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背影》2课时课件(共47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4《背影》2课时课件(共47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6 07:46:5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背影》同步检测
(满分:80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差使(chà)
簌簌
栅栏
触目伤怀(chù)
B.奔丧(sàng)
交御
擦拭
情郁于中(yù)
C.蹒跚(
pán)
马褂
惦记
祸不单行(xíng)
D.典质(
diǎn)
渡江
瞩咐
不能自已(yǐ)
2.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组(  )(2分)
A.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B.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C.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D.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情郁于中:心中感情郁闷。)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爱心是一支拐杖,它给予颓唐者站起来的力量。
B.史铁生的一生是曲折不幸的,在最好的年华双腿瘫痪,祸不单行,又患上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后突发脑溢血离世。
C.十三岁生日那天,他收到了爸爸从遥远的城市寄来的生日贺卡,他激动万分,不能自已。
D.我上大学的姐姐一放寒假就赋闲在家,真的希望她能找份临时工作,锻炼自己。
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
A
(单纯
单调)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
B
(激扬
激越)的,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
_______,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说明起码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
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1)给文中A、B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2)请联系上下文,为文中横线处补上一句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后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合并成一句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是一档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
B.某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
C.某节目邀请康震、王立群、蒙曼与郦波等四位观众喜爱的文化专家担任嘉宾。
D.少数民族对于中国的重大贡献在哪里?一是疆域贡献,二是制度贡献,三是文化贡献。
6.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2分)
(1)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
(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
7.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做大人的,不要把孩子的路都铺好,生怕孩子在路上有一个小石子硌了脚。
②为了让孩子的人生不留遗憾,做父母的应当让孩子保持个体的独立。
③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疼着宠着自是无话可说。
④但是,孩子不是父母精神的全部寄托,他们是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也会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路要走。
⑤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历练的人生,那也是有缺憾的。
A.②①④③⑤  B.③④①⑤②
C.④②①③⑤  D.⑤②③④①
8.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手法。(4分)
(1)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
(2)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
(3)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
(4)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
9.选择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2分)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革命家。代表作品有《背影》《春》等。
B.《背影》一文中共提到“背影”三次,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
C.《背影》一文开始写“背影”,指出最难忘的就是父亲的背影。但后面展开写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第二、三自然段可以删去。
D.《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10.八年级(1)班拟开展以“呼唤父爱”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0分)
(1)[活动一:书写父爱]
为了营造活动氛围,请你在黑板上写出一条关于父爱的标语。(2分)
(2)[活动二:社会档案]
几年前,某网站曾做过一个调查,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的人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26.3%的人觉得“不好说”,仅有13%的人认为“并不缺失父教”。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的人选择了母亲,28.7%的人表示“父母均担”,11.4%的人选择其他,仅有13%的人表示是父亲。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组调查反映的问题。(2分)
(3)[活动三:具体建议]
请你就子女的教育问题向父亲提两条建议。(2分)
(4)[活动四:描述画面]
观察下面这幅图,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概括出主旨。(4分)
二、阅读理解(29分)
(一)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问题(14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2.文中详写“父亲”买橘子往返的艰难过程的作用是什么?(2分)
3.按照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6分)
(1)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从描写的角度)(3分)
(2)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从加点词角度赏析,再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从“回头”中感受到了什么?)(3分)
4.文中“我”的两次流泪有什么不同?试作简要分析。(4分)
(二)类文阅读(15分)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白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⑦“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⑧“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⑨“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⑽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⑾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⑿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⒀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⒁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⑤⑥段运用插叙的手法,回溯了父子三人的生活经历,使故事情节更加充实完整。
B.文章语言形象细腻。“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我深藏的爱和愧疚。
C.第②段中,对大哥的神态、动作、心理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大哥对父亲病情的担忧和他的毫无主见。
D.“我”大学毕业后漂泊辛酸的生活和大哥按部就班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让我开始了对父亲的憎恨。
2.阅读文章,依据“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词语。(3分)
不满一(  
)一(  
)一羞愧一-(  
)
3.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你对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3分)
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4.好的标题能提示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题。请你仔细阅读文章,谈谈文章以“良心”为标题的作用。(6分)
三、小练笔(15分)
作者所写的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深深铭刻在无数读者心中。这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彩的动作描写。请你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在一个特定情境下的细节,仿照文中的写法,写一个动作描写的片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背影》同步检测
(满分:80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差使(chà)
簌簌
栅栏
触目伤怀(chù)
B.奔丧(sàng)
交御
擦拭
情郁于中(yù)
C.蹒跚(
pán)
马褂
惦记
祸不单行(xíng)
D.典质(
diǎn)
渡江
瞩咐
不能自已(yǐ)
解析:A.差chāi。B.丧sāng,御→卸。D.瞩→嘱。
2.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组( D )(2分)
A.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B.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C.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D.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情郁于中:心中感情郁闷。)
解析:“情郁于中”在句中的意思是“感情积聚在心里”。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D
)(2分)
A.爱心是一支拐杖,它给予颓唐者站起来的力量。
B.史铁生的一生是曲折不幸的,在最好的年华双腿瘫痪,祸不单行,又患上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后突发脑溢血离世。
C.十三岁生日那天,他收到了爸爸从遥远的城市寄来的生日贺卡,他激动万分,不能自已。
D.我上大学的姐姐一放寒假就赋闲在家,真的希望她能找份临时工作,锻炼自己。
解析:“赋闲”指没有职业在家闲着,失业在家。这和语境中的“大学生放假”不符,使用不当。
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
A
(单纯
单调)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
B
(激扬
激越)的,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
_______,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说明起码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
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1)给文中A、B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2)请联系上下文,为文中横线处补上一句话。(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后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合并成一句话。(2分)
