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优化方案 精品课件】人教版 地理 选修6 第五章第一节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优化方案 精品课件】人教版 地理 选修6 第五章第一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7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0-07 17:2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一节 认识环境管理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
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学习目标
1.理解环境管理的主要思想及实施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2.了解环境管理的对象和执行主体。
3.记忆中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明确环境管理必须纳入法制轨道,每个中国人都应具备一定的环境法知识。
知能层级突破
基础自主梳理
教材深化透析
学业水平达标
第一节 认识环境管理
基础知识梳理
一、实行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1.概念:指对人类_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施加影响。
2.必要性: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形成源于人们的__________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目标的_________和____的无约束性,因此单靠技术是不能完全解决环境问题的。
损害自然环境质量
社会经济
纯经济性
行为
二、环境管理的对象和执行主体
1.环境管理的对象
(1)个人:主要是个人的_________和____环境行为。
(2)企业:生产全过程中的_______排放。
(3)政府:具有_____身份。既是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
消费需求
不良
污染物
双重
2.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
(1)执行主体:_____________。
(2)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确定环境保护方针大计,颁布环境保护相关的____________,制定环境管理条例和国家行动计划,以此来推动全国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地进行。
国家和政府
法律法规
思考
为什么说政府既是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
【提示】 因为政府直接投资兴办诸如供水、供电、铁路等公用事业,同时又掌握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
三、立法和行政干预是管理的主要手段
1.管理手段
(1)主要手段:____手段和行政手段。
(2)其他手段:_____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
2.中国公民违反环境法律的原因
(1)_________的驱动。
(2)不懂法律,不知道法律的威慑力。
法律
经济
经济利益
知能层级突破
环境管理的必要性及对象
知识精析
1.实行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技术的局限性 环境问题不是单靠技术所能解决的,技术在解决环境问题时存在固有的局限性
公产与资源环境的退化 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源于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目标的纯经济性和行为的无约束性
环境管理的目的和概念 通过环境管理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又要不超过环境的耐受极限。因此,环境管理就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
对象 影响环境行为 约束方向
个人 个人的消费需求和不良环境行为 建立绿色消费观念,反对无节制的高消费,培养正确的环境道德
企业 生产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严格限制污染物的不合理排放,同时需要对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加强技术改造,实行清洁生产
2.环境管理的对象
对象 影响环境行为 约束方向
政府 政府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因为政府直接投资兴办诸如供水、供电、铁路等公用事业,同时又掌握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 严格限制企业和事业单位污染物的不合理排放,审查区域发展和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
(2011年六盘水检测)阅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例1
材料:横贯上海中部的苏州河附近分布着机械、锻造、纺织、造纸、印染、蓄电池、电镀、搪瓷等百余家大小工厂,码头连绵不断,舟楫林立,这里早已成为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带。然而随着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苏州河河床变浅了,河道变窄了。在海潮和上游来水的共同作用下,汛期水位往往会高出地面,岸坝几度加固加高。河水的黑臭现象日益严重,
鱼类活动绝迹。多年来,上海市人民政府把治理苏州河作为建设一流城市的重要实事和标志性工程,决心将它改造成清新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观光河。
(1)图中A、B、C三地中污染最严重的是________地。试列举该地三个主要的污染源(附近工厂污染源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根据材料分析实行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3)利用材料说明环境管理的对象和执行主体是什么?
