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0-20 16:20:33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填一填)
1.大气环流
(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3)形成:
??
2.三圈环流的形成
(1)形成条件
(2)类型
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春秋分状况)
(1)气压带
(2)风带
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做一做)
1.判断题
(1)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是形成三圈环流的原动力。( √ )
(2)极地高气压带不会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 )
(3)没有大气环流,全球的热量和水分的平衡将会被打破。( √ )
2.选择题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的地区,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 B )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燥
C.低温少雨 D.温和多雨
解析:副热带高气压带所处纬度较低,且盛行下沉气流,因此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气候炎热干燥。
3.填图题
把下列代表气压带、风带的字母正确填入图中。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E.东南信风带
F.盛行西风带
G.极地东风带
答案:如下图
主题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航海家们发现,进入30°纬度时帆船无法航行,海上贸易大受影响。那时,很多帆船都载着许多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马匹相继死掉,吃不完的马肉只好投进大海里喂鱼。后来,人们把这个无风的30°纬度称为“马纬度”。
(1)除“马纬度”外,地球上还有哪些海区是无风地带?
提示:赤道、南北纬60°海区。
(2)为什么其他海域总吹着有规律的定向风,而在“马纬度”等海区总是无风?
提示:在赤道、南北纬30°和60°海区无风是因为它们受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和下沉气流。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
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四抓”: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巧记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口诀法:“高低相间,北撇南捺”。
“高低相间”指南北半球气压带一高一低相间分布,如图1中H为高气压带,L为低气压带。“北撇”指北半球三个风带风向都在一撇上,“南捺”指南半球三个风带风向都在一捺上(如图2)。注意风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即风向的箭头方向要指向低压。
(2)图形法
读三圈环流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是( B )
A.①
B.③
C.⑤
D.⑥
2.⑤表示的近地面气压带名称为( C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3.④表示的近地面风的名称是( C )
A.东北信风
B.东南信风
C.盛行西风
D.极地东风
解析:结合图示三圈环流的高度的差异,③处为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⑤属于中高纬环流,气流上升,为副极地低气压带。④属于中纬环流圈中的近地面风带,近地面气流从副热带高压吹向副极地低压,形成了近地面的盛行西风带。
如图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甲、乙表示风带,丙表示气压带。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C )
A.甲、乙风带的风向一定不同
B.甲、乙中有一支为中纬西风带
C.甲、乙可能同属一个风带
D.丙气压带夏季向低纬度移动
解析:甲、乙可能同为极地东风带。
2.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风带为低纬信风带
B.受乙控制的地区温和多雨
C.受丙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D.甲、丙交替控制区为热带草原气候
解析: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受其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的方向。读图回答3~5题。
3.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C.甲地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
D.乙地位于赤道低气压带
4.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能正确表示丙处风带风向的是( B )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地为高压,一定是由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
B.乙地为低压,一定是由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的
C.甲地为高压,乙地为低压
D.甲地为低压,乙地为高压
解析:第3、4题,甲地纬度低于乙地,且甲地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乙地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可判断甲地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乙地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丙位于盛行西风带,该环流圈为中纬环流。南半球盛行西风带的风向为西北风。第5题,甲地气流下沉,为高压;乙地气流上升,为低压。高压不一定都是由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如副热带高气压;低压也不一定都是由空气受热膨胀形成的,如副极地低气压。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A气压带的名称是赤道低气压带,其控制地区大气垂直运动方向是上升,干湿状况是湿润。
(2)甲图所示北半球处于冬季,此季节气压带、风带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位置偏南。半年后,乙图中的M地受甲图所示的C(填字母)带控制。
(3)乙图中N地终年受甲图中D(填字母)带控制,盛行风向是西南风。
解析:第(1)题,A位于赤道附近,应为赤道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气流是上升的,易成云致雨,气候湿润。第(2)题,甲图中赤道低气压带位于南半球,位置偏南,可判断出太阳直射点南移,是北半球的冬季。半年后则转变成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地中海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C带)控制。第(3)题,N地处西风带,在北半球盛行西风带(D带)为西南风。
PAGE
-
8
-第2课时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填一填)
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分布
(1)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热低压中心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
(2)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中心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
(3)影响中国的高、低气压中心:
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原理
(1)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
(2)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2.典型例证
3.影响气候的因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做一做)
1.判断题
(1)夏威夷高压是因海洋上冷空气下沉形成。( × )
(2)东亚的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 √ )
(3)副热带地区气候干旱,都是沙漠。( × )
2.选择题
读地球近地面部分风带示意图,关于图中四个风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亚洲地区东部季风的形成与①风带的南北移动有很大关系
B.受②风带影响的地区气候特征为温和湿润
C.受③风带影响的地区降水量很大
D.③④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多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亚洲地区东部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③为信风带,受其影响的地区降水并不一定丰富。②为盛行西风带,受其影响的地区往往气候温和湿润,故B项正确。
3.连线题
将气候类型与相关气压带和风带连接
①赤道低气压带
A.热带雨林气候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B.热带沙漠气候
③信风带
C.地中海气候
④西风带
D.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
主题一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夏威夷高压是活跃在太平洋的高压中心,中心位于夏威夷群岛附近。在不同季节其中心所在的纬度位置会发生变化。夏季高压中心气压值高,控制范围大,中心附近约位于37°N附近;同时其高压脊控制范围还向西扩大,我国东部沿海受其影响。冬季气压中心气压值低,控制范围小,中心附近约位于30°N附近。
(1)夏威夷高压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夏威夷高压实际上是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留在海洋上的部分。
(2)夏威夷高压中心为什么会发生季节移动?