答案
(1)A.单纯
B.激越
(2)(示例)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
(3)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
(4)旋律让我们有了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B
 )
(2分)
A.《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是一档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
B.某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
C.某节目邀请康震、王立群、蒙曼与郦波等四位观众喜爱的文化专家担任嘉宾。
D.少数民族对于中国的重大贡献在哪里?一是疆域贡献,二是制度贡献,三是文化贡献。
解析:B项中引号里的逗号应为顿号。
6.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2分)
(1)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
(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
答案
:(1)反问
(2)反语
7.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①做大人的,不要把孩子的路都铺好,生怕孩子在路上有一个小石子硌了脚。
②为了让孩子的人生不留遗憾,做父母的应当让孩子保持个体的独立。
③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疼着宠着自是无话可说。
④但是,孩子不是父母精神的全部寄托,他们是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也会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路要走。
⑤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历练的人生,那也是有缺憾的。
A.②①④③⑤  B.③④①⑤②
C.④②①③⑤  D.⑤②③④①
8.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手法。(4分)
(1)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心理描写 )
(2)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语言描写 )
(3)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外貌描写 )
(4)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动作描写 )
9.选择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D )(2分)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革命家。代表作品有《背影》《春》等。
B.《背影》一文中共提到“背影”三次,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
C.《背影》一文开始写“背影”,指出最难忘的就是父亲的背影。但后面展开写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第二、三自然段可以删去。
D.《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解析:A项,朱自清不是革命家,他是民主战士。B项,本文共写四次背影,其中重点描写的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C项,二、三段是不能删去的,它们为下文描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10.八年级(1)班拟开展以“呼唤父爱”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0分)
(1)[活动一:书写父爱]
为了营造活动氛围,请你在黑板上写出一条关于父爱的标语。(2分)
示例:父爱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情感,是一种深沉而严肃的爱。
(2)[活动二:社会档案]
几年前,某网站曾做过一个调查,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的人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26.3%的人觉得“不好说”,仅有13%的人认为“并不缺失父教”。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的人选择了母亲,28.7%的人表示“父母均担”,11.4%的人选择其他,仅有13%的人表示是父亲。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组调查反映的问题。(2分)
多数人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教育责任缺失较为严重。
[解析]
本题在内容上要围绕父爱来表达。注意本题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内容,这需要读懂信息,找出信息传达出的主要意思。这里几组数据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多数人认为在成长过程中,父亲的教育责任缺失。
(3)[活动三:具体建议]
请你就子女的教育问题向父亲提两条建议。(2分)
示例:①尊重子女,平等相待;②多关心鼓励,少批评责骂。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两点:一是向父亲提出建议,二是内容是关于子女的教育问题。
(4)[活动四:描述画面]
观察下面这幅图,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概括出主旨。(4分)
画面上是祖孙三代人,祖父坐在藤椅上,一只脚放在洗脚盆里,一只脚在盆外;父亲光着脊背蹲在地上,双手扶着祖父的腿,要给祖父洗脚;孙子站在父亲身后,手拿一条毛巾,在给父亲擦背。
整幅画面展现的是尊老的孝心,是祖孙三代的幸福、和谐。
[解析]
概括画面的主题,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分析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赞扬或讽刺的对象,然后挖掘隐含的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反映的主题。
二、阅读理解(29分)
(一)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问题(14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写父子车站离别,父亲艰难地过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
2.文中详写“父亲”买橘子往返的艰难过程的作用是什么?(2分)
进一步用细节描写突出父爱的伟大。
解析:买橘子要过铁道,那时月台很高,爬起来非常费劲,父亲是看在眼里的,为了儿子,再难的事情他也心甘情愿,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
3.按照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6分)
(1)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从描写的角度)(3分)
动作和神态描写。父亲虽然心情沉重,但因为怕儿子难过,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以免儿子心里难受,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2)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从加点词角度赏析,再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从“回头”中感受到了什么?)(3分)
①从“回头”这一细节中感受到了真挚的父爱;(1分)②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爱护总是无微不至的。(2分)4.文中“我”的两次流泪有什么不同?试作简要分析。(4分)
①第一次流泪,是看见父亲为自己艰难买橘后,因感动而流泪;②第二次流泪,是看见父亲从自己视野中消失后留恋、伤别的泪。
(二)类文阅读(15分)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白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⑦“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⑧“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⑨“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⑽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⑾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⑿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⒀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⒁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C )(3分)
A.文章第⑤⑥段运用插叙的手法,回溯了父子三人的生活经历,使故事情节更加充实完整。
B.文章语言形象细腻。“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我深藏的爱和愧疚。
C.第②段中,对大哥的神态、动作、心理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大哥对父亲病情的担忧和他的毫无主见。
D.“我”大学毕业后漂泊辛酸的生活和大哥按部就班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让我开始了对父亲的憎恨。
2.阅读文章,依据“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词语。(3分)
不满一(  )一(  )一羞愧一-(  )
憎恨;震惊;感激/感恩/感动
3.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你对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3分)
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我终于发现自己误会了父亲,内心感到羞愧,良心受到谴责,懂得了父爱的崇高,将终身铭记父爱。
4.好的标题能提示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题。请你仔细阅读文章,谈谈文章以“良心”为标题的作用。(6分)
“良心”是父亲朴实的做事宗旨,(为了良心,父亲把上:学的机会给了别人的孩子,把立条子棒的机会留给了别人,无视养有多年的孩子对自己的憎恨和不满,把无限的愧疚和白责留给了白己,)以“良心”为题突出了父亲朴实而高大的形象。同时,父亲的良心也唤醒了“我”的良心和良知,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三、小练笔(15分)
作者所写的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深深铭刻在无数读者心中。这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彩的动作描写。请你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在一个特定情境下的细节,仿照文中的写法,写一个动作描写的片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7张PPT)
●点我歌曲
第一课时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说一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母的疼爱。
导入激情,
创设氛围
父爱是火,点燃希望的灯;
父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
父爱是路,引领我们一生。
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2.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味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重点)(难点)
3.
感受亲情,学会珍惜亲情。
学习目标
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
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
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
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
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朱自清
《背影》是纪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簌簌(