【解析】 第(1)题,第1问读图容易解答,后三问难度稍大。苏州河的污染源除附近工业污染之外,还应有生活污染、运输污染(材料中“码
头连绵不断”),另外还有酸雨污染,通过读图可知还有上游和支流携带的污染等。第(2)题,环境问题单靠技术解决有很大的局限性,还必须借助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手段。第(3)题,由材料可看出,环境管理的对象应包括个人、企业,政府,执行主体是国家和政府。
【答案】 (1)C 来自岸上和水上的生活废弃物的污染 由运输造成的污染 河床底泥释放的污染物 大气降水中的酸雨注入 上游和支流带来的污染(三个即可)
(2)环境问题不是单靠技术所能解决的,还必须借助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手段。
(3)对象:个人、企业、政府。执行主体:国家和政府。
学以致用
1.关于环境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国家和政府是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故政府不是环境管理的对象
B.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
C.我国政府没有制定完整的环境管理的基本国策、方针、政策、制度和行动方案
D.环境管理对个人的要求是严格限制污染物的不合理排放
解析:选B。政府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三个层次;我国政府有一整套的基本国策、方针、政策、管理制度和国家行动方案,为环境管理提供保证;环境管理对个人的要求是建立绿色消费观念,反对无节制的高消费,培养正确的环境道德。
知识精析
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
手段 定义 具体内容
行政
手段 通过行政程序直接管理环境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的政策、规划及行政决议、决定等,对从事开发活动的人、财、物等实施管理
法律
手段 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管理环境 制定环境法律法规
组建执法队伍
通过强制手段调整开发活动中的各种关系
通过司法程序实施行政、
经济或刑事制裁
手段 定义 具体内容
经济
手段 运用税收、征收有偿使用费以及奖励、罚款等间接管理环境 项
目 税收和收费制
度 财政补贴、信贷优惠 市场
交易 押金
制度

例 环境税、资源使用税 补助金制度、税收减免 市场干预、责任保险
手段 定义 具体内容
宣传
教育
手段 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思想动员 通过宣传环境教育,培养环境保护的专门人才
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实行科学管理,提倡社会监督的环境管理
技术
手段 借助既提高劳动生产率,又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度的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等手段保护环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例2
材料1:塑料袋的制作过程一般为:从石油烯烃中制造塑料颗粒,进入加料斗并通过螺杆挤塑机的狭长缝隙挤出,为了防止变形应立刻进入冷却液(一般是水)中冷却成形,制成“塑料纸”。
材料2:全球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达到五千亿至一万亿个,这意味着我们每人每年使用150个塑料袋,或是每分钟有一百万个塑料袋被使用。2008年6月1日开始,我国禁止超市免费为顾客提供购物塑料袋。
(1)禁止超市免费提供塑料袋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中体现了环境管理的哪些手段?
【解析】 第(1)题,由材料1和材料2可以找到禁止超市免费提供塑料袋的原因。第(2)题,由“2008年6月1日开始,我国禁止超市免费为顾客提供购物塑料袋”这句话可以看出对环境管理采取了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
【答案】 (1)减少“白色污染”;减少石油资源的消费量等。
(2)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
学以致用
2.关于环境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有(双选)(  )
A.国家和政府是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故政府不是环境管理的对象
B.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
C.中国政府已经制定完整的环境管理的基本国策、方针、政策、制度和行动方案
D.环境管理对个人的要求是严格限制污染物的不合理排放
解析:选BC。政府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三个层次;中国政府有一整套的基本国策、方针、政策、管理制度和国家行动方案,为环境管理提供保证;环境管理对个人的要求是建立绿色消费观念,反对无节制的高消费,培养正确的环境道德。
图表解读
图5.1 中国的环境管理基本构架
图中主要表现了我国管理体系中的基本政策、方针和管理制度。重点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简单了解已经纳入法律体系中的主要环境管理制度,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综合定量考核制度、污染集中处理制度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以及我国最早实施的“三同时”制度,达到宣传环境法的目的。具体示意图如下:
教材深化透析
活动点拨
一、教材P77思考
1.环境问题的形成源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目标的纯经济性和行为的无约束性。因此单靠技术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环境问题的,它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实行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环境问题的产生,也能使相应的技术措施更有效。
2.总体来讲,我国的环境管理中法律、行政手段使用较多,但法律和政策还有不成熟之处,存在着监督力度不足、执法不严以及执法难、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明显薄弱、宣传教育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3.侧重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相关的资源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草原法》《煤炭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农业法》《渔业法》(写出3部即可)。
二、教材P79思考
加强每个人的环境法制观念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有两个原因经常造成犯罪人“无意识犯罪”或者存在侥幸心理。(1)由于环境是公共物品,产权所有不明确,管理主体不直观,容易造成人们任意使用的倾向,使人们产生攫取自然资源和肆意排放污染物似乎不需要付任何费用和承担责任的错觉。(2)环境犯罪的危害、后果往往不是直接显现出来的,经常是没有直接受害者,或者受害者较多,难以找到诉讼的主体,对于“受害的
环境”而言甚至不可能成为诉讼主体,凡此情况属于“控告者空缺”。 因此加强环境法规宣传,加强每个人的环境法制观念,让个人了解哪些行为是环境法所制止的,了解环境法是如何认定犯罪后果的严重程度等内容将有利于减少犯罪,对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业水平达标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