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五单元
第二十一课
梦回繁华
毛宁
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
利用课堂上老师提供的本课学习资源,调整自己的阅读心态,进入课文的学习情境。
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学习活动(一)
第一课时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的国宝级文物,历来为后人所景仰。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宋代社会,看看大家眼中的宋朝东京汴梁人,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学习目标
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阅读课堂上老师出示的本课学习目标,调整自己的阅读取向,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2)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写作背景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5.5厘米,长525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状况,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利用本课学习资源,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文化常识,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3)
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拓(
)展
跋(
)
绢(
)本
田畴(
)
春寒料峭(
)
擅(
)长
无暇(
)
宏(
)敞
酒肆(
)
读读写写
tuò
bá
juān
chóu
qiào
shàn
xiá
hóng
sì
默读一遍课文,查阅工具资料,掌握本文生字词的音形义,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4)
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拓tuò(
)tà(
)
盛shèng(
)chéng(
)
开拓
拓片
盛开
盛满
记记背背
1.拓展:
2.题跋:
3.覆灭:
开拓扩展。
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题”指写在前面的,“跋”指写在后面的,总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全部被消灭。
例句:清王朝覆灭后,八旗贵族断了皇粮,不少只会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沦为乞丐。
4.绢本:
5.内忧外患:
6.田畴:
7.春寒料峭:
绘在绢、绫等丝织物上的字画。
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的僵局或困境,无暇顾及其他人或事。例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处在内忧外患之中。
田地;田野。
料峭:微寒。形容初春出现的寒冷天气。
例句:在这春寒料峭的日子里,农民已经开始着手春耕了。
8.长途跋涉:
9.枢纽:
10.摩肩接踵:
指远距离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事物的关键;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
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听读课文
听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思考助读题,绘制本文结构思路导图。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5)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找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说说本文的说明对象具有什么特点?
【合作交流】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特点:描绘了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2.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
【合作交流】运用了逻辑顺序。第一部分(第1段)简介《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地位。第二部分(第2段)介绍作者和此画背后所蕴含的心情。第三部分(第3段)介绍了画作的规格。第四部分(第4段)详细介绍了画面内容。第五部分(第5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内容、结构、技法的特点和写实性强的依据。
1.第一段第二句话中的“极大的”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合作交流】不能。“极大的”一词表程度,说明绘画的题材范围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删去之后其程度就会减轻,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精读课文重点语句,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勾画批注)。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6)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第二课时
2.第二段第一句这句话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合作交流】不能去掉。“可能”一词表推测、估计,意思是说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时间不确定,如果去掉就变成了肯定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与原意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3.第三段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这句话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对《清明上河图》的长宽加以说明,让读者对这幅画的规模有直观的了解,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4.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时候,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的?哪些词语可以体现?
【合作交流】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采用了空间顺序,文中的“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可以体现出来。
5.第五段第一句这句话在这段话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合作交流】这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简明扼要地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作特点,在段落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6.最后一段引用资料,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这句话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更有针对性,更好地说明《清明上河图》的写实性很强,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7.对《清明上河图》这一价值连城的国宝级的作品,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进行介绍?
【合作交流】①就整篇文章来说,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先说画作产生的历史背景,然后介绍画作的作者,紧接着介绍画作的内容,最后说明画作的艺术特色,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②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时,作者又采用空间顺序,先说“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紧接着是“画面中段”描绘的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最后“后段”描绘的是汴梁市区的街道。总体来说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
8.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合作交流】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写出了春天乍暖还寒时候优美的田园风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写出了当时汴京的繁华热闹场景;“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则准确地概括了《清明上河图》画作的特点。
1.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合作交流】就全文来说,本文使用的是逻辑顺序,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进而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清晰而全面,重点突出。
就说明《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主体内容来说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其中“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即将画作切分成三个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方位依次进行说明。
通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深入探究本文表达难点和表现手法。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学习活动(7)
2.课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合作交流】课文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引用、打比方等。列举确数,说明画作尺寸,列举约数“人物有五百多个”,说明画面中的人数。历来对《清明上河图》中所画人数的说法并不一致,作者取其中一说,以约数表达,很稳妥,也很准确。引用,主要用来说明画家生平和画面内容的写实性,直接引用文献,既清楚,也有权威性。打比方主要用来说明不太容易解说的内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一句以“乐章”比喻长卷的画面布局,将专业性很强的内容解说得通俗可感,而且给人带来一种艺术感。
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中比较突出的是摹状貌。作者着力描画面的整体和细节,化静为动,将画面转化为一个个生活场景。大量使用这一说明方法,是因为《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以真实、细腻著称的风俗画,想要将其画面内容说明清楚,就必须进行细致的描写,再现它所绘的社会生活。说明文使用说明方法的“准确”,就其根本而言,在于使用最适合的方法说明某一说明对象。
中心意思
本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对画作中描绘的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进行了介绍,加深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反思本课学习,归纳中心意思。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8)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1.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运用列数字、引资料等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人们对国宝的兴趣。
2.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使说明生动形象。
作者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运用四字短语,恰到好处地写出国宝级画作的特点,使读者对画作有了详细的了解。
反思本课学习,评析写作特点。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9)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3.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作者采用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尽管《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在作者笔下,却显得条理清晰、细腻具体,丝毫没有混乱的感觉。文章虽相对短小,但不仅介绍了画作的内容,而且连画作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也清晰地表达出来。
语文实践活动:保护文化遗产
某班以“保护文化遗产”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2005年12
月22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
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第12个“文化遗产日”,请你来设计一则公益宣传标语。
(2)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拟写恰当的标题。
近日,有网友爆料,国家文物局向日本横滨国际拍卖株式会社发函,要求停止拍卖中国流失文物。根据网友提供的图片,这封《关于停止拍卖中国流失文物的函》中提到,上述日本拍卖公司原计划于10月29日至31日在日本东京举办
反思本课学习,总结写作技法,参加实践活动,读写迁移,拓展演练。
学习活动(10)
读写活动,拓展迁移
“横滨国际2016秋季五周年拍卖会”,
拍卖一批从中国非法劫掠的文物。
国家文物局要求该拍卖公司遵守相关国际公约精神,尊重中国人民的感情,停止拍卖这些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并将对有关文物保留追索权利。此前,横滨国际拍卖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确实收到了相关文件,调查后最终决定撤拍,将拍品返还给了委托人。
(3)右图是中国“文化遗产日”图标,请说明该图标的内容。
要求:①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②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参考答案】(1)示例: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2)国家文物局首次成功叫停海外中国流失文物拍卖(3)示例:该图标整体呈圆形,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面的圆环部分包含“中国文化遗产”的中文及英文书写。里面的圆中是四只神鸟围绕太阳变成的火球飞行,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突出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韵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谢谢聆听