赋闲(
) 踌躇(

差使(
)蹒跚(

颓唐(

交卸(

勾留

)琐屑(

游逛(
)奔丧(
)???颇


狼藉(

惦记(

迂(

栅栏(

拭(

郁(

惟(

箸(

诸(



chóu
chú
chāi
pán
shān
túi
xiè
xiè
guàng
sāng
diàn

suǒ
gōu


zhà
shì

wéi
zhù
zhū
读准字音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狼藉
簌簌
惨淡
赋闲
勾留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琐屑
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
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主要写谁?
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背影
我的父亲
父爱
《背影》是一篇回忆散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子浦口送别
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段):
第二部分(2—6段):
第三部分(7段):
开篇点题,思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情景,表现父爱子的真挚感情。
别后思念,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怀念之情。
开篇设疑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1
    
悲凉气氛(别时家境)2-3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4-5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7
段落层次
寻找背影
1.本文共有几次写到“背影”?
共有四次
2.四次“背影”各出现在课文什么地方?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3.比较一下这四次描写背影,作者哪一次写得详细,哪些粗略?哪些是写看到眼前的背影,哪些不是眼前的背影?
第一次写背影
略写
第二次写背影
虚写
实写
详写
第三次写背影
第四次写背影
略写
实写
略写
虚写
阅读前三自然段
第一次“背影”起什么作用?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一句起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2.第2.3段写什么?
交代“背影”的背景(即家境的悲凉),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
3.“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祸不单行”具体指什么事?
①祖母死了;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4.“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家中光景之“惨淡”表现在哪里?
家中光景很是“惨淡”表现在:
①变卖典质,还了亏空;
②借钱办丧事。
③丧母和失业
1.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穿