提示:受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也会发生季节移动,导致夏威夷高压控制区有季节变化。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分布
(1)成因:
海陆冬、夏季增温和冷却速度明显不同,使呈带状分布的全球性的气压带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利用图示理解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2)分布:
①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冷高压切断。
②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热低压切断。
2.季风环流
巧记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1.口诀法
“陆高切低,陆低切高”。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高压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低压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
2.图示法
大西洋
亚欧大陆
太平洋
7月
亚速尔高压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1月
冰岛低压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1.当气压分布如下图(单位:hPa)所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B处是大西洋,此时受低压控制
B.1月份时,北半球海陆气压分布呈图中所示
C.此时A处吹东北风,C处吹西北风
D.图中海陆之间的气压差异是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造成的
解析:读图可知,此图为1月份北半球海平面等压线图。其中A位于亚欧大陆,B位于北太平洋;此时大陆为高气压,海洋为低气压,气流由A吹向B,盛行西北风,C处为南亚,1月份吹东北风;图中海陆之间的气压差异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完成2~3题。
2.1月,图中A地盛行( D )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解析:由图可知,A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盛行西北风。
3.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
B.冬季风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夏季风势力弱于冬季风
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解析:B地位于南亚地区,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高温多雨,其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冬季盛行来自东北季风,温和干燥,其源地为蒙古—西伯利亚,由于距离较远,冬季风势力较弱。
主题二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每年6~9月的非洲大陆,将会出现地球上最壮观的动物大迁徙场面。百万头的角马,数十万计的斑马、羚羊组成声势浩大的队伍,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保护区前往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公园。沿途狮子、花豹、鬣狗尾随,鳄鱼开始在狭窄的马拉河两畔聚集,准备分享即将到来的美食盛宴。
(1)你知道这里动物为什么会有季节性迁徙的特点吗?
提示:这里为热带草原气候,一年中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草原上植被湿季水草丰美,干季草类枯黄。
(2)这里的气候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干季受信风带控制,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其终年气温和降水较稳定,季节变化小,分析如下表所示: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
气候类型判定的八字方针——“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所谓“以温定带”,即以气温定热量带,缩小范围;“以水定型”,即以降水定类型,确定具体气候类型。现表示如下:
(冷指最冷月平均气温,热指最热月平均气温)
(1)冷>15

(2)0
℃<冷<15

(3)冷<0

(4)0
℃<热<10
℃→苔原气候
(5)热<0
℃→冰原气候
下图是某一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B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解析:从风向可以看出,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左偏,故图示表示的为南半球,a点位于中纬西风带上,南半球的中纬西风为西北风。
2.图中b处的气候特征是( A )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
D.温和湿润
解析:读图可知b点的地理坐标为(23°26′S,135°E),可判断b位于澳大利亚中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3.由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C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是由于常年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而形成;地中海气候是由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分别受盛行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而形成。
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1~3题。
1.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亚洲低压是图中的( A )
A.①
B.②
C.③
D.④
3.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为( C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解析:图中亚洲被①亚洲低压控制,应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为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
读某地气温和降水资料图,完成4~5题。
4.图示区域的气候类型为( A )
A.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B.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C.北半球的热带季风气候
D.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解析:由图判断图示区域1月份气温低,降水多,雨热不同期,应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5.下列对该地气候类型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全年高温
B.全年多雨
C.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D.夏季少雨,冬季多雨
解析: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6.读下面世界部分地区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A气压带的名称为赤道低气压带,B风带的名称为盛行西风带。
