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4 21:0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何 夜 无 月 ? 何 处 无 竹 柏 ?




《 记承天寺夜游 》
北宋 苏轼
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东坡居士 · 苏轼
苏轼,字子瞻[zhān],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豪放派代表。与父苏洵[xún] 、弟苏辙[zhé]合称“三苏”。
代表作品有《东坡乐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宋四家(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fú]和蔡襄[xiāng] 。
唐宋八大家(文学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韩愈、柳宗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凄凉伤感
——失望落寞
——高兴
——惊讶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沉吟、思量与搜寻
——兴致勃勃
知音之交 · 张怀民
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wò quán] ,北宋官员。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
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从容、闲适
——惊喜
探讨:这里没有写二人“交谈取乐”,为什么??
(1)留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2)两人心意相通,会心一笑胜过千言万语;
(3)交谈有声,与月夜静谧的氛围不相符合。
所以不再叙述。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恍然大悟
积水空明——月色之明?
藻,荇交横——月色之清?
盖竹柏影也——月色之浓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探讨:解读“闲人”之“闲”
①“闲人”是什么意思?
②“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
本义:清闲的人,无所事事、无聊的人。这里指苏轼与张怀民。
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还是面对逆境的“从容”,是超然于劳累的身体生活的“悠闲”,是诗意面对逆境、率性面对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美在语言的简洁
美在月色的空明
美在情感的波折
美在心境的旷达
美在何处
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记叙与友夜游,以及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