穿






读“买橘子”一

明确:
“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
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
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
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2.这几个动词怎么最为传神?
读一读,想一想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父亲背影的?
作者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动作,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吃力地攀爬的困难,写出了强烈的爱子之心,流露了父爱力量的巨大,催人泪下。
 4.“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两个“怕”,各怕什么?
怕父亲见了伤心;
怕别人见了难为情。
5.在写作过程中,朱自清除了写父亲买橘子看到的背影这件事情外,还写了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照看行李
讲定价钱
送我上车
拣定座位
叮嘱儿子
嘱托茶房
一笔带过
非常简略
6.父亲为什么不让儿子去买橘子?买来橘子后“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真的“很轻松”吗?
其实不仅不轻松,还很吃力。只是因为爱儿子,吃苦也心甘情愿,所以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表示“看似……,其实不是”。也许是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以免儿子心里难受。这也表现了父亲深挚的爱。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4段)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6段)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6段)
进去吧,里边没人。(6段)
7.父亲送儿子上车,前后只说了四句话,请把这四句话找出来。
8.这4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请具体说明。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回报父爱
“聪明”是反语,表现不理解父爱的自责之情。在此是褒词贬用,是自作聪明,糊涂的意思。
父亲讲价钱,嘱托茶房,都是出于爱心,可是自己对父爱竟理解不到,自以为是,觉得比父亲还高明,实在是太傻了!
检测一下你的情商
9.“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是为什么?)
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阅读最后一段
3.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悲哀之泪
感动之泪
伤心之泪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惜别之泪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有一句话,
值得你铭记一生: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大的,
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第二课时
一、细节动人
A
父亲的体形、穿戴——肥胖、黑、深青
B
走路的姿势——蹒跚
C
爬月台的动作——探、攀、缩、
倾。
学习写法
二、语言简洁朴实感人
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1.简洁
2.朴实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
本文语言朴实无华且饱含深情,试结合相关语句简要赏析。
作者表达强烈的感情时没有浓墨重彩地着意渲染,而是用如叙家常般朴素平实、通俗晓畅的语言,抒写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思念之情。如写“我”的悔恨自责——“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写“我”的动情落泪——“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显得格外自然、真挚、感人,思念之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又如写父亲
“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次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甚是仔细”表明嘱咐的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枝末节都提到了。
这些用语,强调父亲为儿子上火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的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1)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
——对父亲深切的感念。
(2)他终于拣定了靠窗的座位
——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3)他将橘子一股脑儿倒在棉大衣上。
——怕儿子路上饥渴。
(4)他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说。
——自己放心了,也让儿子放心。
(5)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
——儿子也舍不得与父亲分离。
3.感人
体会词语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说而不定,矛盾心理
靠得住
遍数多,不厌其烦,惟恐茶房有半点疏漏
嘱咐内容详
父亲
已做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三、详略得当
(1)第一段思念父亲。
——简略。
(2)第二、三段,家境,南京与朋友游逛等内容。
——一句带过。
(3)第四段与脚夫讲价,我心中的不满等。
——较详。
(4)第五段月台买橘。
——最详,用细腻的笔进行描绘。
(5)最后一段深切思念。
——较详。
详略根据中心的需要决定,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内容详写,否则就略写。
四、感情基调
淡淡的哀愁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偿还欠债,
满院狼藉,光景惨淡
,父亲年老。
四次落泪。
五、结构严谨
开篇点题。
衔接自然。
首尾呼应。
六、主题鲜明
父—爱—子
朱自清父亲读《背影》
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这篇文章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1.入微的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独特的角度---父亲的背影
师生共同总结全文艺术特点
根据本文的特点,说一说对你写作上有什么启示?
①开头方法: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②结尾方法:照应开头、画龙点睛
③选材要突出文章中心
④叙事要详略得当
⑤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⑥写人时要运用描写方法:例如: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等
文章为何用《背影》做标题?用《父爱》《父亲》《浦口送别》等好不好?
“背影”可以集中、强烈地表现父爱,它是精彩的瞬间,形象的定格。
“背影”这个视角很新颖,引人想象其正面形象,开拓想象空间,并且激起情感的激荡。
“背影”凝聚作者对父爱的独特发现和深刻认识,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背影”是全文的一个线索,将作者的情绪和文章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热点争鸣
由于多数学生反对,2003年9月曾传闻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其理由为:《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故将《背影》逐出中学语文新教材。对此你有何看法?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
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
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对此你有何看法?
4岁:我爸爸无所不能。
5岁:我爸爸无所不知。
6岁:我爸爸比你爸聪明。
8岁:我爸爸并不是无所不知的。
10岁:我爸爸长大的那个时代跟我们长大的时代非常不一样。
12岁:哦,好吧!自然喽,爸对这件事毫无所知。他太老了,所以记不得他的童年。
拓展迁移
14岁:别太在意我爸。他是一个老古板。
20岁:他?我的天!他的陈腐实在是无药可救。
25岁:爸对我所知甚少,但他在
我旁边这么久,他实在应该知道。
30岁:也许我该问问老爸是怎么
想的?毕竟他经验丰富。
35岁:除非我和爸爸谈过,否则
我不做任何事。
40岁:我想知道爸爸是怎样来处理这种事的。他如此有智慧,又拥有整个世界的经验。
50岁:如果爸爸还在这儿让我和他讨论事情,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我不能欣赏他的聪明,真是再糟糕不过的事。我本来可以向他学到更多东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爸爸的看法一直在改变,但爸爸的爱一直没有变!
结束语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
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误解过。请以
“____,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父亲或母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她)的爱。
随堂练笔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背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学习重点:
1.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2.感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学习难点:
作者抓住特定情境展开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独特的表现角度。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圈出好词。
2.品读文中父亲的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体味父亲的形象。
3.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朱自清的《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和父子之间的深情,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的日子里,父亲看似不经意的爱显得异乎寻常的感人。作者没有平铺直叙的记叙父子间的故事,而是集中表现父亲的背影这一形象,切入点小而寓意深刻。文章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情感。从人文内涵的角度来看,《背影》表现永恒的父子之情,感人至深。
二、预习任务
抓住三个“四”: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父亲说的四句话,来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1.找出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写?几次背影的出现个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明确: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2.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请你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并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信息。
父亲的穿戴:
走路的姿势:
爬月台动作:
明确: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
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3.找出作者流几次流泪的句子,说一说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
明确:(1)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2)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千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3)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4)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5)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4.请你品味父亲朴实无华的语言。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5)“进去吧,里边没人。”
明确: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三、预习检测
1.作家作品填空。
朱自清,字    ,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   、    、    ,其创作的散文被誉为“美文”。?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 
蹒跚(  )
狼藉(  ) 簌簌(  ) 踌躇(  ) 
颓唐(  )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    )乱七八糟的样子。
(2)(    )纷纷落下的样子。
(3)(    )凄凉,萧条,不景气。
(4)(    )失业在家。
(5)(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6)(    )衰颓败落。
4.通读课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什么?全文可分成几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5.背影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其中哪一次最让你感动?哪一次刻画得最细致?
6.文中写了几次流泪?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情境具体分析。
答案:1.佩弦 散文家 诗人 学者
2.xiè sāng jú yū xiè zhà chāi pán jí sù
sù chóu
chú tuí
3.(1)狼藉 (2)簌簌 (3)惨淡 (4)赋闲 (5)迂腐 (6)颓唐
4.
背影。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引出背影,背影成为贯串全文的叙事线索。第二部分(第2~6段):回忆往事,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三部分(第7段):结尾抒怀,照应背影。
5.四次。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第二次是车站送别,作者对背影做了具体的描绘,那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我”眼望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里面,离情别绪,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呼应。最令人感动、刻画最细致的是父亲穿过铁道给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
6.
四次。第一次流泪是回家奔丧,看到家境衰败,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因伤心而流泪;第二次是从父亲艰难的背影中感受到深切的父爱,因感动而流泪;第三次是因为和父亲分别,依恋、牵挂、不舍而流泪;第四次是几年不见,泪光中再现背影,因思念而流泪。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文章已背影为线索,主要写了父亲,反映的主题是父爱。
2.《背影》是一篇回忆散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明确: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3.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
明确: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家境惨淡 
4.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段):开篇点题,思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2—6段):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情景,表现父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7段):别后思念,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怀念之情。
段落层次:
开篇设疑: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1
回忆往事:悲凉气氛(别时家境)2-3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4-5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7
二、自主、合作探究
(一)寻找背影
1.本文共有几次写到“背影”?
明确:共有四次
2.四次“背影”各出现在课文什么地方?
明确: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3.比较一下这四次描写背影,作者哪一次写得详细,哪些粗略?哪些是写看到眼前的背影,哪些不是眼前的背影?
明确:第一次写背影:略写、虚写
第二次写背影:详写、实写
第三次写背影:略写、实写
第四次写背影:略写、虚写
(二)阅读前三自然段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2.第2.3段写什么?
明确:交代“背影”的背景(即家境的悲凉),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
3.“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祸不单行”具体指什么事?
明确:①祖母死了;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4.“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家中光景之“惨淡”表现在哪里?
明确:家中光景很是“惨淡”表现在:
①变卖典质,还了亏空;
②借钱办丧事。
③丧母和失业
(三)阅读“买橘子”一段
1.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
 
