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天然环境、人工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历史和辩证关系。
知能层级突破
基础知识梳理
教材深化透析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学业水平达标
基础知识梳理
一、什么是环境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________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
中心事物
2.环境的分类
(1)根据人类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
(2)天然环境指受人类影响较____,仍保留着
____生态特点的环境。
(3)人工环境指人类在____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____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此外,因________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也应归在人工环境之中。
天然环境完全不受人类影响吗?
人类活动
天然
轻微
人工环境
天然环境
天然
人类
思考
天然环境完全不受人类影响吗?
【提示】 答案是否定的。在当今的地球环境中,保持原始特点的纯天然环境几乎是不存在了。所谓的天然环境只是受人类的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物种的演化,基本上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环境都可以称之为天然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
2.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过程:最初:________
今天:大规模____________。
互相协调
破坏生态环境
知能层级突破
什么是环境
1.概念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例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2.分类
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类型 含义 举例
天然
环境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然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 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人工环境 人类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因水土流失而形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形成的荒漠流沙等
例1
下列关于环境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
B.环境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事物而言的
C.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同
D.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与人类相关的所有事物
【解析】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与之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人类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与人类相关的其他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
【答案】 B
学以致用
1.下列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中,属自然环境因素的是( )
A.滥挖发菜 B.过度抽取地下水
C.开发三江平原 D.洪涝灾害
解析:选D。自然环境因素是指人类没有干预或无能力影响的环境因素。“滥挖发菜”“过度抽取地下水”“开发三江平原”都是社会原因引起的。
人类与环境
知识精析
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图示如下: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③④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⑤⑥指人类通过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箭头⑦⑧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方法突破
用图示法记忆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
例2
读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外圆代表________,内圆代表________。
(2)图中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活动从环境中输入________,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活动向环境中输出__________,箭头C表示人类的__________,箭头D表示________。
(3)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箭头________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表示。
【解析】 ①图名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环境的范围比人类社会的范围要大,所以得出外圆为环境,内圆为人类社会。②A、B箭头是同向的,C、D箭头是反向的,联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A表示的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物质与能量,B则表示人类社会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C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D则表示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也分为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
【答案】 (1)环境 人类社会
(2)生产 物质和能量 消费 废弃物 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环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反作用(或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
(3)A B D C
学以致用
2.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 )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
解析:选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可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而A、B、D三项都是人类不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破坏环境的例子,势必造成人类与环境的对立。
教材深化透析
图表解读
图1.1 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图直观地表示了环境的基本含义。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要素也不同。与中心事物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联系的周围事物,构成了中心事物的环境要素。
活动点拨
教材P3思考
1.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出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环境效益。
3.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学业水平达标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