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练习】人教版 地理 选修5:第2章章末综合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练习】人教版 地理 选修5:第2章章末综合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0-05 17:3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2.5分×20=50分)
1.我国的通信系统、供电系统、交通系统等生命线工程,易受________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多受________等受灾方式的损害(  )
A.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风暴潮 变形、开裂、沉陷、淤埋、泄漏
B.洪涝、干旱、冻害、风暴潮、病虫害 浸泡、缺水、冷冻、雹砸、虫食
C.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台风 浸泡、淤埋、腐蚀
D.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风暴潮 变形、震塌、沉陷、毁坏
解析:选A。我国的自然灾害多种多样,其危害也是涉及多个方面,如风暴潮、泥石流、滑坡、洪涝、地震对交通通信系统的影响,它使得各项工程受到变形、开裂、沉陷、淤埋等不同程度的损害。
我国是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虽然地质灾害危害很大,但人类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灾害的损失。据此回答2~3题。
2.下列与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无关的因素是 (  )
A.我国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地区,地质作用强烈
B.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
C.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不足
D.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且植被覆盖率较低
3.泥石流经常发生在下列哪个地区(  )
A.黄河河口三角洲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天山北麓
解析:我国的地质灾害多表现为地震、滑坡、泥石流,其形成和地质、地形、气候有关,抵御和发生无关。其中的泥石流多形成于降水集中、植被稀少、地势落差相对较大的地区。
答案:2.C 3.C
读下图,回答4~5题。
4.将下列选项中适当项目的序号填入图中A、B、C、D字母处(每项只选用一次),依次应为(  )
①土地肥力下降 ②洪水灾害增多 ③河道淤塞加快 ④水土流失加剧
A.④②③① B.④③①②
C.③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造成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的人为原因是(  )
A.修建水库 B.植树造林
C.气候异常 D.围湖造田
解析:本题组以示意图的形式考查洪水的形成原因,洪水的形成既有人为原因也有自然原因,其中自然原因和气候异常形成的丰富降水有关,人为原因与人类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抬高河床,降低河流泄洪能力及围湖造田降低其调蓄洪峰能力有关。
答案:4.A 5.D
据报道,2010年冬春季,由于降水量持续偏少、气温偏高,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陕西、湖北等十多个省市区出现三十年一遇的罕见干旱,最严重时,粮食作物受旱面积高达1.6亿亩。据此回答6~8题。
6.因2010年冬春季干旱,下列粮食作物受旱面积最大的是(  )
A.水稻 B.春小麦
C.冬小麦 D.玉米
7.关于此次大旱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大气环流异常,引发旱灾
B.暖气流势力强盛,长期控制该地区导致旱灾
C.夏季风势力弱,雨带滞留南方造成南涝北旱
D.此次大旱属于全球变暖引起的极端气候事件
8.上述省区中,七月中旬易受干旱影响的是 (  )
A.皖和鄂 B.鲁和冀
C.晋和豫 D.秦和晋
解析:我国的干旱分为春旱和夏旱(伏旱),春旱多形成于华北地区,对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春季返青影响较大,其中的伏旱是由于副高长期控制长江中下游平原形成的。
答案:6.C 7.D 8.A
9.下图表示“寒潮—大风—雪灾”的灾害链。图中①②③④所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A.①雪灾 ②大气污染 ③生物冻害 ①低温
B.①雪灾 ②大气污染 ③低温 ④生物冻害
C.①大气污染 ②雪灾 ③生物冻害 ④低温
D.①低温 ②大气污染 ③雪灾 ④生物冻害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寒潮危害构成。寒潮是大规模强冷空气活动,伴有降温、大风、雨、雪、霜冻等天气,图中几条灾害链分别是寒潮→①雪灾→农牧区雪灾;寒潮→大风→沙尘暴→②大气污染;寒潮→③低温→④生物冻害。
10.鼠类除了盗取粮食外,还会造成(  )
①农作物减产 ②破坏森林和草场 ③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 ④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老鼠令人讨厌,它不仅糟蹋粮食,还破坏林草,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关于该地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
