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优化方案 精品课件】人教版 地理 选修6 第四章第三节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优化方案 精品课件】人教版 地理 选修6 第四章第三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0-07 17:2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三节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学习目标
1.理解湿地的概念及中国湿地的特点。
2.理解湿地减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通过国内外实例深刻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知能层级突破
基础自主梳理
教材深化透析
第三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学业水平达标
基础自主梳理
一、什么是湿地
1.定义:天然或_____、永久或暂时、静止或____、淡水或咸水,由____、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_______的海域。
2.生态功能:服务价值居于首位,具有调节气候,________净化水体,________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被称为________。
人工
流动
沼泽
6米以内
调蓄水量
释放氧气
地球之肾
3.中国湿地
(1)特点:类型多、__________、分布广、_____________、生物______丰富。
(2)代表:东北_________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_________是大江大河的源头,有世界上_________的湿地。
二、日益减少的湿地
1.自然原因:被来自湿地内外的_______自然充满。
2.人为因素
绝对数量大
区域差异显著
多样性
三江平原
青藏高原
海拔最高
沉积物
人类活动 导致后果
土壤侵蚀 入流______大增
环境污染 入流______增加,
人为加速________过程
围湖、围海造田 湖沼和________面积
剧减乃至消失
大量________和河流
截流改向 使水量减少,直至干涸
3.我国湖泊减少
(1)原因:过度_________和盲目_________。
(2)后果:湖水_______增加,使水质变劣。
引水灌溉
围湖造田
矿化度
引水灌溉
海滨滩涂
富营养化
营养物
泥沙量
三、保护湿地
1.破坏实例:填平湿地,建造楼宇;________,铺砌水泥护坡;将河道整治成_______河岸。
2.导致后果:割断了河流、湖泊与周围环境的_________和生态联系。
3.采取措施
(1)100多个国家加入__________,旨在通过________,保护重要的湿地系统。
(2) 着重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
裁弯取直
混凝土
水文联系
《湿地公约》
国际合作
恢复和重建
知能层级突破
 
湿地分布与作用
知识精析
状况
面积 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居世界第四位,亚洲第一位
1.中国地的状况
状况
特点 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
典型湿地 东北三江平原沼泽面积864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
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是我国几条大河的源头,如长江、黄河、澜沧江等
美称 作用
资源的宝库 生产出大量的鱼、虾、蟹、稻米、莲藕和菱角等农副产品
生命的摇篮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天然空调机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天然水库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地球之肾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鸟类的乐园 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
2.湿地的美称和作用
例1
(2010年四川文综改编)读以下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试分析图中乙地湿地的形成原因。
(2)请说明湿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解析】乙地为三江平原,有我国最大的沼泽区。由于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加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致使地表长期有积水。湿地是“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作用。
【答案】(1)形成原因: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
(2)作用:调节气候、保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学以致用
1.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拉鲁湿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 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消除拉萨地区北部的山洪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主要考查湿地的环境功能,分析4个选项只有②项是不可能的,故选C项。
湿地减少的原因及保护
知识精析
1.原因
2.保护
例2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月牙泉就要消失了,这个沙泉共生的天然奇迹,在鸣沙山的怀抱中,已经安然度过了数千年的岁月,现在却面临干涸的危险。月牙泉最浅的地方现在不到一米,以这样的速度下降,要不了三年,月牙泉就会见底了。
(1)月牙泉就其分类来说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哪一类?简述此类的生态价值。
(2)材料中月牙泉面积不断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提出解决月牙泉面临消失的措施。
【解析】 本题以月牙泉即将消失为背景,考查湿地的生态价值、湖泊消失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月牙泉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一个河迹湖,但是由于气候的干旱,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面临消失,因此要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节约用水,为保住月牙泉而努力。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类影响的地理环境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但是为了实现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在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促进经济的发展。
【答案】 (1)湿地。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等。
(2)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减少。人为原因:人口增加,农业灌溉用水增加,植被破坏等。
(3)加强管理,节约用水,合理灌溉;恢复生态植被;跨流域调水等。
学以致用
2.下列能加快湿地消失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湖泊内外的沉积物自然充满其中的过程
B.环境污染,造成入流营养物质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
C.围湖、围海造田,导致入流泥沙减少
D.国家实行一系列的湿地保护政策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湿地减少的原因。湿地减少的自然原因是湖泊内外的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和功能。但是这一过程十分缓慢,能加快湿地消失过程的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如环境污染,造成入流营养物质增加,使湖沼内藻类和水草丛生。围湖、围海造田,能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造成土壤侵蚀,导致入流泥沙大增等。国家实施一系列保护湿地的措施,能够防止湿地消失速度的加快。
图表解读
图4.10 洞庭湖形态的变化
该图是1825年和1958年洞庭湖形态的变化对比图,主要用来说明由于泥沙淤积和人们的围垦所导致的洞庭湖形态的变化。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洞庭湖北有分泄长江水流的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东、南、西三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直接注入
教材深化透析
洞庭湖,形成不对称的向心水系,由此看出洞庭湖调蓄洪水的能力巨大。1825年(左图),洞庭湖水面较大,是号称“八百里洞庭”的大湖。但到了1958年(右图),由于淤塞和围垦,洞庭湖变得支离破碎,成为“大水一片,小水一线”(也有“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之说)“霜落洞庭干”的境状,湖泊面积也由全国“老大”退居“二线”。
活动点拨
一、教材P61思考
1.对湿地的定义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理解:(1)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2)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3)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2.对湿地的生态意义可以这样理解: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涵养
水源、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它号称“地球之肾”,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其服务价值居于首位。
3.三江平原大部分沼泽变成商品粮基地,就失去其作为湿地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作用。
二、教材P63思考
1.湖泊消失,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温、增湿)、调蓄水量(减少洪水)、美化环境(旅游)、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
2.对“围湖造田”的认识分两方面:一方面是为什么要围湖造田。大多数情况是因为人多地少,吃饭问题难以解决,为眼前利益围湖造田,导致人与环境关系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是如何解决,简单讲就是“开源节流”。“开源”即实行多种经营方式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生存问题,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节流”即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对土地的压力,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对环境的认识,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三、教材P64思考
要重视水利水电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积极研究“趋利避害”的对策。河流的生态建设应尽可能地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恢复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挖掘自然河流内在的美学价值,使人们在自然状态的河流中享受与自然和谐的乐趣。破坏湿地会对生态环境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极为不利。人类对湿地的认识得到提高,已从维持现状提高到恢复和重建受损的湿地的水平。
学业水平达标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