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一节 森林及其保护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森林锐减的原因、特点和危害。
2.理解森林的生态功能。
3.能够应用案例分析滥伐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知能层级突破
基础自主梳理
教材深化透析
第一节
森林及其保护
学业水平达标
一、滥伐森林的生态灾难
1.森林特点
陆地上最强大、最_____、最能_____存在的生态系统;最_____的物种库;保护森林、________是生态系统保护的核心。
基础自主梳理
复杂
长久
丰富
植树造林
2.森林破坏
(1)自然原因:气候变化等。
(2)人为原因:原始社会表现为刀耕火种和_____制度;农业社会表现为无计划_____和大量使用薪柴;而工业时代的大规模商业性_____采伐,是世界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
游耕
垦殖
机械
3.生态功能:提供_________最佳场所;_____水土,防风固沙;过滤尘埃,吸收_____;调节气候,_____水源;吸收CO2,释放___,净化空气。
4.毁林后果:造成当地和相邻地区的生态_____、环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_________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乃至全球温室效应_____。
旅游休闲
保持
噪声
涵养
O2
失调
水土流失
增强
思考
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与中游黄土高原森林破坏有何关系?
【提示】黄河下游形成的“地上河”,泥沙来源于中游黄土高原,而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与黄土高原森林等植被破坏,保持水土能力大大降低有密切关系。
二、保护森林
1.世界: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就森林保护问题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在国际范围内确定了_________的原则。
2.中国:1984年我国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2年又公布了森林法实施条例,为森林保护提供了_____依据。
保护森林
法律
知能层级突破
知识精析
1.森林的特点
森林的概况
2.森林的破坏及原因
时期 主要原因 变化特点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和游耕制度 原始森林有所破坏,但仍有自然更新的机会
农业社会 无计划垦殖和大量使用薪柴 森林面积逐渐减少
工业社会 大规模商业性机械采伐 世界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面积锐减
3.当前世界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
例1
植被覆盖率(%) 径流减少率(%) 侵蚀减少率(%)
20 15 55-30-20
40 30 80-50-40
60 60-50-30 95-80-70
80 75-60-50 98-89-80
>90 70 100-95-90
读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表,完成下列问题。
(1)植被覆盖率和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表可知,植被具有的生态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被破坏会导致______________。
(3)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除植被覆盖率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
【解析】 第(1)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到森林的覆盖率与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呈正相关。第(2)题,森林覆盖率的增加,使得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从而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从表中还可以看出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相反植被遭破坏,会造成水土的流失。第(3)题,自然地理要素主要包括降水、风、地形、土壤,这些因素都对水土流失有影响。
【答案】(1)随着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也在增加(答呈正相关亦可)
(2)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水土流失
(3)降水 风 地形 土壤
学以致用
1.森林的首要价值体现在( )
A.为工业提供原料 B.为人类提供食品
C.为建筑业提供木材 D.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选D。森林的生态价值是最主要的,而其经济等价值相对而言是次要的。
毁林的危害及森林保护
知识精析
1.森林的生态效益及毁林的危害
举 措 意 义
国际 1992年联合国通过《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 在国际范围内确立了保护森林的原则
中国 1984年公布《森林法》,2002年又公布了《森林法》的实施条例 为森林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2.森林保护
森林的锐减唤起了国际社会、各国政府、民间团体
和大众的高度关注,发起各种保护森林的行动。
分析破坏森林后带来危害的一般思路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大面积砍伐,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一系列生态灾难。其一般分析思路如下:
技巧点拨
例2
某地各类项目 1956年 1975年
森林覆盖率 30% 8%
耕地面积 3.33万公顷 4.47万公顷
近三年平均降水量 850 mm 680 mm
近三年平均气温年较差 23℃ 30℃
河流含沙量 2% 12%
当年水旱灾害次数 0 3
粮食总产量(吨) 1.0亿 0.875亿
分析下表,回答问题。
(1)该地耕地面积扩大,而粮食总产量却降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水旱灾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表,结合地理知识,把①土壤肥力下降;②暴雨增多;③进一步毁林开荒;④洪水灾害增多四项填入图中适当空格内,使之形成一个循环过程。
【解析】 从表中数据的变化可推知,该地耕地面积的扩大是以毁林开荒为代价的,森林大面积减少,使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从而引起旱涝灾害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最终导致粮食单产和总产量降低。
【答案】 (1)由于毁林开荒,导致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单产减少,因此粮食总产量降低
(2)森林减少,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
(3)A—② B—① C—④ D—③
学以致用
2.我国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①增加农民收入 ②增加木材产量 ③调整农业结构 ④提高生态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C。“退耕还林”要求减少当地耕地面积,扩大林地,这是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优势,建立起与当地生态条件协调的生态系统的重大举措。所以“退耕还林”具有多重意义,但国家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目的是调整农业结构和提高生态质量。
图表解读
图4.1 世界森林的分布示意
从图中可以看出:
1.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以及分布于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区。
2.亚洲东部、欧洲大部分地区、北美洲东部的天然森林目前已不存在。
教材深化透析
原因分析:
1.保存原始森林的地区多是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开发较晚的区域,而且这些地区自然条件较恶劣。
2.原始森林消失区域则多为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的地区,这些地方原始森林已被破坏。
3.造成森林被毁坏与战争、自然灾害等有关系。
活动点拨
一、教材P56思考(上)
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会开发利用森林,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森林数量的减少,但只要人类注意开发适度,严格做到开采与抚育更新相结合,结果就会向积极的方面发展。当然,如果人类忽视自然规律,忽视森林的生态价值,结果一定是开发过度,导致森林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生态灾难的发生。
二、教材P56思考(下)
同学们可以从身边的事例找起,也可以参与旅游活动或媒体的报道说出森林的生态功能。例:
(1)节日里参观苏州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苏州乐园里每天早晨都有好多老人在锻炼身体——提供旅游休闲场所。
(2)夏天中午,行走在市区人行道树阴下,感觉凉快——调节气候。
(3)化工厂内及周围栽有大量树木——过滤尘埃,吸收噪声。
学业水平达标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