(2)据图中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判断,全球气压带、风带向北(方向)移动,此时正是北半球的夏季,亚欧大陆出现低气压中心。
(3)该季节M处盛行东南风(风向),若用干、湿、冷、热表示其对气候的影响,则该风控制下形成湿热气候特征。
(4)N处分布着地中海气候,该季节其气候特征是干旱少雨(或炎热干燥),简述其形成原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故干旱少雨。
解析:由气压带的位置与图中纬度和地区的对应关系判定季节,如A处应为赤道低气压带,其位于北半球,由此推出为北半球夏季。
PAGE
-
13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填一填)
一、锋与天气
1.重要概念
(1)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按性质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根据冷暖气团的性质可判定,下图中A所示为冷气团,B所示为暖气团。
(2)锋面: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锋面自地面向高空冷气团一侧倾斜。
(3)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如上图中字母C所示。
2.分类
?1?并非所有的锋面都能形成锋面雨。这是因为锋面雨的形成是暖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因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云雨。如果暖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小,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未达到饱和状态,则不可能有水汽的凝结,也就无法形成降水。
?2?准静止锋由于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在一个地方徘徊不前,锋面来回摆动,并非静止不动。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1.含义: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2.低压(气旋)与天气
(1)低气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
(2)低压槽: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3)水平气流:低空辐合,高空辐散。
(4)垂直气流:以上升为主。
(5)天气状况:易带来阴雨天气。
3.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1)高气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
(2)高压脊: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3)水平气流:低空辐散,高空辐合。
(4)垂直气流:以下沉为主。
(5)天气状况:多晴朗天气。
(看一看)
[教材P44活动]
1.气旋中心的气流是辐合上升的,而反气旋中心的气流是下沉辐散的。
2.假如空气中所含水汽量较大,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会因气流上升形成降水。
3.冬季,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寒冷、干燥、晴朗的天气,还可能出现大风降温天气,甚至出现寒潮。夏季,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则可能出现炎热、晴朗的高温天气。
(做一做)
1.判断题
(1)暖气团的温度一定高于冷气团的温度。( × )
(2)冷锋的锋后,暖锋的锋前往往多雨。( √ )
(3)高压就是气旋,低压就是反气旋。( × )
2.选择题
与“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有关的天气系统是( D )
A.冷锋
B.暖锋
C.低压
D.高压
解析:高压控制下的天气晴朗,能见度高,空气湿度小。
3.连线题
将气旋、反气旋不同部位与风向连线。
 北半球气旋的东部
南半球气旋的西部      偏北风
北半球反气旋的东部
南半球反气旋的西部
北半球气旋的西部      偏南风
南半球气旋的东部
答案:
 
 主题一      锋与天气
下面是《水浒传》“呼延灼月夜赚关胜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一回中对天气状况的描写。
“是日,日无晶光,朔风乱吼……其时正是仲冬天气,连日大风,天地变色,马蹄冻合,铁甲如冰……次日彤云压阵,天惨地裂……当晚云势越重,风色越紧。吴用出帐看时,却早成团打滚,降下一天大雪……那雪降了一夜,平明看时,约已没过马膝。”
(1)上面描写的天气现象反映的是冷锋过境还是暖锋过境?
提示:反映的是冷锋过境。
(2)描写此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的语句分别有哪些?
提示:“是日,日无晶光……铁甲如冰”,描述的是冷锋过境前的天气状况。此时,此地在干燥的暖气团控制下,大气不稳定,多大风天气。“次日彤云压阵……降下一天大雪”,描述的是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状况。锋面过境时,天气活动频繁,先是云,后为雪。“那雪降了一夜……约已没过马膝”,从叙述语气上看,降雪过程已经停止,由此推断,此时是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状况。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取代了原来的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降低,天气转晴。
锋面系统的类型及天气特征比较
冷锋和暖锋的判断方法
判断锋面是冷锋还是暖锋,要看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则形成暖锋。另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冷锋、暖锋。
(1)看冷暖气团箭头指向:
(2)看锋面坡度:
(3)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4)看符号:
(5)看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看过境后的气温、气压变化):
锋面性质不同,产生的天气现象也不相同,下面两图中箭头指向表示气流运动方向。据此完成1~3题。
1.甲、乙两图中,关于受锋面影响可能产生的天气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A.甲图中暖气团被迫抬升,可形成降雨天气
B.甲图中锋过境后出现升温、降压、晴朗天气
C.乙图中暖气团主动爬升,形成阶段性降水
D.乙图中锋过境后狂风大作,出现短时雷暴天气
解析:甲图所示天气系统为冷锋,乙图所示天气系统为暖锋。冷锋中暖气团被迫抬升,易形成大风、暴雨等天气。冷锋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晴。暖锋移动速度比冷锋慢,可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2.两图所示天气系统过境后,出现的共同天气现象是( D )
A.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B.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C.连续性降水
D.天气转晴
解析:两图所示天气系统过境后,出现的共同天气现象是天气转晴。
3.我国东部受甲图中锋面影响时,会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C )
A.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
B.华北平原地区春旱
C.北方地区寒潮
D.江淮地区梅雨
解析:受冷锋影响,我国北方可能出现寒潮天气。
主题二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某年11月8日,台风“海燕”袭击菲律宾,强劲风力及引起的大规模风暴潮在菲律宾中部造成毁灭性破坏,官方确认最少6
000人死亡。
(1)台风“海燕”是气旋还是反气旋?近海面水平气流的运动方向如何?
