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黄鹤楼》《使至塞上》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黄鹤楼》《使至塞上》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4 21:2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默写
1.《黄鹤楼》中,感慨古人不可见,世事茫茫难预料,具有伤感惆怅之情的句子:
《黄鹤楼》中,诗人从怀古的,带有惆怅的情感回到现实中来的诗句:
崔颢在《黄鹤楼》中用对偶的描写写自己登楼所见明风景的句子是
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
 
《黄鹤楼》中以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的一句是
6.《使至塞上》表明作者轻车简从出使边塞的句子是: 
7.《使至塞上》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
8.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9.王维《使至塞上》中“
,
 ”这两句诗,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10.王维《使至塞上》中“
  ”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异曲同工之妙。
11.王维的诗“诗中有画”,《使至塞上》中“
  ”一联,构图有点有面,线条简洁明快,景象既苍茫辽远,又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
12.《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
1.下面对《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B.这首诗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唆之感,只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势而下,尤其二、三句两个“黄鹤”顶针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
C.颈联转写登楼所见的阴雨天气,诗人也从现实中又回到怀古之思中来。这一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灰暗。
D.尾联以抒情作结。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3.对《使至塞上》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属国过居延”和“都护在燕然”,形象写出了国势的强盛,充满着自豪感。B.颈联两句抓住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鲜明地勾勒出塞外高原上苍茫辽阔而又壮丽雄奇的景象。
C.“大漠孤烟直”就是说沙漠中孤烟直上,“长河落日圆”预示着一天的结束。D.末尾两句写快达到目的地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那种急于赶赴边关以及他对前方将士由衷敬佩的心情。
4.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5.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两字说明王维出使时随从很少,没有一点气派。这两个字也流露出了诗人些许失意的情绪。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的“大”表现了大漠的荒凉辽阔,“孤烟”在这样大背景下显得很突出,也写出了这里景色的单调。总之,这两句把景物描写的很荒凉,更烘托出了作者悲凉的心情。
D.“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遇到了一位负责侦查的骑兵,他告诉诗人主帅还在燕然没有回来。“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三、诗歌赏析
(一)黄鹤楼
崔颢(唐)
1.这首诗的体裁是
,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
 之情。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3.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5.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唐代大诗人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二)使至塞上
王维
(唐)
1.本诗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特点的是第
联。这一联营造了
 的意境。
2.诗人睹物生情,把自己比作“
”和“
 ”,暗示了诗人政治生涯的
。流露出诗人
 之情。
3.本诗的颈联已成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借助想象,描绘画面。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一、默写
1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
 2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7征蓬出汉塞 , 归雁入胡天 。
 8征蓬出汉塞 , 归雁入胡天 。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选择题
C.错误,颈联转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不是“阴雨天气”,应该是诗人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色彩鲜明。
2.C.有误,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并不是抒发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解答】ABD.正确;
C.有误,这两句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故选:C。
4.ACD.正确。
B
错误,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春天出塞而不是秋天。
故选:B。
5.【解答】ABD.正确;
C.有误,“这两句把景物描写的很荒凉”错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把景物描写的雄奇壮美。
故选:C
诗歌赏析
(一)
七言律诗
孤独、寂寞、惆怅之情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强调空间上的虚无,写出了“昔人”已去,只剩下空荡荡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
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强调时间上的邈远,重在抒情,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感。
3.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4.
本联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在和煦的阳光的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的树,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十分茂盛。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5.“愁”字。借景抒情,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愁”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6.示例: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1. 三 雄奇壮观(或“空旷”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 
2 征蓬 归雁
漂浮不定_____
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惆怅、郁闷 
3(1)“直”字写孤烟之高,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2)“圆”字修饰落日,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3)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4放眼瞭望,金黄色的沙漠一望无际,突然,一缕孤烟直上云霄,那白白的烟劲拔、坚毅,给荒凉的沙漠些许生气。远处,奔涌的黄河闪着亮光,流向远方,依偎着黄河的是圆硕如蛋黄一样金黄的落日,正在渐渐下沉,落日的余辉为黄河与沙漠涂染了一些暖意。
5.流露出诗人对都护的赞扬,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想要为国建功的雄心壮志。
6.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