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课 唐诗五首之
一、野望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上
新课导入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唐诗的魅力。
文学常识
律 诗
律诗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每首律诗有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七个字的叫七言律。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一二句称“首联”(或起联),三四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或结联)。
野 望
王 绩
诗人简介
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齐
读
诗
歌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全文解释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诗文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中心思想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阅读问题
1.“徙倚”是 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 的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徘徊
孤独抑郁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
3.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那几个词用得好?
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远景和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思,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4.“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以后,伯夷和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野
望
板书设计
举目四望 孤寂无依
树林金色 山峦余晖
牧人驱犊 猎马带禽
苦闷怅惘 知己难觅
远景与近景,
静态与动态
苦闷彷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