提示: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台风“海燕”位于北半球,其近海面水平气流运动方向为逆时针。
(2)台风“海燕”为什么会带来暴雨?
提示:台风中心附近空气大量旋转上升,易形成降水。
1.气旋与反气旋的对比
2.锋面气旋
(1)概念
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我们称之为锋面气旋。它是我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如下图。
(2)形成
上图表示北半球低气压,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的区域叫低压槽。在低压槽附近,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分别形成冷锋和暖锋,如在低压槽AB附近形成冷锋,在低压槽CD附近形成暖锋。
3.锋面气旋的判读(北半球,单位:hPa)
(1)确定锋面位置:气流在低压槽处相遇辐合上升,形成锋面。
(2)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上图中,F处为偏北风,E处为偏南风。
(3)确定气流(气团)的性质:图中F、G点都在锋面的北侧,而E、H正好相反,故F、G处气温比南面的E、H处气温低,确定F、G为冷气团,E、H为暖气团。
(4)确定锋面性质与移动方向:根据图中E、F、G、H各点的风向及冷暖气团的性质,可确定AB为冷锋,CD为暖锋。
(5)确定锋面气旋控制地区的天气:由图中可知,F处位于冷锋后,G处位于暖锋前,常出现阴雨天气;而E、H处常出现晴朗天气。
气旋、反气旋风向的判断方法
气旋、反气旋东、西、南、北四侧的风向判断方法如下:
1.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判断
如图所示,以北半球气旋为例。
(1)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向右偏转45°角,即为风向。
(2)东侧:东南风;西侧:西北风;南侧:西南风;北侧:东北风。
2.气流规律记忆方法
2018年第3号台风“杰拉华”于3月30日凌晨起爆发式增强,在12小时内从强热带风暴变为超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从10级直升至16级。据此回答1~2题。
1.形成“杰拉华”的天气系统是( C )
解析:台风是热带气旋,气旋垂直方向上中心气流上升,水平方向上四周气流向中心辐合。
2.下图中曲线a、b、c、d表示“杰拉华”过境前后气压变化的是( A )
A.a    
B.b    
C.c    
D.d
解析:气旋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
在锋面气旋中,由于冷锋的移动速度较快,冷锋追上暖锋而形成的天气系统称为锢囚锋。读下面锋面气旋与锢囚锋的剖面示意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锢囚锋符号的绘制,正确的是( B )
解析:锢囚锋是锋的一种,是由于一个锋面追上另一个锋面,或者两条冷锋迎面相遇而成(也有同一条冷锋的两段迎面相遇而形成的)。根据锋面移动是从西南到东北的走向,选择B项。
4.图中P处未来几日的天气情况可能是( D )
A.气压会持续降低
B.气温将会升高
C.持续晴朗的天气
D.出现阴雨天气
解析:根据锋面移动是从西南到东北的走向,未来几日P受到锋面的影响,形成阴雨天气。
1.冷锋和暖锋的共同点是( A )
A.冷空气在锋面以下
B.过境时气压升高
C.过境时天气转晴
D.降水多发生在锋后
解析:冷空气较重,位于锋面下面;冷锋过境时气压升高,暖锋过境时气压降低;锋面过境时常会出现降水天气;冷锋降水主要发生在锋后,暖锋降水主要发生在锋前。
2019年1月某日,强冷空气来袭。在冷空气的影响下,新疆迎来大范围降雪天气。据此完成2~3题。
2.形成本次降雪的天气系统是下列选项中的( B )
解析:根据“在冷空气的影响下,新疆迎来大范围降雪天气”可判断该天气系统为冷锋,B为冷锋图。
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示该天气系统过境时气温变化的是( A )
解析:冷锋过境,冷气团到来,气温降低。
下图为2019年8月某日气象卫星遥感图像。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该台风示意图的是( A )
解析:该台风发生在北太平洋,因此该台风应为逆时针辐合的空气漩涡,对应示意图A。
5.甲处的风向为( D )
A.西北
B.东北
C.东南
D.西南
解析:根据甲处受到的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北半球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可以判定甲处的风向为西南风。
6.读北半球某区域冬季某月地面天气形势图(单位:百帕),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B地受高气压控制,其天气状况是干冷(晴朗)。
(2)图中a、b、c、d四处风向表示正确的是c地;甲地比乙地( B )
A.气压高
B.风力大
C.气温高
D.湿度大
(3)近日,将有冷锋从④地过境。①地在锋面过境后的天气状况为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4)暖气团在锋面上常有大规模的上升(上升、下降)运动。在②④两地中,暖气团被迫抬升的是④地。
解析:第(1)题,B地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第(2)题,风向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转,c正确;甲地较乙地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第(3)题,④地将受冷锋影响,①地将受暖锋影响,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第(4)题,冷、暖气团相遇,暖气团被迫抬升形成冷锋。
PAGE
-
17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填一填)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
(1)概念: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2.近现代气候变化
(1)时间尺度:19世纪末至今。
(2)变化特征: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在变暖。
(3)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数量增加。引起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
近现代气候变暖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使海平面上升
(1)原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
(2)影响:改变海岸线,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2.影响农业生产
3.影响水循环
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多使用清洁能源。
2.植树种草。
3.防止森林火灾。
4.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做一做)
1.判断题
(1)全球气候变化就是全球气候变暖。( × )
(2)二氧化碳增多,百害无一利。( × )
(3)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各个国家都会带来极大危害。( × )
2.选择题
(1)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有( C )
A.全部使用天然气
B.毁林
C.加强国际合作
D.停止工业生产
解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是一个、两个国家的事情,需要各国积极参与、加强国际合作。
(2)二氧化碳能使大气变暖的原因在于其吸收( A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解析: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主题一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该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该漫画反映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川大量融化,企鹅将会失去生存的家园。
(2)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的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全球气候变化包括冷暖和干湿的变化,其原因包括多方面,其变化具有周期不一、冷暖交替的特点,具体如下:
(注:冰期全球气温降低、间冰期全球气温升高)
2.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
(1)自然原因: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活动等对全球变暖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2)人为原因: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影响气候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如下图:
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的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B )
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
D.负相关关系
解析:由图中可以直接看出,CO2浓度呈上升趋势,四个地区的温度也呈波动上升趋势,故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2.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A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解析:由图可知,四个地区气温变化状况与CO2浓度的变化虽呈正相关关系,但并非完全同步,这说明CO2浓度是影响气温变化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影响气温的变化。
主题二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及对策