①地形崎岖 ②全年降水丰富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C。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夏季滑坡、泥石流灾害非常多,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此地地形崎岖、岩石破碎、地表松散物质较多,为滑坡、泥石流提供了物质基础。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并不能说明这里全年降水丰富,因为冰雪融水也能为滑波、泥石提供水源。
12.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护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选D。防御滑坡、泥石流可大力植树造林、修建护坡工程等。
13.下列属于地震灾害主要受灾体的是 (  )
A.桥梁、厂矿 B.沉损船只
C.粮食作物 D.滑坡和泥石流
14.我国是多灾害的国家,下列地区中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频发的是(  )
A.内蒙古高原 B.云贵高原
C.山东丘陵 D.华北平原
15.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给当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
B.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离震中距离不同,震级也就不同
C.离震中远近不同的地方烈度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不同的烈度
D.市内有的建筑物未倒塌,说明震中附近地区烈度为零
解析: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会造成交通通信等工程的损害,并且集中于西南地区,地震一次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的震中距,不同的地表建筑,不同的抗震能力的影响下其烈度不同;其中的滑坡、泥石流的形成还和集中的降水、较大的地势落差有关,多分布于降水集中、地形高低起伏的地区。
答案:13.A 14.B 15.C
人民网广州2010年9月11日电 热带风暴“彩虹”今天凌晨2时许在海南登陆后,在粤西地区掀起较大风暴潮,局部降了大到暴雨;雷州湾沿海出现接近警戒线的高潮水位。据此回答16~17题。
16.该类型的风暴潮多发生的时间是(  )
A.春夏 B.夏秋
C.秋冬 D.春秋
17.下列选项属于该次风暴潮特点的是(  )
①来势猛,速度快 ②强度大 ③破坏力强 ④增水过程相对缓慢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形成于我国南方的多为热带风暴潮(台风风暴潮),其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并且与温带风暴潮相比,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特点。
答案:16.B 17.B
读某区域全年大风天数分布图,回答18~19题。
18.造成该区风力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 D.向心力
19.为防止该地大风危害,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B.营造沿海防护林
C.修建分洪蓄洪区 D.改进耕作制度
解析:本题组考查风力分布特点、原因及防护措施。从图中经纬度可确定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风力分布理论上沿海强于内地。第18题,题目中涉及的影响风力的因素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在图中没有体现,受下垫面影响,摩擦力沿海小于内地,风力沿海大于内地。第19题,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可防治旱涝灾害。修建分洪区可防治洪水;改进耕作制度可防治干旱,营造海防林可防止大风和海潮危害。
答案:18.C 19.B
20.我国云南昆明引种桉树后,引起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周围植被大量死亡,这属于(  )
A.生物灾害 B.水文灾害
C.自然灾害 D.人为灾害
解析:选A。桉树原生长于澳大利亚,引入云南昆明后导致其他植被死亡,这属于生物灾害中的生物入侵。
二、综合题(共50分)
21.结合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读图分析,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是________地区,该地区多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省,该省区灾害点数约为________,主要分布在该省的________和________。
(3)相对而言,我国六大区中__________地区发生特大型山崩最少。
(4)我国中南地区发生的山崩、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地区。
(5)据报道,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石材产量最大的国家,许多人认为,大量开采石材是一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做法,对此你有何认识?