__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2.这几个动词怎么最为传神?
明确:
“探”“攀”“缩”“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父亲背影的?
明确:作者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动作,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吃力地攀爬的困难,写出了强烈的爱子之心,流露了父爱力量的巨大,催人泪下。
4.“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两个“怕”,各怕什么?
明确:怕父亲见了伤心;怕别人见了难为情。
5.在写作过程中,朱自清除了写父亲买橘子看到的背影这件事情外,还写了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明确: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我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托茶房(一笔带过非常简略)
写作启示:叙事要详略得当。
6.父亲为什么不让儿子去买橘子?买来橘子后“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真的“很轻松”吗?
明确:其实不仅不轻松,还很吃力。只是因为爱儿子,吃苦也心甘情愿,所以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表示“看似……,其实不是”。也许是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以免儿子心里难受。这也表现了父亲深挚的爱。
7.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明确:<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8.这4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请具体说明。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9.“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是为什么?)
明确:“聪明”是反语,表现不理解父爱的自责之情。在此是褒词贬用,是自作聪明,糊涂的意思。
父亲讲价钱,嘱托茶房,都是出于爱心,可是自己对父爱竟理解不到,自以为是,觉得比父亲还高明,实在是太傻了!
(四)阅读最后一段
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明确: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3.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明确: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惜别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三、学习写法
1.细节动人。
A
父亲的体形、穿戴——肥胖、黑、深青
B
走路的姿势——蹒跚
C
爬月台的动作——探、攀、缩、
倾。
2.语言简洁朴实感人。
(1)简洁
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2)朴实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
思考:本文语言朴实无华且饱含深情,试结合相关语句简要赏析。
明确:作者表达强烈的感情时没有浓墨重彩地着意渲染,而是用如叙家常般朴素平实、通俗晓畅的语言,抒写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思念之情。如写“我”的悔恨自责——“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写“我”的动情落泪——“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显得格外自然、真挚、感人,思念之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又如写父亲
“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次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甚是仔细”表明嘱咐的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枝末节都提到了。
这些用语,强调父亲为儿子上火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的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3)感人
①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
——对父亲深切的感念。
②他终于拣定了靠窗的座位
——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③他将橘子一股脑儿倒在棉大衣上。
——怕儿子路上饥渴。
④他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说。
——自己放心了,也让儿子放心。
⑤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
——儿子也舍不得与父亲分离。
思考:体会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明确:说定:说而不定,矛盾心理;熟识:熟识;再三:遍数多,不厌其烦,惟恐茶房有半点疏漏;仔细:嘱咐内容详。
父亲
已做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3.详略得当。
(1)第一段思念父亲。
——简略。
(2)第二、三段,家境,南京与朋友游逛等内容。
——一句带过。
(3)第四段与脚夫讲价,我心中的不满等。
——较详。
(4)第五段月台买橘。
——最详,用细腻的笔进行描绘。
(5)最后一段深切思念。
——较详。
详略根据中心的需要决定,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内容详写,否则就略写。
4.感情基调----淡淡的哀愁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偿还欠债,
满院狼藉,光景惨淡
,父亲年老。四次落泪。
5.结构严谨:开篇点题;衔接自然;首尾呼应。
6.主题鲜明:父—爱—子
●链接资料:朱自清父亲读《背影》
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思考:(1)这篇文章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明确:①入微的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②独特的角度---父亲的背影
(2)根据本文的特点,说一说对你写作上有什么启示?
明确:①开头方法: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②结尾方法:照应开头、画龙点睛
③选材要突出文章中心
④叙事要详略得当
⑤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⑥写人时要运用描写方法:例如: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等
四、深入探究
1.文章为何用《背影》做标题?用《父爱》《父亲》《浦口送别》等好不好?
明确:①“背影”可以集中、强烈地表现父爱,它是精彩的瞬间,形象的定格。
②“背影”这个视角很新颖,引人想象其正面形象,开拓想象空间,并且激起情感的激荡。
③“背影”凝聚作者对父爱的独特发现和深刻认识,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④“背影”是全文的一个线索,将作者的情绪和文章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2.热点争鸣:
(1)由于多数学生反对,2003年9月曾传闻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其理由为:《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故将《背影》逐出中学语文新教材。对此你有何看法?
(2)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
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
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对此你有何看法?
五、拓展迁移
变化的爸爸
4岁:我爸爸无所不能。
5岁:我爸爸无所不知。
6岁:我爸爸比你爸聪明。
8岁:我爸爸并不是无所不知的。
10岁:我爸爸长大的那个时代跟我们长大的时代非常不一样。
12岁:哦,好吧!自然喽,爸对这件事毫无所知。他太老了,所以记不得他的童年。
14岁:别太在意我爸。他是一个老古板。
20岁:他?我的天!他的陈腐实在是无药可救。
25岁:爸对我所知甚少,但他在我旁边这么久,他实在应该知道。
30岁:也许我该问问老爸是怎么想的?毕竟他经验丰富。
35岁:除非我和爸爸谈过,否则我不做任何事。
40岁:我想知道爸爸是怎样来处理这种事的。他如此有智慧,又拥有整个世界的经验。
50岁:如果爸爸还在这儿让我和他讨论事情,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我不能欣赏他的聪明,真是再糟糕不过的事。我本来可以向他学到更多东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爸爸的看法一直在改变,但爸爸的爱一直没有变!
六、随堂练笔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误解过。请以
“____,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父亲或母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她)的爱。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近几年,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