美国科幻影片《后天》描述了“明天之后”的未来世界:北半球冰川融化,地球进入冰河期,龙卷风、海啸在全球肆虐,整个纽约陷入冰河的包围中。而这一切都起源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1)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会使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的低地;对农业生产和水循环也会产生影响。
(2)为遏制地球变暖,我们可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主要是节能减排、植树造林。
1.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
(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2.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
℃~5.8
℃,约是20世纪升温幅度的2~10倍。据此回答1~2题。
1.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C )
①冰川退缩
②冻土融化
③气候更加适宜生物生长,各地动植物数量增加
④青藏高原内陆湖泊水量先减小后增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会造成各地干湿状况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生物种类,但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结果不同;青藏高原内陆湖泊水量开始会因冰川消融量增大而增大,但之后会因冰川面积缩小而减小。
2.全球气候变暖,对工业的影响表现为( D )
A.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增加
B.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减少
C.各种能源的生产都会受到制约
D.煤炭工业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后,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减少,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增加;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一些高耗能产业将受到限制。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此提出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读图完成3~4题。
3.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D )
A.降幅超过升幅
B.逐年上升
C.升高约2.1

D.波动上升
解析:读图可知,从1962年到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状态。
4.下列属于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是( C )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解析:气候变暖使各地的生长期延长,蒸发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 B )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解析:树木的生长速度与其所处的温度条件密切相关,温暖时期树木生长较快,年轮较宽。据该树木的年轮可知,该地经历了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的过程。
2.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C )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解析:M处的树木年轮最窄,说明此时树木的生长速度最慢,这可能是这段时期的气温降低导致的,此时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海平面降低。
3.近些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雪线以年均2米到6.5米的速度不断上升。祁连山地区冰川面积大幅缩减的主要原因有( D )
①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②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
③大量燃烧化石能源
④农业生产大量引水灌溉
⑤过度砍伐森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③⑤
解析:大量燃烧化石能源导致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增强了温室效应。
气温的变化过程证实着全球变暖的残酷事实。在全球普遍进入工业化的近100年来,地球平均地表气温升高了0.74
℃。科学家对气候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推测,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4~5题。
4.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C )
A.大量使用煤、石油
B.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大量被砍伐
C.家庭广泛使用空调和电冰箱
D.大量草场被破坏,草场沙化
解析:全球变暖主要是由燃烧化石燃料和破坏植被引起的。
5.导致上述现象的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D )
A.高纬度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
B.海平面下降
C.温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
D.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延伸
解析:由于温度升高,北温带耕作会向高纬延伸。
6.下图是近15万年及未来2.5万年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末次冰期大约经历了12万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期属间冰期。
(2)在冰期,气温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3)从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看,引起全球近15万年来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2)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期间仍存在温暖期和寒冷期的变化
(3)自然因素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曲线所示信息能正确理解间冰期与冰期的概念,末次间冰期与现代间冰期之间即为末次冰期的时间,大约是12万年,我们现在处于间冰期。第(2)题,由图中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到冰期中仍有温暖期和寒冷期的变化,但总体趋势是气温下降。第(3)题,全球近15万年来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因素。
PAGE
-
10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填一填)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直接热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
4.受热过程:
5.增温方式:辐射热交换。
6.意义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强烈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
?2?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白天和晚上是始终存在的,并且白天辐射更强。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
(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3)意义
2.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
①A地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D处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②B、F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③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1?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值是高压大于低压。
?2?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做一做)
1.判断题
(1)大气逆辐射只发生在晚上。( × )
(2)地面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 √ )
(3)近地面低压处等压面下凹,高压处等压面上凸,高空相反。( × )
(4)高空气压高说明气温低。( × )
2.选择题
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 A )
A.太阳辐射能
B.地面辐射能
C.矿物能
D.地热能
解析: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能是太阳辐射能的转化,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填图题
图中近地面受热的是A,高空气压高的是C,写出水平运动的气流方向:C→D、B→A。
主题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
℃;月球上的夜晚,温度可降低到-183
℃。当月球被地球遮住时,温度会更低。在月食时,地球的阴影投射在月球上,这时月球的温度可以在瞬间下降300
℃。月球阳面的温度比沸水高2
℃,其阴面温度低到-243
℃。
月球上的温度变化为什么会如此剧烈呢?
