~10题。
8.上述材料中的损失主要是由________造成的(  )
A.家鼠 B.田鼠
C.草地鼠 D.森林鼠
9.下列有关鼠类灾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鼠类会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
B.鼠类传播禽流感,危害人类健康
C.森林鼠和草地鼠分别破坏森林和草原
D.鼠类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
10.鼠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已造成很大威胁,我们应加强灭鼠保粮工作,下列措施中最科学的是(  )
A.加大毒鼠强的投放力度
B.人人参与,捕捉老鼠
C.将地面硬化,让其无藏身之地
D.生态灭鼠,保护和饲养老鼠的天敌
解析:第8题,材料中提到的损失主要是粮食损失,因此主要是由田鼠造成的。第9题,禽流感主要是由鸟类传播,因此不属于鼠灾危害。第10题,灭鼠工作应该采取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措施,A项会使鼠类抗药性增强,同时会杀灭其天敌;B项单靠人力捕捉远远不够;C项不利于生态保护。
答案:8.B 9.B 10.D
二、综合题
11.(2011年山东十七市联考)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蝗灾属于爆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农业生物灾害,蝗灾、水灾和旱灾并称为中国的三大自然灾害。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已发生大小蝗灾940多次,最早的蝗灾记载是公元707年。近年来,受异常气候、土壤沙化和盐碱化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我国新蝗区不断产生,老蝗区蝗灾反复,蝗灾发生逐年加重。
材料2:传统社会中,人们每遇到蝗灾时就到虫神庙中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不再吃他们的庄稼,在中国不同地区的虫神庙有不同的名称。
(1)据图中显示的信息,说出我国蝗灾的分布特点。
(2)分析说明蝗灾与气候的关系。
(3)列举治理蝗灾的主要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从图中可直接读出虫灾的分布特点。第(2)题,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第(3)题,主要是联系教材有关知识回答。
答案:(1)①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②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
(2)蝗灾与旱灾经常链性发生。因为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出现严重蝗灾。
(3)主要措施有:人工诱捕幼虫、成虫;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放天敌(生物措施)等。
12.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网2011年6月3日电 伊犁河谷是新疆著名的草原牧区,今年4月以来,大片草场被老鼠挖出一个个土堆,植被生长受到影响,草原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据统计,河谷内草原鼠害面积达469万亩。
(1)我国鼠类危害区有______________危害区和__________危害区,其中新疆地区常见害鼠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老鼠对草原地区的主要危害。
解析:第(1)题,我国地域广大,鼠害地域差异显著,可分为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和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两大类。西北地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常见害鼠主要有小家鼠和黄鼠等。第(2)题,老鼠对我国的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都相当严重,对草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草原生产能力下降,二是破坏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1)亚洲东部喜湿鼠类 亚洲中部耐旱鼠类 小家鼠 黄鼠 降水量少,气候干旱
(2)我国草原鼠类对草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草原生产能力下降,鼠多、洞多、土丘多,使草原牧草覆盖率下降,有的地区成为不毛之地;二是破坏草原,严重的可导致土地荒漠化。
13.(2011年山东泰安市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外来生物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0亿元,我国防治外来生物入侵的立法仍是空白。
美国白蛾是世界性的检疫害虫。它暴食一夜可吃尽身边所有绿色叶片。它从北美始发,搭船随货,越洋渡海侵入欧亚,遍及全球。
我国将原产南美洲的水葫芦作为猪饲料引进后,现已遍布我国许多河湖水塘。并疯长成灾,严重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薇甘菊是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其种子又轻又小,可随风传播。它爬到树上,覆盖吞噬整个树木,使森林变成草地。薇甘菊原产南美洲,在那里上百种昆虫和菌类吃它,还有很多植物来限制它生长,从而达到一种生态平衡。
(1)你认为物种入侵的途径可能有哪些?
(2)外来物种形成的生物灾害有哪些?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方面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自然入侵;人为引进(无意引进;有意引进)。
(2)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给受害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等。利用入侵生物的天敌、人工清除、制订相关法律法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