(2)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3)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

2.写出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
(1)光景
①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②这小姑娘八九岁光景。(

(2)颓唐:
①哪知老境如此颓唐!(

②经过一场大病,他看起来非常颓唐。(

3.根据父亲感情的变化,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用“‖”在文段中画出。
4.父亲信中的话,照应了文段中哪一句?
5.“我读到此处,在晶莹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一句中所写的是作者第三次流泪,这是因为__________。这一句所写的背影是(
)(①实写
②虚写
③既是实写又是虚写
④既不是实写又不是虚写)
6.文段所体现的感情可由哪一句话集中体现出来?
7.这一段对背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8.这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请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答案】1.(1)心
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2)心里
(3)只是
2.(1)①境况、状况、情景
②表示估计
(2)①衰颓败落
②精神萎靡
3.……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
4.哪知老境如此颓唐!
5.看了父亲的信后又勾起了对父亲的思念
②虚写
6.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7.是对背影描写的深化,一方面起到了照应开头的作用,另一方面继续加深背影的形象。
8.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二)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三)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味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父爱是火,点燃希望的灯;
父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
父爱是路,引领我们一生。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说一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母的疼爱。
2.播放音乐。
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
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
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
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
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
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
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刘和刚的一首《父亲》让我们荡气回肠,朱自清的《背影》又会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呢?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2.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背影》是纪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3.读准字音。
交(jiāo)卸(xiè)
奔(bēn)丧(sāng)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典(diǎn)质(zhì)
赋(fù)闲(xián)
颓(tuí)唐(táng)
琐(suǒ)屑(xiè)
差(chāi)使(shi)
亏(kuī)空(kong)
勾(gōu)留(liú)
拣(jiǎn)
搀(chān)
蹒(pán)跚(shān)
4.据意写词。
①乱七八糟的样子(

②纷纷落下的样子(

③凄惨暗淡,不景气(

④失业在家(

⑤短时间停留(

⑥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⑦衰颓败落(

⑧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⑨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⑩细小而繁多(的事)(

三、听读自读课文
1.听朗读录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
四、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文章已背影为线索,主要写了父亲,反映的主题是父爱。
2.《背影》是一篇回忆散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明确: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3.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
明确: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家境惨淡 
4.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段):开篇点题,思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2—6段):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情景,表现父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7段):别后思念,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怀念之情。
段落层次:
开篇设疑: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1
回忆往事:悲凉气氛(别时家境)2-3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4-5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7
五、自主、合作探究
(一)寻找背影
1.本文共有几次写到“背影”?
明确:共有四次
2.四次“背影”各出现在课文什么地方?
明确: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3.比较一下这四次描写背影,作者哪一次写得详细,哪些粗略?哪些是写看到眼前的背影,哪些不是眼前的背影?
明确:第一次写背影:略写、虚写
第二次写背影:详写、实写
第三次写背影:略写、实写
第四次写背影:略写、虚写
(二)阅读前三自然段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2.第2.3段写什么?
明确:交代“背影”的背景(即家境的悲凉),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
3.“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祸不单行”具体指什么事?
明确:①祖母死了;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4.“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家中光景之“惨淡”表现在哪里?
明确:家中光景很是“惨淡”表现在:
①变卖典质,还了亏空;
②借钱办丧事。
③丧母和失业
(三)阅读“买橘子”一段
1.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
 