提示:月球上没有大气层。
1.大气的受热过程
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为下表:
2.大气受热过程在实践中的应用
现象
原因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晴天时,太阳光中的蓝、紫色光易被散射
阴沉天空呈灰白色
阴天时,云层厚,大部分太阳光被反射
日出前、日落后天空明亮
大气的散射作用改变了太阳光的方向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白天晴天时的低
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夜晚多云时气温比夜晚晴天时的高
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地面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大雾等现象
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
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小,但保温作用也弱
利用烟雾防霜冻
烟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B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解析:近地面大气增温的过程是太阳辐射①穿过大气层后,大部分太阳辐射④到达地面,地面增温后又以地面辐射②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
2.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其影响因素是箭头(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近地面大气的直接、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②。
3.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C )
解析:白天晴朗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微弱,气温较高;夜晚晴朗时,大气的保温效应差,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气温较低,故昼夜皆晴时温差最大。
主题二 热力环流
电视剧《三国演义》第76集“火熄上方谷”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在上方谷设伏兵,安排大将魏延诱敌深入。当司马懿等人追进上方谷时,山上士兵即投下石块堵塞谷口,同时引燃谷内干柴。刹那间,上方谷硝烟弥漫,火海一片。正当司马懿父子以为必死无疑时,天空竟然乌云密布,接着就下起大雨,司马懿感谢苍天保佑,趁机逃脱。该战十分惨烈,打扫战场时士兵们发现四周山顶都覆盖着未烧尽的衣服和草木灰。诸葛亮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有人说:“这场大雨是诸葛亮自己造成的。”为什么?
提示:谷内干柴被引燃后,空气强烈受热上升,导致空气中水汽凝结成雨。
(2)为什么打扫战场时发现四周山顶覆盖着未烧尽的衣服和草木灰?
提示:谷内气流上升时,将未烧尽的衣服和草木灰带至空中,然后随热力环流在气温较低的四周山顶落下。
1.热力环流的形成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
(1)同一水平面上,高气压比低气压值高,如上图中B地近地面气压值高于A地近地面气压值。
(2)在不同高度上,同一地点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如上图中A地近地面气压值高于高空气压值。
2.常见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风。
(4)沙漠和林地之间
①白天,沙漠增温快,温度高,形成低压;森林增温慢,温度低,形成高压;白天在近地面大气由森林吹向沙漠(如图a)。
②夜晚,沙漠降温快,温度低,形成高压;森林降温慢,温度高,形成低压;夜晚大气由沙漠吹向森林(如图b)。
热力环流中“三个关系”的判读方法
(1)气温与气压的关系: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与气压的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所示)。
(3)等压面的凸凹与气压高低的关系:等压面凸向高空的为高压,凹向近地面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如下图所示)。
1.在无风的地方点燃蚊香,只见烟雾总是先上升,但只能上升到一定高度。这是因为( C )
A.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
B.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
C.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四周分散流动
D.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四周分散流动
解析: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引起同一水平面上大气密度差异,从而使气压产生差异,空气向四周分散流动。
读北半球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状况示意图,完成2~3题。
2.图中气压最低的点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①③④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②位于等压面上方,气压低。
3.下面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与甲乙间大气运动状态相符的是( B )
解析: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于乙地,故水平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且近地面与高空构成环流,B正确。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高处不胜寒”说明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 )
A.a辐射
B.b辐射
C.c辐射
D.d辐射
解析: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与诗句中“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密切相关的是( C )
A.a辐射
B.b辐射
C.c辐射
D.d辐射
解析:“秋阴不散”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因此“霜飞晚”。
3.如图,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D )
解析:海洋与陆地相比,海洋吸热和放热都比陆地慢,因此海洋降温、升温都慢,气温日较差小;阴天和晴天相比,多云的情况下,白天削弱太阳辐射起到降低温度的作用,夜晚起到保温作用,导致降温幅度小,因此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小。
4.在热力环流图中,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D )
A.④>③>②>①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解析:④处气流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①处气流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因此四处气压④>①>②>③。
5.下列四幅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画法正确的是( D )
解析:白天,陆地升温快,受热多,气流上升,海洋相反,气流下沉,夜间和白天相反,因此A、C错误;城市车辆、工厂等较多,排放温室气体多,气温高于乡村地区,城市中气流上升,B错误,D正确。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乙>甲>丁>丙。
(2)用箭头在图上标出环流模式。
答案:略(按照“甲→丁→丙→乙→甲”的方向画出箭头即可)
(3)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甲。
(4)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是:甲地阴雨,乙地晴朗,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乙。
(5)假设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乙地。假若图示环流为白天的海陆间热力环流,则表示陆地的是甲地。
解析:第(1)题,丙点位于高空等压面上方,其气压低于该等压面上的气压,丁点位于等压面下方,其气压高于等压面上的气压,因此,丁点气压高于丙点气压;由气压的产生原因可知,近地面的甲、乙两点气压高于高空丙、丁两点气压;在热力环流图中,近地面气压中心和高空气压中心相反,可知,近地面乙点气压高于甲点。因此,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丁、丙。第(2)题,近地面甲地气压低,说明该处受热多、气流上升,同理,乙地气流下降;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向低压运动,因此,高空中气流由丁到丙,近地面气流由乙到甲。第(3)题,甲处气压低于乙处,说明甲处受热多,乙处受热少。第(4)题,甲地气流上升,大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易形成阴雨天气;乙处气流下降,水汽不易凝结,多晴朗天气。下垫面相同时,晴朗天气昼夜温差更大。第(5)题,在城市热岛环流中,城市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降,因此,图中乙是郊区,甲是城市。在海陆间热力环流中,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流上升,因此甲是陆地。