解析:本题以图的形式考查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及其成因。促使泥石流发生的条件一般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地形,地形上坡度陡险、山谷深的地方易发生泥石流;二是植被覆盖情况,植被覆盖好的地方一般不易发生泥石流,而植被覆盖差的地方因缺少植被的保护,易形成泥石流;三是岩石状况,岩石比较破碎、松散的地方易发生泥石流;四是多暴雨、降水强度大的地方易引发泥石流。
答案:(1)西南 西南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和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坡陡谷深;植被覆盖差;地震频繁,岩石比较破碎松散;多暴雨或冰雪融水的影响
(2)四川 102 西部地区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 东部地区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3)华东
(4)东部地区的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
(5)开山采石,必然破坏山林,使生态环境恶化,易发生地质灾害,因此须慎重。
22.读图,完成以下各题。(9分)
(1)分析①地区冻害严重的原因。
(2)归纳②、③两地冬季多雪灾的共同原因。
(3)简析②地北部海区近年赤潮多发的原因。
解析:本题通过区域图考查冻害、雪灾、赤潮等的成因。第(1)题,①地位于西北地区天山北部,纬度较高,距冬季风源地又近,南部山地阻滞寒潮南下,致使气温降低。第(2)题,②③共同之处为北部有水域,可提供水汽,南部有山地,可抬升气流,地处中纬度,温带气旋活动频繁,这都给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第(3)题,渤海地区由于废水排放多,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易发生赤潮。
答案:(1)纬度高,距冬季风源地近,南部山地阻滞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降低。
(2)①冬季盛行的偏北风在南下过程中经过广阔的水域,携带大量水汽,遇到南部山地阻挡,易形成地形雨;
②两地冬季多气旋活动。
(3)①周围地区向海水中排入大量生产、生活污水,使N、P等营养物质增多,水体富营养化严重;②海域封闭,与外海交流较弱。
2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问题。(9分)
图示区域地处长江中游,有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见上图)。同时也是气象灾害多发区,经常发生暴雨、大风、冰雹、寒潮、连阴雨、高温等原生气象灾害和洪涝、干旱等次生气象灾害,该地区为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一是发展避灾农业,建立能够避开不利气候因素影响的农业生产结构和耕作制度,二是发展生态农业,尽量利用生物能资源及食物链关系发展农业生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外来有毒有害物质对农产品及生态环境的危害。
(1)简述避灾农业和生态农业特征的异同。
(2)湖北每年都发生冰雹(直径在0.5 cm以上的固体降水)灾害,其发生频率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大,简述原因。
(3)A河段夏季洪涝频发,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
解析:农业是自然灾害中最大的受灾体,图中的冰雹的形成和气流的运动和气温的分布有关,洪涝则与降水、地形、河道有关,这两种自然灾害和旱灾是我国农业基地重点防范的灾害类型。
答案:(1)相同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不同点:避灾农业主要是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和耕作制度,避开不利气候因素;生态农业主要是调整农业类型,保护生态环境。
(2)海拔增高,气流上升幅度增大,降温迅速。
(3)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变率大;上游来水量大;河流泥沙含量大,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河道弯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4.读下图回答问题。(12分)
(1)图中①、②所代表的河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据图描述淮河的水系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7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从灾害学意义上讲,淮河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其降水具有北方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和南方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分析淮河流域内旱灾频繁的原因。
(4)淮河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洪涝灾害,你对防治淮河洪水有什么好的建议?
(5)淮河下游的洪泽湖由于泥沙淤积,已成为“地上湖”,成为此次淮河防洪的重要地段之一。根据河流的补给形式,分析淮河流域“退田还湖”、“封山植树”等措施在防洪上的重要作用。
解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一般要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进行。发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等方面考虑,人为原因主要从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方面考虑。河流的综合治理措施,一般上、中、下游有所不同。上游要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修水库;中游加固大堤,修蓄洪、分洪工程,退耕还湖;下游除加固大堤外,还要开挖入海河道。
答案:(1)黄河 长江 北岸支流长而多,南岸支流短而少
(2)暴雨集中,降水变率大 暴雨历时长,强度大
(3)自然原因:春季锋面雨带没有到达,往往形成“春旱”;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伏旱”严重;有些年份,当夏季风过强时,锋面雨带迅速北移,淮河流域降水稀少。
人为原因:淮河流域垦殖指数高,农田面积大,农业用水量大;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差。
(4)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在各大支流修建水库,调蓄径流;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散水流;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加强预报、监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5)河流的补给形式主要有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其中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变化一般较大,以湖泊水、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变化一般较小。淮河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淮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常形成洪涝灾害。“退田还湖”、“封山育林”可以利用湖泊的蓄水功能和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减少雨水补给的比例,增加淮河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的比例,从而减小淮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利于防洪。
25.下表为2007年气象卫星监测的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读表回答下列问题。(8分)
(单位:次)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贵州 21 35 54 5 0 0 0 0 0 0 36 8
四川 23 7 26 8 0 0 0 0 0 0 0 3
云南 25 104 534 155 19 0 0 0 0 0 0 6
(1)说明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请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
解析:以2007年气象卫星监测的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为材料,主要分析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的时间、原因、危害。第(1)题,分析表格三省各月林区火灾次数主要都集中在12月、1月、2月、3月、4月,即冬季和春季。由于西南三省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和春季为干季。第(2)题,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应从森林本身的功能和森林减少后的危害分析。
答案:(1)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正值西南地区干季,晴天多,降水少。
(2)植被破坏导致地表侵蚀加剧,森林涵养水源功能降低,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