__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2.这几个动词怎么最为传神?
明确:
“探”“攀”“缩”“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父亲背影的?
明确:作者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动作,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吃力地攀爬的困难,写出了强烈的爱子之心,流露了父爱力量的巨大,催人泪下。
4.“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两个“怕”,各怕什么?
明确:怕父亲见了伤心;怕别人见了难为情。
5.在写作过程中,朱自清除了写父亲买橘子看到的背影这件事情外,还写了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明确: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我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托茶房(一笔带过非常简略)
写作启示:叙事要详略得当。
6.父亲为什么不让儿子去买橘子?买来橘子后“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真的“很轻松”吗?
明确:其实不仅不轻松,还很吃力。只是因为爱儿子,吃苦也心甘情愿,所以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表示“看似……,其实不是”。也许是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以免儿子心里难受。这也表现了父亲深挚的爱。
7.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明确:<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8.这4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请具体说明。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9.“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是为什么?)
明确:“聪明”是反语,表现不理解父爱的自责之情。在此是褒词贬用,是自作聪明,糊涂的意思。
父亲讲价钱,嘱托茶房,都是出于爱心,可是自己对父爱竟理解不到,自以为是,觉得比父亲还高明,实在是太傻了!
(四)阅读最后一段
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明确: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3.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明确: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惜别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小结
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第二课时
一、学习写法
1.细节动人。
A
父亲的体形、穿戴——肥胖、黑、深青
B
走路的姿势——蹒跚
C
爬月台的动作——探、攀、缩、
倾。
2.语言简洁朴实感人。
(1)简洁
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2)朴实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
思考:本文语言朴实无华且饱含深情,试结合相关语句简要赏析。
明确:作者表达强烈的感情时没有浓墨重彩地着意渲染,而是用如叙家常般朴素平实、通俗晓畅的语言,抒写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思念之情。如写“我”的悔恨自责——“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写“我”的动情落泪——“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显得格外自然、真挚、感人,思念之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又如写父亲
“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次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甚是仔细”表明嘱咐的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枝末节都提到了。
这些用语,强调父亲为儿子上火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的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3)感人
①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
——对父亲深切的感念。
②他终于拣定了靠窗的座位
——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③他将橘子一股脑儿倒在棉大衣上。
——怕儿子路上饥渴。
④他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说。
——自己放心了,也让儿子放心。
⑤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
——儿子也舍不得与父亲分离。
思考:体会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明确:说定:说而不定,矛盾心理;熟识:熟识;再三:遍数多,不厌其烦,惟恐茶房有半点疏漏;仔细:嘱咐内容详。
父亲
已做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3.详略得当。
(1)第一段思念父亲。
——简略。
(2)第二、三段,家境,南京与朋友游逛等内容。
——一句带过。
(3)第四段与脚夫讲价,我心中的不满等。
——较详。
(4)第五段月台买橘。
——最详,用细腻的笔进行描绘。
(5)最后一段深切思念。
——较详。
详略根据中心的需要决定,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内容详写,否则就略写。
4.感情基调----淡淡的哀愁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偿还欠债,
满院狼藉,光景惨淡
,父亲年老。四次落泪。
5.结构严谨:开篇点题;衔接自然;首尾呼应。
6.主题鲜明:父—爱—子
●链接资料:朱自清父亲读《背影》
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思考:(1)这篇文章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明确:①入微的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②独特的角度---父亲的背影
(2)根据本文的特点,说一说对你写作上有什么启示?
明确:①开头方法: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②结尾方法:照应开头、画龙点睛
③选材要突出文章中心
④叙事要详略得当
⑤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⑥写人时要运用描写方法:例如: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等
二、深入探究
1.文章为何用《背影》做标题?用《父爱》《父亲》《浦口送别》等好不好?
明确:①“背影”可以集中、强烈地表现父爱,它是精彩的瞬间,形象的定格。
②“背影”这个视角很新颖,引人想象其正面形象,开拓想象空间,并且激起情感的激荡。
③“背影”凝聚作者对父爱的独特发现和深刻认识,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④“背影”是全文的一个线索,将作者的情绪和文章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2.热点争鸣:
(1)由于多数学生反对,2003年9月曾传闻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其理由为:《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故将《背影》逐出中学语文新教材。对此你有何看法?
(2)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
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
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对此你有何看法?
三、拓展迁移
变化的爸爸
4岁:我爸爸无所不能。
5岁:我爸爸无所不知。
6岁:我爸爸比你爸聪明。
8岁:我爸爸并不是无所不知的。
10岁:我爸爸长大的那个时代跟我们长大的时代非常不一样。
12岁:哦,好吧!自然喽,爸对这件事毫无所知。他太老了,所以记不得他的童年。
14岁:别太在意我爸。他是一个老古板。
20岁:他?我的天!他的陈腐实在是无药可救。
25岁:爸对我所知甚少,但他在我旁边这么久,他实在应该知道。
30岁:也许我该问问老爸是怎么想的?毕竟他经验丰富。
35岁:除非我和爸爸谈过,否则我不做任何事。
40岁:我想知道爸爸是怎样来处理这种事的。他如此有智慧,又拥有整个世界的经验。
50岁:如果爸爸还在这儿让我和他讨论事情,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我不能欣赏他的聪明,真是再糟糕不过的事。我本来可以向他学到更多东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爸爸的看法一直在改变,但爸爸的爱一直没有变!
四、本课小结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五、随堂练笔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误解过。请以
“____,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父亲或母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她)的爱。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背影