PAGE
-
12
-第2课时 大气的水平运动
(填一填)
1.水平气压梯度力
空气的垂直运动使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产生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由此产生的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形成的过程
???
3.风形成的原因
(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4.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1?影响风力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则风力越大。
?2?风力大小还要考虑摩擦力的大小,地面障碍越多,阻挡作用越强,摩擦力越大,风力越小。
?3?地转偏向力不影响风力大小,只影响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做一做)
1.判断题
(1)水平气压梯度力一定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 )
(2)高空的风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 )
(3)北半球的风向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 )
(4)高空最终风向与近地面的不同之处是其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 )
2.选择题
有关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大气的运动即是风
B.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C.风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D.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解析: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风向从高气压指向低气压,也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3.填图题
此图表示南(南、北)半球的近地面风向,图中①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②表示风向,③表示地转偏向力,④表示摩擦力。
主题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天气网讯,得益于丰富的海上热量,位于太平洋深处马绍尔群岛附近的台风胚胎已于2019年2月20日加强为今年第2号台风“蝴蝶”,强度为热带风暴(20米/秒)。
(1)为什么台风往往风速较大?
提示: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摩擦力的影响。台风中心气压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形成于海洋,摩擦力小,因此风速较大。
(2)台风登陆后,为什么会慢慢变弱直至消失?
提示:台风登陆后,地面障碍变多,阻挡作用变强,摩擦力变大,则台风的势力会越来越弱,直至消失。
1.影响风的三种力
风的形成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种力的共同作用,三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和对风速、风向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所示:
2.不同情况下风向的特点(以北半球为例)
(1)受单一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2)高空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3)近地面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某一地点风向的方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不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单位hPa)所示。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是:“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如下图(单位:hPa):
下图为北半球某气压场受力平衡时的风向图,气压单位为百帕,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的代表字母依次是( B )
A.a、b、c、d
B.a、b、d、c
C.b、a、d、c
D.c、b、a、d
解析:图中a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应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风向右偏,C为风向;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b为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风向相反,d为摩擦力。
2.图中决定风力大小的力主要是( A )
A.a、d
B.c、d
C.a、c
D.b、d
解析:水平气压梯度力a和摩擦力d可决定风力大小。
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风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条件下,风向和风速都是不同的。联系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只影响风向而不影响风速的力是( A )
A.只有地转偏向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
C.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解析:由于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故它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2.海上的风力往往比陆地上的风力大,原因是( C )
A.海上的温度差别大于陆地
B.海上的气压梯度力大于陆地
C.海上的摩擦力小于陆地
D.海水比热容大于陆地
解析:海上由于是水面,摩擦力比陆地小很多,所以风速较大。
3.下图为12月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中四城市,风力最大的可能是( A )
A.呼和浩特
B.上海
C.台北
D.广州
解析:在水平气压场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比较四个城市处的等压线分布,呼和浩特处的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
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正确指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D )
A.A    
B.B
C.C    
D.D
解析:近地面空气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5.从图示来看( C )
A.水平气压梯度力不能影响风速
B.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速度
C.高空大气运动受摩擦力作用不明显
D.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解析:近地面空气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摩擦力的影响,它们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A、D错误;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B错误;高空大气运动可忽略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C正确。
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地的箭头表示甲地空气运动及受力状况,各箭头分别表示:
A水平气压梯度力,B风向,C地转偏向力,D摩擦力。
(2)该图分布在南(南、北)半球,判断依据是风向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偏转。
(3)画出图中乙地的风向。
答案:西北风(如图)
(4)甲、乙两地风力较大的是乙,原因是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较大。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垂直于等压线的A是水平气压梯度力;B与A偏角在30°~45°,为风向;C与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D与风向相反,为摩擦力。第(2)题,风向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偏,判断此地为南半球。第(3)题,先判断等压线的数值为中心高,周围低。画出乙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向左偏即为乙地的风向。第(4)题,在同一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则风力越大。据图观察出乙地比甲地的等压线密集。