父子情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背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学习重点:
1.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2.感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学习难点:
作者抓住特定情境展开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独特的表现角度。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圈出好词。
2.品读文中父亲的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体味父亲的形象。
3.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朱自清的《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和父子之间的深情,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的日子里,父亲看似不经意的爱显得异乎寻常的感人。作者没有平铺直叙的记叙父子间的故事,而是集中表现父亲的背影这一形象,切入点小而寓意深刻。文章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情感。从人文内涵的角度来看,《背影》表现永恒的父子之情,感人至深。
二、预习任务
抓住三个“四”: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父亲说的四句话,来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1.找出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写?几次背影的出现个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2.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请你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并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信息。
父亲的穿戴:
走路的姿势:
爬月台动作:
3.找出作者流几次流泪的句子,说一说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
4.请你品味父亲朴实无华的语言。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5)“进去吧,里边没人。”
三、预习检测
1.作家作品填空。
朱自清,字    ,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   、    、    ,其创作的散文被誉为“美文”。?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 
蹒跚(  )
狼藉(  ) 簌簌(  ) 踌躇(  ) 
颓唐(  )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    )乱七八糟的样子。
(2)(    )纷纷落下的样子。
(3)(    )凄凉,萧条,不景气。
(4)(    )失业在家。
(5)(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6)(    )衰颓败落。
4.通读课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什么?全文可分成几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5.背影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其中哪一次最让你感动?哪一次刻画得最细致?
6.文中写了几次流泪?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情境具体分析。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
2.《背影》是一篇回忆散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明确:
3.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
明确: 
4.概括各部分大意。(文中标记)
二、自主、合作探究
(一)寻找背影
1.本文共有几次写到“背影”?
明确:
2.四次“背影”各出现在课文什么地方?(圈点勾画)
3.比较一下这四次描写背影,作者哪一次写得详细,哪些粗略?哪些是写看到眼前的背影,哪些不是眼前的背影?(批注)
(二)阅读前三自然段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
2.第2.3段写什么?
明确:
3.“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祸不单行”具体指什么事?
明确:
4.“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家中光景之“惨淡”表现在哪里?
明确:家中光景很是“惨淡”表现在:
(三)阅读“买橘子”一段
1.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
 
__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2.这几个动词怎么最为传神?
明确: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父亲背影的?
明确:
4.“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两个“怕”,各怕什么?
明确:
5.在写作过程中,朱自清除了写父亲买橘子看到的背影这件事情外,还写了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明确:
6.父亲为什么不让儿子去买橘子?买来橘子后“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真的“很轻松”吗?
明确:
7.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圈点勾画)
8.这4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请具体说明。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9.“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是为什么?)
明确:
(四)阅读最后一段
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明确: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明确:
3.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明确:悲哀之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动之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惜别之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心之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习写法
1.细节动人。
A
父亲的体形、穿戴——___________________
B
走路的姿势——___________
C
爬月台的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言简洁朴实感人。
(1)简洁
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2)朴实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
思考:本文语言朴实无华且饱含深情,试结合相关语句简要赏析。
明确:
(3)感人(勾画批注)
①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
②他终于拣定了靠窗的座位
③他将橘子一股脑儿倒在棉大衣上。
④他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说。
⑤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
思考:体会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明确:
3.详略得当。
(1)第一段思念父亲。----
(2)第二、三段,家境,南京与朋友游逛等内容。----
(3)第四段与脚夫讲价,我心中的不满等。----
(4)第五段月台买橘。----
(5)最后一段深切思念。----
4.感情基调----淡淡的哀愁(用4字短语概括)
明确:
5.结构严谨:开篇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首尾__________。
6.主题鲜明:_______________
●链接资料:朱自清父亲读《背影》
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思考:(1)这篇文章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明确:
(2)根据本文的特点,说一说对你写作上有什么启示?
明确:
四、深入探究
1.文章为何用《背影》做标题?用《父爱》《父亲》《浦口送别》等好不好?
明确:
2.热点争鸣:
(1)由于多数学生反对,2003年9月曾传闻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其理由为:《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故将《背影》逐出中学语文新教材。对此你有何看法?
(2)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
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
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对此你有何看法?
五、拓展迁移
变化的爸爸
4岁:我爸爸无所不能。
5岁:我爸爸无所不知。
6岁:我爸爸比你爸聪明。
8岁:我爸爸并不是无所不知的。
10岁:我爸爸长大的那个时代跟我们长大的时代非常不一样。
12岁:哦,好吧!自然喽,爸对这件事毫无所知。他太老了,所以记不得他的童年。
14岁:别太在意我爸。他是一个老古板。
20岁:他?我的天!他的陈腐实在是无药可救。
25岁:爸对我所知甚少,但他在我旁边这么久,他实在应该知道。
30岁:也许我该问问老爸是怎么想的?毕竟他经验丰富。
35岁:除非我和爸爸谈过,否则我不做任何事。
40岁:我想知道爸爸是怎样来处理这种事的。他如此有智慧,又拥有整个世界的经验。
50岁:如果爸爸还在这儿让我和他讨论事情,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我不能欣赏他的聪明,真是再糟糕不过的事。我本来可以向他学到更多东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爸爸的看法一直在改变,但爸爸的爱一直没有变!
六、随堂练笔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误解过。请以
“____,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父亲或母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她)的爱。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近几年,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

(2)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3)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

2.写出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
(1)光景:①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②这小姑娘八九岁光景。(

(2)颓唐:①哪知老境如此颓唐!(
)②经过一场大病,他看起来非常颓唐。(

3.根据父亲感情的变化,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用“‖”在文段中画出。
4.父亲信中的话,照应了文段中哪一句?
5.“我读到此处,在晶莹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一句中所写的是作者第三次流泪,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所写的背影是(
)(①实写
②虚写
③既是实写又是虚写
④既不是实写又不是虚写)
6.文段所体现的感情可由哪一句话集中体现出来?
7.这一段对背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8.这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请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