PAGE
-
9
-章末知识整合
气候类型的分析判断
一、气候的影响因素
气候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海陆位置、洋流、地面状况和大气环流等。
1.纬度位置(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全球的热量带的分布格局: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热带、温带和寒带。
2.海陆位置
(1)沿海地区降水丰富,温差较小,海洋性气候特征较强。
(2)内陆地区降水少,温差大,大陆性气候特征较强。
3.地形地势
(1)山地由于地势的影响,形成了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的分布特点;盆地因地势中间低周围高,形成了周围气温低、中心气温高的分布特点;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引起水热的垂直分异,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2)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3)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而逐步更替的变化特点。
4.洋流
(1)暖流:增温增湿,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
(2)寒流:降温减湿,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
5.气压带、风带和气团(大气环流)
(1)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2)风带性质: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变性为温暖湿润。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极地东风——寒冷干燥。
(3)气团:掌握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的性质及具体气团对气候的影响。归纳如下:
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与分布
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征比较,如下表所示:
三、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1.根据分布规律判读气候类型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从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部);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下图确定气候类型。
2.根据气候特征判读气候类型
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具体见下表。
第一步:根据气温曲线形状判断半球
第二步:以“温”定带
第三步:以“水”定型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降水的季节分配(降水类型)
年雨型
(季节分配均匀)
年降水量>2
000
mm
热带雨林气候
年降水量700~1
000
mm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
(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年降水量1
500~2
000
mm
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750~1
000
mm
热带草原气候
年降水量800~1
500
mm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500~600
mm
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
(冬季多雨,夏季干旱)
年降水量300~1
000
mm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终年少雨)
年降水量<250
mm
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
3.根据某地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
首先,根据纬度位置判断该地所属半球、温度带;其次,根据海陆位置确定该地位于大陆的东岸或西岸;最后,结合全球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确定其气候类型。
4.依据景观图及文字描述判断
(1)根据下面的景观图,可以判断图示为寒带冰原气候。
(2)“这里生长着常绿茂密的森林,树干上缠绕着许多藤本植物,树林里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树上栖息着善于攀缘的猩猩,在河里可以看到皮厚耐热的河马。”这段文字则描述了有关热带雨林气候的景观。
下图为海陆某月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造成X、Y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C )
A.正午太阳高度角    
B.昼夜长短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大气环流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X地位于海洋,Y地位于陆地,两者吸热和放热的速度不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了气温的差异。
2.造成M、N、P三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B )
A.纬度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海陆位置
解析:M、N、P三地都位于大陆西岸的沿海地区,P地位于40°N以北一点,常年受西风的影响;N地位于30°N~40°N之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M地位于30°N以南一点,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因而大气环流是造成三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气候类型为( A )
A.温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解析:①地1月均温在0
℃以下,而且雨热同期,应为温带季风气候。
4.关于三种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①气候类型受两种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
B.②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地区
C.③气候类型最适宜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D.①②③三种气候类型夏季均是高温多雨
解析:根据气温和降水量可以判断,①为温带季风气候,②为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③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最适宜发展畜牧业;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则是全年温和湿润。
5.下图为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的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模式图下方为四地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C )
A.②—甲
B.④—乙
C.⑥—丁
D.⑦—丙
(2)图中A气压带的名称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根据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图示地区的季节是夏季。
(3)图中气候类型③的成因是什么?
答案: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
解析:(1)由图示经纬度及海陆位置可知,①②③④⑤⑥⑦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甲气候类型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乙气候类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上,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丙气候类型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上,冬雨夏干,为地中海气候;丁气候类型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下,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为温带季风气候。(2)读图可知,A气压带位于北纬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图中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向北移动,可判断图示季节为夏季。(3)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
PAGE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